(劇照:懿文太子朱標)
作者:我方團隊成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張嵚。
談歷史,歷朝歷代的皇子“奪嫡之爭”無不吸引眼球,時至今日,在琳瑯滿目的各類或“正史”或“戲說”的歷史劇中,從來都是“永恒的主題”,很精彩,卻多是戲說演義。
而朱元璋時代,諸皇帝的奪嫡之爭,更是后世許多人關注的對象。因為這場勾心斗角數十年的權力游戲,最終演變成一場席卷北中國,兵連禍結達三年的內戰:靖難之役。因之而被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也尤其多:造反自立,歷經苦戰最終篡位成功,坐擁天下的皇四子:后來的永樂皇帝朱棣。龍御天下,卻昏招頻出,最終以全國之地敗于地方諸侯,兵敗如山倒,失去龍位并至今下落不明的皇太孫:建文皇帝朱允文。還有一干耳熟能詳的文臣武將們。但相形之下,在洪武朝時代最早被立為“接班人”,擔任儲君數十年卻最終英年早逝的朱元璋長子:大明懿文太子朱標,長久以來卻是一個被關注不多的人物。
但若拋卻“戲說”的虛構,解讀洪武時代諸王奪嫡的來龍去脈,卻終要從這位皇太子開始。
朱標,朱元璋長子,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生人,元至正二十七(公元1367年)年被立為世子,次年大明開國,年號洪武,“順理成章”的成為皇太子,從此開始了長達二十四年的儲君生涯。洪武二十五年病逝,年僅三十七歲。洪武三十一年,其子皇太孫朱允文即位,尊奉其為明興宗,陪葬于南京明孝陵。
這位英年早逝的皇儲,一生里有太多引起后人爭論的話題,比如他的出身問題,《明史》記載其為馬皇后親生,而從清末開始,以潘檉章為代表的學者卻提出反對,認定其生母為朱元璋側室李淑妃,時至今日,依舊各執一詞。
而未引起世人太多爭論的,則是這位儲君的形象,在大多數有關他的評價里,朱標是一位體弱多病,怯懦膽小,知書達理,卻優柔寡斷,在朱元璋的陰影下戰戰兢兢一生的可憐太子。這個形象,一方面來自朱棣篡位登基后,“御用文人”們在史書上對其的刻意“抹黑”,另一方面也拜他那位“合法”登基卻痛失天下的兒子---建文帝所賜,后人總結建文帝的失敗教訓,也就自然而然的把身為其父的朱標看成一類。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還是讓我們仔細梳理一下朱標的儲君生涯吧。
朱標初立世子,是公元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親手選定了劉基,章溢,葉琛,宋濂四位當時名儒為其老師。同年冬天,令朱標以長子身份,回鳳陽老家祭祀祖先,行前諄諄教誨,要朱標“訪求父老,知我創業之不易”。可見,早在大明開國前,眼光長遠的朱元璋便利用各種機會,對其悉心培養,寄托厚望。
而從朱元璋的“培養”方式看,我們不難了解朱元璋期待的是一個怎樣的繼承人。臺灣學者李光濤對此的評價最為到位:朱元璋對于繼承人的期待,是與他自比“漢高祖”分不開的,在他打天下的每個步驟上,都事事以漢高祖為師,對于儲君的培養更不例外,戎馬一生的他,希望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開創屬于大明朝的承平盛世。
而從朱標的情況看,事實如此,為朱標禮聘的先生,多為當時的“大儒”,后來大明開國后,朱元璋更是費盡心思,在內宮設“大本堂”,苦心搜羅各類圖書,并招攬天下名儒為朱標授課,選拔青年才俊與之伴讀。更制定嚴格的太子行為章程,舉手投足,待人接物,都要按照儒家禮法行事。但朱元璋卻并不想把兒子培養成“酸腐文人”,多次訓誡宋濂等人要“用實學導之”,又選拔一批頗有政望的能臣干吏,擔任太子賓客,定期講解治國之道,其中就有我們前文提到的韓宜可。平日里的“憶苦思甜”教育也抓得緊。經常借用一切機會向兒子回憶創業時期的艱難,而擔任太子東宮官僚的,是大明王朝開國時期的文武兩大支柱:文官之首李善長,武將之首徐達。
由此我們也可總結出朱元璋對“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寬宏仁德,禮敬賢臣,卻要治國有方,睿智通達,更要行為正派,體察下情,深味民生,與民休息。縱覽之下,這實在是一個儒家思想里“仁君”的范本。
而朱標又做得如何呢,自立為太子以來,他對宋濂等授業恩師始終禮敬有加,公開場合,常恭敬以“宋師”相稱,年節朱元璋給他的賞賜,必分出一份贈予宋濂,后來宋濂的孫子宋慎被揭發為“胡黨”,朱標更是傾力相救,“郭恒案”“空印案”等明初貪污大案株連甚重,朱標主張從輕,并為此和朱元璋爭執。戶部尚書茹太素因奏章行文羅嗦,遭朱元璋責打,朱標為其說情,并連夜送金瘡藥和補品,寬慰道“此事乃卿之舊習,非卿之錯”。
連弟弟秦王和晉王被控告“橫行不法”“圖謀不軌”,引得朱元璋大怒,還是朱標出面說情,終幫兩個弟弟脫罪。甚至隨朱元璋外出巡視時,也時常將自己的食物分發給沿途缺衣少食的百姓,可謂深得民心。后來建文帝重臣方孝孺贊他“孝友仁慈,出于至性”“為人友愛,仁孝感嬰孩”。誠非虛言。
這是今人比較熟悉的朱標形象,一個善良,寬容,友愛兄弟,學識淵博,禮賢下士的大明儲君。那么許多史料里的“懦弱無能”“缺乏治國之才”,又是否是事實呢?
從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開始,二十二歲的朱標開始受命處理政事,朱元璋命令群臣“一切政事并啟太子處分,然后奏聞”。并傳授朱標處理國事的四要決---仁,明,勤,斷。在這刻意的錘煉里,朱標未讓朱元璋失望,他悉心學習,勤于政事,遇事更時常建議行“寬通平易之政”,雖屢遭朱元璋否定,卻也對其日漸滿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受命出巡陜西等地,一路考察民情,獲益良多。歸京后更是全力維護遭朱元璋囚禁的弟弟秦王朱樉。此后身染沉荷,于次年病逝。
一個從二十二歲開始就以儲君身份協助父皇處理政務,且始終保持獨立見解,更累積豐富經驗的太子,可見是具有相當治國能力的。
至于史不絕書的有關朱標的“軟弱”,倒是另有幾個鮮明對比的例子,一是洪武七年,朱元璋寵妃孫貴妃去世,朱元璋命太子領諸皇子著孝服服喪,朱標認為不合禮法,堅決拒絕,氣得朱元璋險些揮劍砍他。二是洪武末期,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朱標為此求情,朱元璋找了一根滿是刺的木棍叫朱標去拔,朱標不敢動手,朱元璋訓誡道:“我殺功臣,就是要為你拔掉這些刺”。誰知朱標毫無示弱,反駁道:“帝王是堯舜一樣的帝王,大臣才會是擁護堯舜的臣民。”一番話直把朱元璋氣得暴跳如雷,又險些沖兒子揮拳動粗。
即使在明白了父親的殘暴,甚至可能面臨生死危險的情況下,依舊毫不退讓,堅持原則。綜上的事例,令朱標的形象終于清晰起來:一個寬厚仁德,博學多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為政寬容,仁愛兄弟,擁有豐富行政經驗和能力,外柔內剛的人。條條素質,完全吻合朱元璋對“接班人”的要求。這既是朱標自身的性格使然,也是朱元璋刻意培養的結果。若非英年早逝,繼位的朱標,很可能是一位堪比文景的“仁君”。
而從朱標身上,也不難看到朱棣等人難入朱元璋法眼的原因,一直覬覦皇位且戰功卓著的四皇子朱棣,其性格幾乎處處是朱元璋的“翻版”,但戎馬一生的朱元璋卻下定決心培養一個“仁君”。特別是在其晚年意識到一生為政嚴苛而造成的種種弊病后,更堅定了這一選擇,從而毫不猶豫的將皇位的接力棒傳承到性情最接近朱標的皇太孫朱允文手中。而朱棣等“叔王”們之所以不能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實在是應了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