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跟歷史上的李逵相比,《水滸傳》中的李逵在性格和氣質上跟元雜劇中的李逵倒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元雜劇中的李逵故事,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元雜劇中的李逵形象是風流才子型,他瀟灑倜儻,多才多藝,聰明機智;后期元雜劇中的李逵則變得傻里傻氣,憨厚質樸。
前期的“李逵戲”有:《黑旋風詩酒麗春園》、《黑旋風喬教學》、《黑旋風窮風月》、《黑旋風斗雞會》、《黑旋風借尸還魂》、《黑旋風大鬧牡丹園》、《黑旋風敷演劉耍和》、《黑旋風喬斷案》、《黑旋風仗義疏財》、《黑旋風雙獻功》等。雖然這些雜劇大多已經失傳,但從雜劇題目上已經可以看出,這時的李逵會作詩,會斷案,會斗雞,會“敷衍”人。后期“李逵戲”以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為代表,劇中的李逵變成了傻大黑粗的黑大漢。
前期雜劇中的李逵與燕青都是“浪子”型的喜劇人物。在《黑旋風仗義疏財》一劇中,李逵是主角,燕青是配角;李逵出謀劃策,指導燕青,最后李逵還題詩在壁。后期雜劇中李逵性格有了很大變化,但有一點沒有變,那就是喜劇角色。對于喜劇來說,機智型丑角不如憨態型丑角可愛,而李逵的黑大個也不適合“浪子”型,所以李逵與燕青就告別了。雜劇中李逵的聰明機智也就多半留給了燕青。
“李逵戲”中的很多故事被寫進了《水滸傳》中,除了人們熟悉的“李逵負荊”、“真假李逵”外,還有寫李逵微服私訪,重斷歷史冤案的《黑旋風喬斷案》,被《水滸傳》第七十四回所用。另外象“喬教學”、“雙獻頭”等,也都被寫進了《水滸傳》中。從此可以看出,《水滸傳》中李逵形象之所以如此光彩照人,呼之欲出,是因為它深深得力于民間戲曲和曲藝這片肥沃土壤的滋潤,而不是那個令人厭惡的歷史人物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