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誰??
老子到底是誰?《史記.老子傳》里所記錄并沒有說清楚老子到底是什么人,一會說是老萊子,一會說是周太史儋,一會又說他是李耳。可見在司馬遷的時代,老子是誰是不確定的,不像孔子那么準確。?
至于孔子問道于老子這件事,記錄這件事最早的書籍是《呂氏春秋》和《莊子》而這兩本書都是成書于戰國末期。?
如果老子比孔子早,為什么孔子同時代的人對這個著名的事件沒有記載呢?所以關于老子是否確有其人還是很有爭議的。?
關于老子是否確有其人的爭論會很費篇幅,鑒于我們今天討論的是道德經的問題,就此結束老子其人的討論,讓我們來探討道德經吧。老子或許可以解釋為過去的一個智叟吧!?
要想讀懂道德經這本書,需要首先掌握這幾個基本知識,首先,老子的思想是什么?其次要掌握那個年代的書寫文法及語言常識,三,最好還讀過秦以前的大量書籍以作考證。??
那么老子的思想或者說道家的思想是什么呢,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靜—隱—虛—無為—守道,作為一個人一生應該修煉的順序。這種心靈層面的修行,以避開凡世,回到自然狀態為環境要求,要以無為、無欲、不爭、自然、柔、損等方法,達到知足,知止,而這一切的根本就是“守道”。?
如果你了解了老子的思想,那么道德經這本書,你仔細讀下來會發現有諸多的問題,??
首先,文體混亂,?
第二十一章,用的是韻文的方式書寫,第六十七章則用散文的方式書寫;?
《道德經》之二十一章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道德經》之六十七章原文:“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即便你讀不懂古文,也能感覺到他們是用不同的語態寫的。??
《道德經》之二十三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天)者,同于失(天)。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天)者,失(天)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經》之五十四章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道德經》之八十章原文: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二十一章是以韻文的方式來寫的,六十七章,二十三章、五十四章、和八十章都是以散文的方式來寫的,?
有些還加入了當時的俚語和諺語,如二十二章的“曲則全,之后又說了一遍“古之所謂曲則全”便是引用古諺語的證據。?
還有很多其它的文體,有些類似于騷賦,有些同于箴銘;有些是格言,有些是制術;總之文體不一,及其混亂,只能說明,此書不是由一個人所作,而是由很多人后加或拼湊而成的。??
其次,思想不統一??
從思想上來看,道德經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如六十七章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句不是道家的思想,分明是儒家的思想;道家是排斥仁義禮名的功利思想的。還有七十九章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自相矛盾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了,根本與道家的善惡不分相違背的。道家認為天道對世間所有事物都是公平的(天地不仁),沒有區分,怎么會偏偏對善良的人有偏愛呢?向善,不是道家的追求。?
第二十九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都出現了“取天下”,你何時聽過老子用道德經取天下的理論了,這明明就是法家的觀點;?
五十四章的“子孫祭祀”、列記鄉國天下,五十章的“生死、攝生”,五十九章的“長生久視”,三十及六十九章的“兵”,六十二章的“立天之,置三公”六十二章的“圣人用之,以為官長”都不是道家的思想。?
“善者不辨,辯者不善”也是戰國末期流行的辯家的話,在老子時代是不曾有的理論。??
三十六章“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則是一種方略,這句話則來自周書《陰符經》,而陰符經是陰謀家和縱橫家所崇尚的經典;是與主張虛靜無為的老子思想全然不符。??
十八和十九章里面的“仁義”等句子,更是有問題,孔子提倡仁與義,但是卻沒有將兩個字連起來使用,而仁義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使用的詞匯,如果說老子排斥仁義的話,孟子一定會在自己的書里批評老子的這一行為,但是我們在孟子中沒有看到這樣的話,這說明,這樣的話是孟子以后的人放進去的;?
在《論語》及《孟子》這樣的書里面,我們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孔、孟的人格及語言,鮮活于紙上;但是在《道德經》中卻找不到老子的真性格。??
再三,道論不清晰?
老子的道論是他的全部思想基礎,但是老子并沒有把“道“說的很清楚,道是怎么來的,會怎樣的發展,都沒有闡述清楚;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極其矛盾的話,知者和言者都是有為,不言可以說是無作為,不知卻不能說是無為,既然老子主張無為,行不言之教,為什么還要立個知者?既然棄知,瞎說一氣,不是更好,老子道德經的中心思想不外乎有兩個一,我告訴你什么是道,所有的的行為都要遵循道,遵循自然的法則;二,我告訴你如何守道; 這便是最大的矛盾所在,“我用有為來告訴你應該怎么樣無為”。?
老子的玄學也很支離破碎,并不深妙。闡述的并不清晰,我們到處能看到書中回避深沉的思索和表示冥想及神秘的心態。佛家尚且行思慮之行而修,而道家卻完全沒有讓你去思考,直接定下規則,照辦就是了,談不上什么玄理高深,在常識的范圍內說出一兩句聰明話而已,什么“嬰兒、赤子、侯王、雛狗、雄雌、玄牝之門等等,這樣的思想只能算是常識上的思考,在思想程度上算不上什么,因為它的根本精神只是在說明怎么過日子。如果硬要加個哲學符號的話,至多只能是處事的哲學罷了。如果真要了解高深的哲學思想還是去看看佛家的理論吧,那才是人類思想的上乘之作。?
看完這篇文章后,請大家再仔細的看一遍《道德經》,真正的了解那個時代的思想并不難,但是能夠做到獨立思考是最好的,提出自己的質疑和觀點,萬不可人云亦云的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