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中醫藥學家,首屆國醫大師、首都國醫名師顏正華教授
一、疏肝和胃法
胃脘、胸骨后燒灼樣疼痛、脹悶不適,常見誘因為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氣逆犯胃。肝主疏泄,以條達為順;胃主受納,以通降為和;脾升胃降,肝氣調暢,乃相因相用。肝胃一榮俱榮,一傷俱傷,生理上互相促進,病理則互相影響。顏正華臨床將肝胃失和歸納為3種原因:一是多數患者先有精神刺激,脘腹不適隨即出現。即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肝氣郁結致脾胃升降失調,出現“木不疏土”。癥見脘腹脹痛、燒心、納差、呃逆。二是肝氣橫逆,脾胃失和,濁氣上逆,即“木橫克土”。癥見脘腹脹痛竄及脅肋、反酸、嘔逆、噯腐。三是飲食失節,脾胃失健,升降失樞致肝失條達,即“土壅木郁”或“土虛木賊”。癥見食少納呆,胃脘隱痛、脹悶,泛酸,嘔惡。因此,反流性胃炎-食管炎主要病機不外肝胃失和。
治療關鍵是肝胃同治,各有所重。顏正華擅用理氣疏肝、通降和胃,肝胃同調法。選擇藥物忌剛宜柔、升降相因,藥性以輕靈、流通見長。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常用柴胡、香附、川楝子、佛手、香櫞疏肝解郁,條達肝木;陳皮、木香、赭石、旋覆花、甘松、綠萼梅、谷芽、麥芽、枳殼降胃逆、通腑氣、調脾胃;重用白芍15~30g配甘草,緩肝急,柔胃陰,與理氣藥相輔相成,緩解肝胃上沖之逆氣。此外,可據癥調整左金丸之黃連、吳茱萸比例,有效抑止反流。如肝郁化火用黃連、吳茱萸6∶1,寒邪盛則1∶6,寒熱不明顯3∶3。或以黃連炒吳茱萸,也可用海螵蛸、煅瓦楞子以加強制酸效果。
案例:趙某,女,37歲,2002年1月20日初診。胃脘疼痛、脹氣、燒心1年,加重3個月,伴反酸。當地醫院行胃鏡檢查,診為反流性胃炎-食管炎。診見胃脘脹滿牽及兩脅,劍突下及胸骨后灼痛,食后尤甚,自覺時常有食物上沖至咽喉,遇情緒波動時加重,伴納差、心煩、口干苦、疲乏、睡眠差、舌紅、苔白、脈弦滑。月經周期正常,色、質無異常,二便調。證屬肝胃失和,治以疏肝和胃降逆。
處方:柴胡、香附、焦三仙、紫蘇梗、陳皮各10g,炒白芍18g,炙甘草6g,枳殼12g,黃連4g,吳茱萸2g。7劑,每天1劑,水煎服。囑患者忌食生冷、油膩及甘酸之品。
二診:胃脘及胸骨后脹痛明顯減輕,口苦減,納食好轉,仍有反酸燒心、口干等。守方加海螵蛸20g、黃連5g、吳茱萸1.5g,以防氣郁化熱及加強制酸之功。又服10劑,諸癥大減,唯乏力、精力不支,以參苓白術散善后而安。
二、通腑降胃法
腑氣相通,以降為和,通腸腑降胃氣,事半功倍。顏正華認為反流現象是胃氣夾肝膽濁氣上逆所致。胃乃六腑之一,胃氣上逆不僅與肝郁密切相關,與腑中濁氣不降亦相關。治宜舒暢肝氣,通降腑氣。腑氣通則胃氣降,胃濁降則脾氣升,中焦樞轉得利,肝胃協調,諸癥則消。反之,則影響脾升清,且橫竄致肝失疏泄。凡肝胃不和、脾胃不和或膽胃不和,均應在疏肝調氣中輔以通腑降濁,使中焦氣機順暢,還胃受納之功。顏正華治療伴便秘者,常用瓜蔞、決明子、當歸、郁李仁、枳實、檳榔、大黃等,不囿于攻下或潤下,辨證靈活用藥,驅濁外出。
案例:王某,男,34歲,1997年3月3日初診。反流性胃炎2年。曾以制酸、促消化、增進括約肌張力等治療,癥狀好轉,但停藥則加重。診見胃燒灼痛,食后有食物伴酸水逆上,打呃,胸脅脹悶,納可,燒心,口不干,小便黃,大便干結、3~4天1次,舌紅、苔薄黃,脈滑弦。曾服香砂養胃丸、丹梔逍遙丸無效。證屬肝郁化熱,腑氣不通,胃濁上逆。治以清肝解郁,通腑瀉濁。
處方:香附、蒺藜、枳殼、赤芍各l0g,白芍20g,黃連5g,吳茱萸1.5g,炙甘草6g,決明子、瓜蔞各30g。7劑,每天1劑,水煎服。囑忌生冷油膩、戒煙酒。
二診:大便每天1次,呃逆、燒心及胃脘脹悶大減,仍有胃脘隱痛。上方去瓜蔞,加延胡索、佛手各10g。繼服14劑,以鞏固療效。
三、活血治胃法
顏正華臨證善于觀察患者氣血,認為反流性胃炎-食管炎療效與氣血運行通暢與否直接相關,只注重理氣而失察脈絡血行,則會延緩病情恢復。反流性胃炎患者病程日久,久病入絡,氣血失和,瘀血阻滯;又因肝氣郁結,氣滯血停,血瘀胃絡,氣血相因相果,使病癥加重難愈。臨床常見患者胃脘痛持久、頑固,入夜尤甚,均為氣滯血瘀所致。理氣勿忘活血,治胃勿忘活血。常配川芎、赤芍、白芍、丹參、延胡索、失笑散、當歸、大黃、乳香、沒藥等,根據瘀血之輕重選用藥物。
案例:李某,女,60歲,1996年11月初診。反流性食管炎5年。因家中發生變故,近1個月來病情加重。胸骨后燒灼感及疼痛反復發作,食后加重,入夜尤甚,拒按,伴劍突下脹悶,牽及胸膺,噯氣、泛酸,口干,不欲食,大便不成形、每天1次,體瘦,面色萎黃,乏力,懶言,舌淡、苔白,脈沉弦。證屬肝胃氣滯,瘀血阻絡,脾胃失健。治以疏肝和胃,理氣活血。
處方:香附、枳殼、陳皮、焦三仙、赤芍、丹參、醋延胡索各10g,白芍、當歸各20g,太子參30g,黃連1.5g,吳茱萸5g,炙甘草6g。7劑,每天1劑,水煎服。藥后燒灼感及疼痛、脹滿減輕,仍神疲乏力,時有打呃、噯氣。治以活血益氣、健脾養胃為法。守方去當歸、焦三仙、赤芍、白芍、炙甘草,加白術20g、砂仁后下5g、旋覆花包10g。調理半月,諸癥悉除。
· END ·
I?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