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生患上膽結石已經一年有余,每次發作起來,總是能痛到在地上打滾,用她妻子的話說就是“大冬天整個被褥上全是他的一身汗”。
前段時間,隔壁家的老王勸他去做個膽囊切除手術,但方先生一直有所忌憚,他聽說切除了膽囊之后,少了一個器官身體素質也會隨之降低,于是遲遲不肯去做手術,無奈之下,方先生向小妙發來了求助的信息。
在了解是否有后遺癥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膽囊對人體的作用。
“臥薪嘗膽”,膽囊一直給人印象“苦”。確實,這個微不足道的器官,卻是身體里的“苦力擔當”。
正常成年人的肝臟每日可以分泌600—1000毫升膽汁,分泌出來的膽汁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促進膽固醇和各種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空腹時,膽囊儲存膽汁,吃飯時,膽囊收縮,發揮消化功能。簡單的說,膽囊既可以儲存“膽汁”,它還能參與胃液和胰液一起幫助消化食物。
膽囊作為膽汁的倉庫,日夜不停的工作,很容易受到疾病威脅,加上它的位置隱秘,人們往往很難察覺到它的異常。
在一些常見的誘因的作用下,膽囊一般會引發的3種疾?。?/p>
膽結石
膽結石又稱膽石癥,按位置可分為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肝內膽管解釋。人們常說的“膽結石”多指膽囊結石。有6——8成膽結石患者患者沒有癥狀,基本上是在體檢過程中以外發現,出現癥狀時,表現為右上腹部隱痛、脹痛或右側腰背部隱痛。
膽囊炎
膽囊炎又分為急性膽囊炎和慢性膽囊炎,其中95%的急性膽囊炎患者伴有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是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的結果,嚴重者可導致膽囊萎縮和積水。患者可表現出右上腹疼痛,持續時間長,在呼吸和改變體味后,疼痛加劇。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有良性和惡性之分,以良性息肉多見。良性膽囊息肉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癥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而腺瘤性息肉若是不及時處理,可能存在癌變風險?;颊呱儆忻黠@癥狀,大多是通過B超查出。
患者出現膽囊疾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只有少部分人有上腹和右上腹部疼痛。在急性發作期間,患者會有惡心、嘔吐表現,甚至發熱和輕度黃疸,如果身體出現這些癥狀,應當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
目前對于膽囊疾病,許多人認為是不是就要把膽囊切除掉。實際上,膽囊切除后是有后遺癥的,建議這幾類人優先考慮膽囊手術,其他患者需根據情況在進行綜合治療。
第一,膽囊壁已經增厚,膽囊的慢性炎癥明顯,膽囊功能不好。
第二,膽囊出現萎縮,膽囊瓷化。
第三,膽囊中結石已超過2cm以上。
第四,膽囊充滿型結石,已經沒有儲存功能。
第五,膽囊結石張在膽囊管上影響膽囊排空。
膽囊涉及到人體的消化與吸收,選擇切除術也是由于膽囊已經“不能用”,若是盲目地選擇切除膽囊,可能會遇到以下后遺癥:
1、消化不良
人體內具有儲存、濃縮膽汁功能的膽囊沒有了,那么肝臟排出的膽汁就無處可存,只能持續不斷流入腸道,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別是影響對脂肪的消化吸收。
2、引發堿性反流性胃炎
,膽囊收縮,使膽汁濃縮成腸,與胃和十二指腸的分泌和蠕動同步。膽囊切除后膽汁持續進入腸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膽汁逆流入胃,造成胃酸升高,胃部細菌繁殖,促進胃腺體萎縮及潰瘍形成。
3、導致膽管損傷
膽管損傷是膽道外科的非常疑難的并發癥,是膽囊切除的最大缺陷。而內鏡保膽取息肉是在膽囊腔內施行手術,根本不可能傷及膽囊周圍器官,可以避免此并發癥。
膽囊疾病與我們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由此得知在膽囊切除術后,我們的飲食更需要注意三個“一點”:清淡一點、柔軟一點、量少一點。
膽囊切除1個月以后,飲食可在清淡基礎上,增加必要的營養補充,每天可以多吃瘦肉、水產品、豆類食物,也可以飲用牛奶。
術后3~6個月內,做到少量多餐、每天以4餐為好;進食要細嚼慢咽、寧慢勿快,這樣做能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利于避免消化功能的紊亂。
一般術后6個月后,膽總管逐漸伸展擴張,患者也可以慢慢恢復正常飲食。適當增加一點脂肪類的食物,若是出現腹瀉、腹脹等,需及時停止,恢復到清淡飲食。
飲食調節是預防和防止疾病的基礎,無論是否膽患者,建議40歲以上,直系親屬3代內有癌癥史、切除膽囊5年以上者,腹部隱痛不適者,都要定期進行檢查,發現異樣及時處理,防止病情向惡性發展。
參考資料:
[1]《膽囊,人體最「苦」的消化器官!6件事讓它少吃點“苦”》. 生命時報. 2019-08-31
[2]《哪些病人應考慮切除膽囊》.老年健康[J].2015年
[3]《原北大醫院院長切掉膽囊后才知道:原來這些習慣那么要命!》. 健康時報. 2017-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