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中醫稱之為濕毒瘡或濕癬,是以皮損形態各異為主要特征的皮膚疾患。多系稟賦不耐,肝脾二經濕熱,復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特點為皮損多形性、瘙癢、結痂,病程慢性,易復發。濕疹是由多種復雜的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多形性皮損和有滲出傾向的皮膚炎癥性反應,可發生于任何部位,常見特定部位的濕疹有耳濕疹、手濕疹、乳房濕疹、肛門外生殖器濕疹、小腿濕疹等。中醫療效顯著,現分享我一醫案:
張某某,男,47歲,2020年9月2日初診。頸、胸、腰部及雙股溝、陰囊部起紅斑疹瘙癢反復3年。曾在多家醫院求治,療效不佳。來診時見上述部位起紅色斑、丘疹,部分呈輕度苔蘚樣變,脫屑。患者形體壯實,一身拘緊感,心下有抵抗感,口稍干,不苦,二便可,舌苔黃厚,舌質瘀暗,脈弦滑。
證屬:少陽、陽明合病夾瘀。擬方: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處方:柴胡12g,黃芩10g,枳實10g,法半夏12g,赤芍15g,大棗5枚,桂枝10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蒼術10g,地膚子20g,土茯苓30g,7劑。外用:黃連6g,黃芩10g,黃柏10g。4劑,一劑用兩天,洗并外涂患處。一周后復診:藥后好轉很多,瘙癢明顯減輕。訴服此方人最為輕松,一身拘緊感頓消,黃厚苔減,脈滑略弦。藥已中的,守前方繼服7劑。三診:藥后瘙癢消失,皮疹基本消退,囑繼服前方以求鞏固,7劑。后未再來復診。
體會:皮膚病辨證與內科病辨證其實并無多大差別,僅僅在整體辨證基礎上多一點局部皮損辨證而已。而在很多情況下,往往連這點局部皮損亦可不需考慮,直接著眼于整體,從整體調治,常常達到不治皮而皮疾自愈的效果。很多皮膚專科醫生過分強調局部皮損辨證,見紅斑即是熱,見水皰即是濕,見膿皰即是熱毒,見鱗屑即是血燥,先入為主,陷于局部皮損辨證難以自拔,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整體辨證,這是不太恰當的。所以,真正的好中醫,一定是從整體上把握人體,從全身上下表里辨察病情。不能分科,也分不了科。否則,與盲人摸象何異?而能整體上把握人體運行大秩序的,必須有一個全科思維。本案患者形體壯實,心下抵抗感,舌苔黃厚,脈弦,皆少陽、陽明合病之大柴胡湯見證;舌質暗,舌面瘀斑,瘀血證亦明顯,故合方桂枝茯苓丸。酌加蒼術、土茯苓、地膚子以利濕止癢。男性體質壯實之頑固性慢性濕疹、陰囊濕疹患者,本合方使用機會非常多,效果很好,不治皮而皮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