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牡丹結構形態畫法簡析
在畫工筆牡丹之始,畫家必須要深入了解牡丹的生長結構和物情物理,須親自觀察和寫生,這樣創作出來的牡丹才合情合理、生動自然。
牡丹為木本花卉,與芍藥是同科植物,同屬落葉小灌木。其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其花紅色,故謂丹”。牡丹在每年的四五月份開花,干為木本,老干可達3米。牡丹品種繁多,顏色亦十分豐富。對工筆畫而言,我們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牡丹花的生長規律及美感特征。
一、牡丹花冠的造型
牡丹花冠大且品種繁多,一朵完整的牡丹花,結構上有花萼、復萼、花瓣、雄蕊與雌蕊。牡丹的花瓣有單瓣、復瓣之分,單瓣花常常花片大而顯露出花蕊;復瓣花層疊的花片較多,花蕊則半露半掩。
牡丹的花苞由大的花萼片包裹,基底部生出五六片復萼,顏色則是紫中帶綠。花苞的造型宜飽滿,小萼出葉呈飄帶狀,要顯出靈動感。
牡丹的花蕊有雄蕊、雌蕊之分,雌蕊位于花冠正中,形如石榴,多為紫色間綠色;雄蕊分花絲、花粉兩部分,花粉呈麥粒狀,有紅、白、黃、紫等顏色。可根據畫面的情況來決定點蕊的方式和顏色,但一定要點寫出精神來。經常采用的畫法有兩種:一種為一組一組地勾絲,然后點寫花粉;另一種直接用筆點寫,主要用于復瓣花冠。點寫時常常采用的是立粉法,即以短鋒筆來點,筆上顏色用石色且要飽和。
最為重要的是牡丹花頭的造型,牡丹花的造型大致為一個向心式的圓形,但又忌過于圓整。在造型時,花朵的外輪廓一定要有反轉、高低、欹正的錯落變化,這樣才會自然而不板滯。另外,在造型時還要忌板、平,切忌花瓣與花瓣之間呈對稱式平均分布。在繪畫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花瓣大小、層次的對比,內部結構的交疊以及參差不齊的變化。在畫三朵以上的牡丹花時,既要使花朵之間同中求異,吻合畫面的整體意境,又要畫得千姿百態,使花卉的俯仰向背、高低起伏各有不同。(見圖一)
二、葉的畫法
牡丹葉的結構為羽狀復葉,俗稱“三杈九頂”,即每枝主葉柄分出三個小葉柄,每個小葉柄上又生長三片葉。在畫枝葉時,要根據這個規律來組織畫面,同時還要以花冠為主體,根據花冠的組合與動勢安排葉子的組合和走向。葉子的分布也要與花冠的主次、動態相互照應,在畫面的主要部分畫出一兩組成形的葉柄,其余處則要注意疏密、虛實。葉子的造型不可過于雷同,造型上仍要有變化,既要避免零亂,又要在整體有序的基礎上靈活多變。葉子有老嫩之分,畫嫩葉可以用來調節畫面的色彩并加強造型的變化。(見圖二)
三、枝干的畫法
牡丹的枝干在作品中十分重要,它是畫面的骨架,其布置構成了畫面的勢。枝干往往是在花和葉大致完成后添加的。枝干的畫法大致有如下三種:
1.勾填法
先用墨勾寫出枝干的大形,注意勾時線條要有頓挫感,用筆要靈活,粗細斷連皆備,墨色宜干不宜濕,要與花、葉的線條區分開,形成對比效果。再以淡墨染出枝干的陰陽向背,注意分染要到位。最后罩以淡赭色,干后可用淡墨或石色點苔。(見圖三)
2.勾皴法
先以雙鉤法勾寫枝干。再用稍干的筆以淡墨或淡赭色皴出枝干的結構,可根據需要反復覆蓋,不足之處還可以重墨填之。最后等墨色干后淡罩赭色并點苔。(見圖四)
3.沒骨法
在確定好的枝干大形中,以墨色直接點寫,再以清水蘸色沖入其中,使其自然暈化,形成肌理;或者先用清水寫出大形,趁未干,用色或墨破之,使色墨自然融合。最后根據畫面效果進行整理。(見圖五)
畫家簡介:呂少英,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天津市美協會員、天津市美協藝術理論委員會理事、天津城建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本科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美術系,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2011年進修于天津美術學院何家英工作室,2013年為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孫志鈞工作室骨干訪問學者。有《呂少英國畫作品選》(山東美術出版社)、《沒骨花鳥畫技法全解》(楊柳青畫社)、《中國畫名家典范課堂——工筆牡丹》(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中國畫名家典范課堂——工筆荷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等著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