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跟孩子到武功看了油菜花,但卻沒有去武功古鎮(zhèn)上游覽。當時遠看古鎮(zhèn)依山傍水,氣象不凡。于是,今年就先去游覽了鎮(zhèn)上的各處歷史文化遺跡。
首先,觀瞻的是位于古鎮(zhèn)大路邊的教稼臺。教稼臺,顧名思義就是教授農(nóng)耕技術(shù)的講臺,是農(nóng)神后稷最早教先民耕作稼穡的地方。傳說帝嚳(kù)的元妃姜嫄“偶經(jīng)荒原,履巨人跡,感而有孕”,生下后稷,因以為不祥而將其遺棄,所以后稷的名字本來叫棄。但扔到道路上,馬牛不踩他;扔到河冰上,飛鳥用翅羽溫暖他。姜嫄始覺他非同凡人,便悉心收養(yǎng)。后稷從小就喜愛農(nóng)耕,傾心研究,成效卓著,并熱心教稼,深得民心。便被帝堯舉為農(nóng)師,封于有邰(tái)(即今武功),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后”意為君,“稷”者五谷之長,是謂帝王奉祀其為谷神。后人為了紀念這位中國農(nóng)業(yè)始祖的不朽功績,遂在這里建起了后稷教稼臺。
教稼臺自秦漢以來歷經(jīng)滄桑,多次修葺。近代清雍正元年(1723)知縣杭云龍、清道光五年(1825)知縣鄧兆桐、民國25年(1936)縣長錢范宇等曾三次重修。但至20世紀50年代初已傾圮,“文革”后,只余殘壁破磚。現(xiàn)在的教稼臺是1988年在原址重修而成的,為覆斗形磚結(jié)構(gòu),下部有拱形門洞,上部是方正的平臺。現(xiàn)已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稼臺因游人不多,院內(nèi)更顯幽靜。臺前有一尊后稷的塑像,抱禾持耜,身體壯碩,風塵仆仆,剛毅有力。
臺下墻壁上嵌有十數(shù)片碑石題記,最早的是清代的重修題記。院內(nèi)綠化有致,清凈幽雅。還有一口古井,傳說井水清冽甘甜:飲后可“明目清神,延年益壽”,后被名為“后稷甘泉”。
后稷甘泉
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來此地,因有感而發(fā),在他的倡議下,于1934年在此地附近的楊凌成立了國立西北農(nóng)林專科學校,現(xiàn)已發(fā)展成為聞名全國的重點大學——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使這里有了現(xiàn)代化的高等級的科學“教稼臺”。
古鎮(zhèn)東街臨路邊大道,東街又名碾盤街,因路面用碾盤鋪就而得名,而且溯其淵源還與蘇東坡有關(guān)。傳說當年蘇東坡任鳳翔府簽書判官時,一次路過武功突遇大雨,武功知縣聞訊迎接他入衙門休息,杯酒洗塵,席間蘇東坡問:“剛才入城,見店鋪林立,生意興隆,然道路泥濘,行人艱辛,何不以石鋪之?”知縣答曰:“小縣窮困庫銀不足。”蘇學士又問:“何不由商賈集資斂齊?”知縣嘆曰:“市井商賈,唯利是圖,怕是斷然不肯出資的。”于是,蘇東坡思忖片刻,信筆寫下一幅告示:“本縣急需舊碾盤一個賞錢十貫”,即令知縣張貼于縣衙大門外壁。有人得知便四處收購,車載人抬,不幾天許多石碾盤、磨盤從衙門依次排放至東街城門口。但縣衙內(nèi)差官,卻手持賞銀只收了一個碾盤,將其平放在縣衙門前便轉(zhuǎn)身而去。眾人大惑不解,后經(jīng)一位老學究說,告示之意實為:“本縣急需舊碾盤一個,賞錢十貫。”結(jié)果剩下的滿街碾盤也沒人再費力花錢運走,于是便成就了這條碾盤街。細琢磨若真有此事,蘇學士做法似乎有點不仗義,但為了公益卻也是無奈之舉,所以能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碾盤與磨盤并不相同,碾盤配合石磙用于輾壓,磨盤則上下兩合用于研磨。現(xiàn)在的碾盤街上鋪的大都是磨盤,農(nóng)村一般碾盤較少而磨盤較多。國內(nèi)不少地方都有磨盤街,如鄭州、周口、萊州、蓬萊、定陽等,而且背后也還都各有各的來歷和故事。
武功古鎮(zhèn)的碾盤街是否原來曾以碾盤為主,經(jīng)歷代補修后換成了磨盤亦未可知。但歷經(jīng)風雨近千年,這條老街依然充滿活力,向游人展示著它獨特的魅力,煥發(fā)著古樸的豐采。
在碾盤街邊還遇見一個小攤,攤旁立一面招子,其設計還挺別致。一個大大的“爨”字特別引人注目,我依稀記得這個字讀為cuàn,是燒煮、做飯的意思。經(jīng)詢問方知賣的是炒碗豆面,看來攤主還挺用心,既有古代文化蘊含,又可以借此吸人眼球,招攬生意。因為許久未吃碗豆面糊了,便買了一斤。回家后見面磨得挺細,且吃起來豆香味十足。
香爨豆面攤
順著碾盤街西行不遠就是城隍廟,始建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西靠稷山,東臨漆水,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而且武功城隍神是全國唯一曾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為“輔德王”的神靈,能頭戴王帽,因而武功城隍廟也被稱為都城隍府,其地位一度居全國各地城隍廟之首。
“隍”的本義指城墻下護城的壕溝,有水曰池,無水曰隍。后來城隍多泛指城池,所以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典故。在古代,城池對于護城防敵至關(guān)重要,于是“城隍”便被崇敬而神化,成為守護城池安全的神靈,中唐以后,各州郡相繼設立城隍祠。再以后又演變成與政府所派遣的“陽官”相對應的“陰官”,專責一地區(qū)的大小陰間事務。但凡新官到任需先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還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后就任。于是,城隍在人們心目中便更為高大神圣了。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武功城隍廟歷經(jīng)滄桑浩劫,原廟內(nèi)許多建筑相繼被毀,20世紀50年代始這里曾改作糧站,因正殿和寢殿用作糧庫,才幸免于難。1983年、1987年,當?shù)卣群髢纱伟凑铡靶夼f依舊”的原則對大殿等進行修復,其中保留了不少原木制構(gòu)件。還重建了大殿前左右兩側(cè)的鐘鼓樓等。后來群眾又自發(fā)集資捐款建起了山門。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漫步走了一圈,感覺其氣勢還真不亞于現(xiàn)在西安的城隍廟。
都城隍廟山門
城隍神
而且在這里還看見有不受錢物供奉的告示,確實沒有見到一般寺廟中到處都有的功德箱。據(jù)說這里的城隍爺只接受人間香火,概不接受錢物供奉,成為數(shù)百年傳下來的老規(guī)矩。為了印證這個說法,我返回后專門去了一趟西安城隍廟。看到大殿供案上供奉著水果,案前中間有一個標著“廣種福田”的箱子,參拜者可在箱面上擺放供品。而且上面還留有一道窄口,是為敬拜者獻錢特設的。箱旁邊下面有一塊牌子寫著“抽簽十元”,都明碼標價了。而且進殿后供案兩端還設有兩個功德箱。出門后旁邊立了一塊牌子是求助裝修募捐的告示。而且兩側(cè)殿也都設有“廣種福田”的箱子,看來西安的城隍真是有些缺錢。對比之下不禁讓人感慨:像武功古鎮(zhèn)那樣廉潔的城隍可真是難得啊,唐太宗李世民敕封為“輔德王”,也的確是名副其實。
廟的東西墻邊還擺放了不少石碑,西邊廊墻嵌有許多碑刻,還有一具龐大的石棺,顯示出當?shù)匚墓懿块T對文物保護的重視。
廟內(nèi)西墻廊的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