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渭分明——孰濁孰清
在涇河大峽谷游覽時,看到峽谷中的河水少而清,但龍涎瀑布卻似黃龍從天而降沖入谷底,瀑布黃水與峽谷中的清水竟形成“涇渭分明”的現象。后來又看到鄭國湖水碧波蕩漾,但從涇河大峽谷上游引出的涇渭渠中,水質卻甚是濁黃。于是心中不免想:涇渭分明--究竟孰濁孰清?于是,返回后便查資料做功課,進行了一番探索。
“涇渭分明”是常用成語,并且還延伸產生了“涇渭自明”“涇清渭濁”“涇渭不分”等成語。“涇渭分明”的本義為界限清楚,與 “黑白分明”“一清二楚”等相同,且常用以喻意人品的好壞。“涇”指的是涇水(或稱涇河),發源于寧夏;“渭”指的是渭水(或稱渭河),發源于甘肅。但流到陜西后,涇河流入渭河,渭河流入黃河。涇渭分明是在陜西西安高陵區兩河交匯處形成的奇特景象。
但你可知道兩條河究竟誰濁誰清呢?可能你認為查查詞典就明白了,其實不然,問題并不那么簡單。
一般都認為這個成語源自《詩·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shí)湜其沚(zhǐ)”。“湜湜其沚”意為:依然清澈見底。但“涇以渭濁”比較費解,導致工具書中的釋義也不相同,且長期各執一詞,莫衷一是。我查找了數種主要工具書,情況的確如此。
一種認為“涇以渭濁”是說涇水污濁了渭水,所以涇濁渭清。
段玉裁(清)《說文解字注》:涇濁渭清,故詩曰涇以渭濁。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徒以上中游經黃土高原,挾泥沙以俱下,故水色渾黃,涇濁渭清,即俗所謂涇渭分明者也。
《經籍纂詁》:“涇濁水也,《詩谷風》涇以渭濁。”
《中文大辭典(臺灣)》:涇渭,涇濁渭清,謂清濁異也。
《辭海》(1980):涇渭 《詩·邶風·谷風》“涇以渭濁”。孔穎達疏“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
而且這些都是長期以來占主流的看法。
但另一種卻認為“涇以渭濁”是說涇因渭入而濁,應是涇清渭濁。
《辭源(1979)》:'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傳:'涇渭相入而清濁異。’釋文:'涇,濁水也;渭,清水也。’按:涇清渭濁,合于事際。其兩水交匯之處,涇因渭入而濁。詩意甚明,釋文說誤。以兩水清濁有別,后遂以涇渭比喻人品的清濁。
《漢語大詞典》:古人謂涇濁渭清(實為涇清渭濁),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優劣清濁,事物的真偽是非。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此外,還有一種則著重釋義一清一濁,而回避了孰濁孰清,似為穩妥。
《漢語成語大詞典(吉林教育出版社,2008)》:涇水、渭水在陜西境內合流時,一清一濁,分得很清楚。比喻兩者明顯不同,多指好的、壞的分得很清楚。
有一次,公務員考試還出了這樣一道題。
那么實際上究竟兩條河孰濁孰清呢?
除了《詩·邶風·谷風》的“涇以渭濁”之外,還有些說法也可以佐證。
(唐)杜甫詩云:“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 “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有學者統計杜甫詩中曾有7次提到“清渭”,4次說到“濁涇”。(唐)孟郊《答晝上人止讒作》:“渭水不可渾,涇水徒相侵”。晉朝潘岳《西征賦》:“北有清渭濁涇,蘭池周曲。”
這些都說明在漢代至唐代應該是涇濁渭清。
至宋代,數次經過渭河的蘇軾說:“滾滾河渭濁。”
元代集賢學士曹伯啟說:“涇清渭濁源何異”。
清代文人朱維魚《渭城竹枝詞》十二首:“君來定識涇水濁,妾意終憐渭水清。”
清代乾隆皇帝比較叫真,披閱蘇軾、曹伯啟的詩句時,發現所表述的涇渭清濁,與唐代及此前的表述截然不同,遂命大臣察視涇渭二源何清何濁。陜西巡撫秦承恩委派中衛縣令胡紀謨視察涇河源頭,遂得出了“涇清渭濁”的結論。此后,大家便都認定是涇清渭濁了。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西安渭河遺址的發掘,在廚城門一號橋發掘區的埋沙堆積中,發現了兩枚清代錢幣及清代遺物。而“康熙通寶”埋藏層向上厚約3.5米左右,是呈土黃色的細沙堆積,表明此時的河流是渾濁的;在“康熙通寶”的埋藏層向下,一直到不含任何人工遺物的早期河床,大體厚約2米左右,顯示的則是河流較為清冽的粗砂堆積。這說明在康熙之前,渭河是清澈的,之后才開始變得渾濁起來。
有學者介紹,史載清代不少學人官員,如閻若璩、祁韻士、王心敬、林壽圖等,都曾觀察過涇渭的濁清,但所見并不相同。譚嗣同曾數次渡過涇、渭,他認為不能將二水的清濁作為常態來看待:其實水之清濁,隨所見之時為異耳……留心觀之,夏秋二水皆濁,冬春二水皆清,合流處亦隨時清濁……當涇漲渭涸,則“涇濁渭清”;涇涸渭漲,則“涇清渭濁”。
《高陵縣志(2000年)》:“涇河汛期含泥沙量較渭河為大,相對呈現濁水;非汛期,含泥沙較渭河為小,相對呈現清水,故在汛期是渭清涇濁,而在非汛期是涇清渭濁。”
2017年紀錄片《航拍中國》解釋:渭河與涇河交匯處,涇河水清濁隨季節變化,夏季汛期兩條河水含沙量均高,混濁不明顯,而在冬季枯水期,涇河水含沙量猛降到雨水期的千分之一左右,這時就會顯現出涇渭分明的標志性景象。
從道理上講,河水的清濁主要取決于水中泥沙的含量(還有泥沙粗細組成、泥沙礦物質成分及渾濁度指標等),一般泥沙含量越高則河水越混濁,但涇渭兩水的泥沙含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上隨著人類活動的變化,在涇水和渭水上游處開發程度不同,植被的保護以及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不同,導致了這兩條河流泥沙含量有升有降,因而產生了濁清不同的變化。有學者根據記載對不同歷史時期涇渭的濁清變化作出了系統分析,認為史上涇、渭兩河的濁清變化曾有過多次反復:從春秋戰國到魏晉時,涇河濁而渭河清。到了戰亂不休的南北朝時期,涇河水變清了,渭河又渾濁了。到了隋朝和唐朝時,涇河水濁而渭河水清。唐朝五代之后,涇河水開始變清,渭河水渾濁起來。
但河水的濁清還受季節、水量、河床構造等因素影響而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有學者分析了不同季節時兩河清濁的變化。
夏季時:
①鋒面雨帶往北推移時,由于渭河上游位置較南而先進入雨季,徑流量增加帶來的泥沙增加,而表現出涇清渭濁。
②當鋒面雨帶進一步向北推移,涇河上游也進入雨季,此時就表現為兩河皆濁。
③當鋒面雨帶8~9月南撤時,由于涇河上游位置較北而先受到秋雨影響,此時為渭清涇濁。
④當鋒面雨帶進一步南撤至渭河流域,則兩河皆濁。
冬季時,兩河均進入枯水期,流水的侵蝕作用弱,但由于涇河地質年代久遠,其河床下切至基巖,河流流經時卷起的底質少而表現為涇清渭濁。
一般而言,只有在涇河流量大沙量大、渭河流量小沙量小或者涇河流量小沙量小、渭河流量大沙量大時,才容易使涇河渭河交匯處出現“涇渭分明”的現象。
(涇清渭濁)
(涇濁渭清)
就河水總體含沙量而言,涇河是大于渭河的。據統計,目前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196千克/立方米;在未納入涇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輸送泥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為26.8千克/立方米。但由于渭河流經地區土壤所含礦物成分的原因,當渭河含泥沙量達到每立方米10千克時,水色便呈赤黃色了,所以渭河也就更容易發濁。
(涇渭俱濁)
清華大學有教授認為,涇河是一條下切河,水降大,流速快,下切深,河床切入巖石,水清的時段會多一些。而渭河為沖積河,既沖刷,又淤積,河床是自身堆積的沙土,且不斷變動,水質混濁的時段多一些。枯水季節,渭河不太渾濁了,涇河清亮。洪水季節,渭河混濁洶涌,涇河也變得渾黃,兩河差別不大,但還能分清主次。因此,很多時候,兩河混濁相差并不大。
(涇渭混濁相差無幾)
總的看來,由于有諸多因素影響涇渭兩河的濁與清,因此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季節甚至不同時日,兩河在交匯處的清濁表現并不相同。但因為涇河自身的種種特點,特別是在枯水季節泥沙含量較低,因此能夠顯現出涇清渭濁的典型的涇渭分明的景況。
在歷史的長河中,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盡管涇渭的清濁在不停地變化,但變的是現象,不變的是道理。涇渭清濁的變化,并不妨礙我們理解“涇渭分明”的本義,更不會改變分清黑白、明辨是非、擊濁揚清、寧清勿濁的事理。
在陜西西安高陵區兩河交匯處,已經立碑專門辟出了涇渭分明觀景處。
一
古人云“圣人出 黃河清”,還有俗語“跳到黃河也洗不清”。可見讓黃河變清,是多么難得而又讓人期待的事情。其實在源頭上黃河還是很清的,只是因為渾濁的支流河水不斷涌入而變黃。
洮河與黃河形成典型的“涇渭分明”(右為黃河)
因此,要黃河清,必須得支流清。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而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因此,我還是希望能早日出現涇渭兩河俱清的情景,這樣黃河才有可能早日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