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時候的封王封侯有什么講究?
諸侯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游戲《諸侯》的故事架空在中國商、周、漢時期,配以厚重的國風舞臺,用唯美的奇幻風格再現東方戰國烽火亂世的一面。 簡介  諸侯是中國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周代初期實行將土地和臣民封給子弟、功臣以建立諸侯國的制度。西周的諸侯有同姓、異姓之別。同姓即姬姓諸侯,在盟會時居于異姓的前面。異姓不少是曾與周王室有婚姻關系的,還包括褒封的前代后裔。在眾多封國中,最重要的有衛、魯、齊、宋、晉、燕等國,其國君地位較高。諸侯受封時要舉行冊封儀式,謂之錫命。周天子為受封者頒布冊命,宣布疆土范圍、土地數量,以及所封給的屬臣、奴隸、禮器和儀仗的數量。受封的諸侯必須為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義務。周初的諸侯由中央統一控制。春秋時,諸侯強大,周王室衰微,諸侯脫離了周天子的控制并出現割據紛爭的局面。
  漢以后也稱分封的諸王和列侯為諸侯。 [編輯本段]由來   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并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公元前9世紀,由於周厲王殘酷統治發生「國人暴動」,諸侯各國原來一直服從周王,暴動以後代表中央政權的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很弱,實際控制區只剩下幾百里。後來周幽王為了取悅美人,不惜燃起烽火,各地諸侯以為周天子有兵禍而急忙起兵勤王,豈料只見幽王安然無恙,各諸侯自此便不理周室的烽火了。周室後來被犬戎入侵,欲舉烽火但卻無兵來援,著名成語即「烽火戲諸侯」就出自這個時代。
  周幽王被殺,中國進入春秋時代後,基本為混戰時期,北方有燕、山戎;東邊有齊;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吳、越;中部從西至東依次為晉、衞、魯,另外還有鄭、陳、蔡、宋。諸侯列國實力不均,強國齊、晉、秦、楚、吳、越,春秋五霸在這一時期出現。客觀上促進了諸侯各國分裂和統一。這一時期產生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哲學理論,如儒家學說、道家理論,學術氣息極為濃厚,涌現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百家爭鳴局面。
  戰國時期以後,原來的晉國被趙、魏和韓「三家分晉」;吳被越所滅,越又被楚所滅;剩下的大國:秦、楚、齊、燕、趙、魏、韓被稱為戰國七雄。
  秦王政後來統一六國,自稱始皇帝,廢棄分封諸侯制度,而把天下分為郡、縣,由朝廷任官治理。
   諸侯起源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周本紀
  黃帝→玄囂→嶠極→高辛→后稷→不窋→鞠陶→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俞→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
  『太伯之礶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太伯。』———吳太伯世家
  第一《吳太伯世家》
  『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於管,弟叔度於蔡。馀各以次受封。』———周本紀
  第二《齊太公世家》
  第三《魯周公世家》
  第四《燕召公世家》
  第五《管蔡世家》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農之后於焦,黃帝之后於祝,帝堯之后於薊,帝舜之后於陳,大禹之后於杞。』———周本紀
  第六《陳杞世家》
  『衛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衛康叔世家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后,國於宋。頗收殷馀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晉唐叔得嘉谷,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于兵所。』———周本紀
  第七《衛康叔世家》
  第八《宋微子世家》
  第九《晉世家》
   諸侯國
  中文狹義上指中國歷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天子對封地的稱呼,也被稱為“諸侯列國”、“列國”;封地最高統治者被賜予“諸侯”的封號。現代多數情況,“諸侯”和“諸侯國”混淆使用。
  廣義上指封建時代(封建社會)及其以前人類文明時期共主(天子、皇帝)對其家族、功臣給予的封地,中國直至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取消分封制。中國自漢朝開始直至清朝,均不同程度實行分封制,其中漢朝郡縣制和封國制兩種行政制度并存,但“國”屬于行政區劃,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間伴隨中央政府的強弱,權利發生變化,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作為行政區劃,少數時期成為與中原朝廷對抗的割據勢力,如五代時期的“十國”。
  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并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史料記載周滅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諸侯國林立之時,《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中國古代爵位制度

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賜爵與封爵),與先秦爵制的性質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

先秦文獻中有關爵制的記載,主要見于《孟子·萬章下》。所舉周代爵稱,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則將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獻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準確,學者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細節難明,只有西周至戰國時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與爵序。

商制,文獻所記有侯、甸、男、衛、邦伯,均屬地處王畿之外的“外服諸侯”。殷墟甲骨資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國征伐的敵國。它們的君長被稱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邊境和邦境內的君長,被分別稱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們是商王國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稱號的不同,反映了這些君長與商王關系的親疏差別。

有的學者認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稱,目前尚無定論。

西周春秋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

王。在周王朝轄區內,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個別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于同周室關系較疏的蠻夷君長,即徐、楚、吳、越四國。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稱公,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稱公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時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金文所見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諸侯,如■(燕)侯、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系非同尋常的姜齊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有鑄、陳、紀等。

伯。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有的是畿內封君,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等。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確屬于爵稱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獻中其他諸子,尚無金文印證。

男。《春秋》所見男爵僅有許國。1967年陜西長安縣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許)男所作銅鼎,證實許國國君的爵稱確為男爵。

戰國時期除楚國和越國早已稱王外,魏、齊、趙、韓、燕、中山等國也在戰國中期相繼稱王,突破了西周以來的諸侯爵稱。各國又先后進行變法,廢除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統治,并推行與之適應的爵制。三晉和燕、齊的爵秩等級,大體仍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執■,情況較為特殊。秦則從商鞅變法以后,實行獎勵軍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秦二十等軍功爵,累積爵級至關內侯(十九級)、徹侯(二十級),即可食租稅或食邑;自大庶長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則如吏職”。

兩漢漢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后分封異姓、同姓為王。諸王封爵,帶有濃厚的分封制色彩,與中央集權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別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并削弱諸王權力,諸王遂不得領民親政,惟衣食租稅。同時,列侯(原名徹侯,避漢武帝劉徹諱改)也與二十等爵相分離,與王爵共同構成封爵制度。自關內侯以下,為賜爵制度。封爵優于賜爵的主要權益是:享有封國或食邑;置官屬;爵位世襲;衣食租稅;具備崇高的政治地位。

兩漢封爵的爵級主要是王、列侯兩等,此外還有公主湯沐食邑。王、列侯官屬數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權卻在中央。漢初定制,“非劉勿王”(后演變為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王的封授對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異姓功臣,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諸皇子王初以區域立國,跨州連城,形成尾大之勢。漢武帝推行推恩析國政策,諸王遂以郡立國。東漢初,漢光武帝劉秀曾廢王爵,封九皇子為國公,旋即復舊。兩漢除王莽、曹操以權臣稱王外,異姓功臣只能封為列侯。列侯,西漢時多以縣立國,也有食鄉亭者,但并無鄉侯、亭侯之稱。至東漢,列侯正式分為縣、鄉、亭侯。功大者食縣,功小者食鄉亭。東漢中期以后,政治腐敗,遂出現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澤侯,雖有悖于“非功不侯”的原則,但縣、鄉、亭侯的爵稱爵序并未因此發生變化。

封爵傳襲,采取嫡長子繼承制。庶子、庶孫一般不具備襲爵權。無嫡子襲爵,則削除封國,這就是所謂的“無子國除”。皇親和重要功臣“國絕”時,為示優寵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孫襲爵,這就是所謂的“紹封繼絕”。紹封者權益低于正常襲爵,僅食國之半租。此外,公主湯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襲,但并不普遍。

漢代封爵制度,對后世影響頗大。諸如諸侯不與政事、惟得衣食租稅,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無子國除,紹封繼絕等重要原則,均在不同程度上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

兩漢十九等賜爵,爵稱與秦同。凡賜爵皆可“有罪以減”,無爵者則為士伍。十九級爵中第九級(五大夫)以上為高爵,亦稱吏爵,具有免役特權。獲得吏爵的主要途徑是憑借軍功吏■。第八級(公乘)以下至第一級(公士)為低爵,又稱民爵,獲得民爵的主要途徑是因特典、災異而詔賜天下民爵。法制規定,民爵高于第八級時須轉讓親屬,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獲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徑是買爵。漢文帝劉恒實行入粟拜爵,開賣爵先例。漢武帝特設武功爵十一級,標價出售,以緩解財政困難。以后屢有賣爵詔令,賜爵趨于猥濫。東漢末年,賜爵已成“空設文書”,不再為時人所重。魏晉南北朝時期,賜爵制遂廢棄。

魏晉南北朝魏晉之際,設置五等封爵,東漢以來的王、列侯二等封爵,變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層次封爵。北朝取消列侯,王、五等封爵成為主要的封爵爵稱。

諸王封爵。西晉設國王、郡王(分大、次、小)、縣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戶數。東晉南朝,僅禪代前期的異姓篡代者封國王,如劉裕封宋王,蕭道成封齊王。一般情況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級)。北魏前期,異姓多封王,但襲爵者即降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并按親疏遠近分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設國王,封授對象是皇子。諸王政治權益,因王朝而異。西晉王國按大、次、小可分別置三軍、二軍、一軍,自選官屬。其他王朝,則無置軍和自選官屬權。但諸王可參政入仕、領兵出鎮,卻是這一時期各王朝的普遍現象。骨肉相殘因此時有發生,構成諸王干政、亂政的政治格局。

五等封爵。曹魏有鄉公、亭伯等爵稱。咸熙元年(264),即將代魏的司馬氏設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禮》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級,共五等十級。每級封爵都有封疆里數和戶邑數,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戶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于諸王,卻有高于列侯的“祿奉禮秩”,其中公、侯可置一軍。東晉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劃定封疆里數,大、次兩級合二而一,皆以郡或縣立國,并在爵稱前冠以“開國”字樣。伯、子、男三級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別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后期,濫封無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設國公,以封柱國大將軍等重要功臣。時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

列侯。魏晉有縣、鄉、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東晉南朝,縣侯與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僅存鄉、亭侯。北朝無列侯爵。

列侯之下,尚有屬于賜爵的關內侯、關中侯、關外侯等爵。

就創新而言,這一時期有“分食制”和“虛封制”。“分食制”指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戶的租稅。如西晉諸侯三分食一;東晉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虛封制”,是指無封國食邑、不食租稅的封爵。它與賜爵制的區別就在于可以世襲。典型的虛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稅有限,開國封爵“雖錫以茅土,而未給租賦”。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詔令諸國公(邑萬戶),可寄食他縣,收其租賦。寄食戶數僅是原食邑戶數的十分之一。這種封戶為虛、寄食戶為實之例,為以后的虛實相結合的食租稅方式提供了借鑒。

隋唐隋唐爵制與北周末年之制略同。國王更名為親王(正一品),以封皇子;郡王(從一品)封授宗室,唐中期以后異姓功臣亦有封郡王者。廢縣王。王以下是國公(從一品),開國郡公(隋從一品,唐正二品),開國縣公(隋從一品,唐從二品),開國縣侯(隋正二品,唐正三品),開國縣伯(隋正三品,唐正四品),開國縣子(隋正四品,唐正五品),開國縣男(隋正五品,唐從五品),共九級,主要封授異姓功臣。

九級封爵,并“設爵無土,署官不職”,較之漢魏,其政治、經濟功能明顯削弱。各級封爵的食邑戶數“率多虛名,其言食實封者,乃得真戶”。真食實封的方式,也是“分食諸郡”,不再直接從封國內征收租稅。封爵的主要經濟權益是憑爵品獲得永業田,數額為:親王一百頃,郡王五十頃,國公四十頃,郡公三十五頃,縣公二十五頃,縣伯十頃,縣子八頃,縣男五頃。均田制瓦解后,諸侯亦不再受永業田。

宋宋承唐制,但略有變化。爵稱是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共十二等。后嗣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不再封授。郡公以上,主要是皇親宗室封爵,其中郡王、國公也封授重要功臣。開國郡公以下,是異姓封爵。爵名隨食邑戶數而定: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邑過其爵,則進爵號,但止于開國郡公。每次增食邑戶數,自二百戶至千戶;實封戶數,自百戶至六百戶。而親王、重臣特加食邑者,往往有逾千戶者,以至有郡公食邑累加至萬余,實封至數千戶者。

宋代封爵頗濫,文官少監、少卿以上,武官副率以上,內職崇班以上,皆有封爵;丞、郎、學士、刺史、大將軍、諸司使以上,則有實封。封爵系于官位,與功勛關系不大。

元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之初,曾實行分封制度。功臣、親屬、貴族皆有封地食邑。爵稱是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等,并可世襲。各級“戶長”在封地內有征發徭役、征收賦稅的權利。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之初,亦曾在占領區內實行分封制,對社會經濟造成較大破壞,后不得不廢止而實行封爵制度。

元封爵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從一品)、國公(正二品)、郡公(從二品)、郡侯(有正從三品之別)、郡伯(有正從四品之別)、縣子(正五品)、縣男(從五品),實為八等十級。其中只有郡王、國公封授在世的皇系、功臣,其余爵稱均用于封贈。

明代封爵雖仍分為宗室和異姓兩類,但具體爵稱有較大變動。

宗親封爵除嫡長子外,皇帝諸子封親王;親王諸子封郡王;郡王諸子為鎮國將軍,孫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玄孫為鎮國中尉,五世孫為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皆授奉國中尉,并世襲,永遠有別于齊民。自親王以下,不再食租稅而領取歲支祿米。洪武九年(1376),規定親王祿米五萬石,郡王一萬石;鎮國將軍賜田六十頃,以為永業,免除租稅。洪武二十八年,重定歲支祿米數額,親王一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鎮國中尉四百石,輔國中尉三百石,奉國中尉二百石。此外,國家還為宗室修建宮邸、墳墓,提供隨從官員、仆役以及其他待遇。

明初,宗室封爵中親王名高位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間,朱元璋授予親王以兵權。特別是分封在北方沿邊的藩王,不僅擁有直屬的護衛軍,還經常統率大軍出征,稱為塞王。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權,加強對宗室的限制和監視,從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數不斷增加,祿米成為明政府的沉重負擔。藩王也競相非法占田,少者幾千頃,多者數萬頃,減少了明政府的賦稅收入,激化了社會矛盾。萬歷以后,為解決這些矛盾,朝廷被迫開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許鎮國將軍以下參加科舉考試,以期宗室自養,而不再寄生食祿,但收效甚微。

(顧誠)

明代異姓封爵,明初一循元代舊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

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公、侯、伯封號分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余曰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歲祿以功為差。洪武初規定:公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千五百石至千石,伯千石至七百石。而有的僅當侯爵俸祿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洪武十年后,伯之祿與侯等;至永樂初,規定伯之祿居侯之下,正一品之上,其階勛皆與侯等,而伯爵益重。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李廣廉)

清清代爵位名稱、等級設置又有新變化。有宗室封爵,外藩蒙古封爵,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封爵之分。爵位為世襲,故又稱世爵。

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覺羅,由宗人府掌管。爵位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分三等)、輔國將軍(分三等)、奉國將軍(分三等)、奉恩將軍共十二等;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親王一子封為世子、郡王一子封為長子),共十四個名位二十等級。宗室封爵,分為功封、恩封、襲封、考封:以功勛受封的為“功封”;以天潢近支得封的為“恩封”;親王至奉恩將軍出缺,由欽定承襲的為“襲封”;親王以下,除襲封的一子外,其余諸子,年至二十按例考試受封的為“考封”。襲封次數,各有不同:功封爵位皆世襲罔替;恩封、考封爵位皆以次遞降,和碩親王降至奉恩鎮國公止,多羅郡王降至奉恩輔國公止,多羅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止,固山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止,奉恩鎮國公降至一等鎮國將軍止,奉恩輔國公降至一等輔國將軍止,其余爵位皆降至奉恩將軍止;凡由本支子孫襲封者,降至最后一等均準世襲罔替;由旁支子孫襲封者,功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五次止,恩封、考封降至奉恩將軍襲三次止。初封親王、郡王死時賜封號;承襲者仍稱其祖原封號,死亡,在封號下加一字為謚。

宗室封爵,按爵位高低,分等授與俸銀、俸米、莊田、牧廠、珠軒、府第、官衛、服物等。

外藩蒙古封爵,封授蒙古、回部、唐古特等少數民族上層。由理藩院掌管。內扎薩克爵位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六等。其下又設臺吉(塔布囊),分一、二、三、四等。亦有封世子、長子之制。外藩封爵,大體上均比照宗室封爵,惟俸銀低于宗室世爵,如宗室親王每年支俸銀一萬兩,俸米一萬斛,而蒙古親王每年只支俸銀二千五百兩,俸緞四十匹,相當于宗室的貝勒封爵所支的俸銀。

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封爵,一般稱為民世爵,封授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中的文武功臣(稱“酬庸”或“獎忠”),外戚(稱“推恩”),孔子后裔(稱“加榮”),朱明后代(稱“備恪”)等,由吏部掌管。民世爵有公(分三等)、侯(分四等)、伯(分四等)、子(分四等)、男(分四等)、輕車都尉(分四等)、騎都尉(分二等)、云騎尉、恩騎尉九個爵位二十七等級。封授,以云騎尉為準,無論加等、進位或襲次,都以所得云騎尉數量而定。如:得兩個云騎尉可令為“騎都尉”;再加一個云騎尉則為“騎都尉兼又一云騎尉”;如又得一個云騎尉,便又可令為三等輕車都尉;如此累加,可直至一等公。襲次,除世襲罔替外,各爵均定有降襲次數,如:一等公襲二十六次,一等侯兼一云騎尉襲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云騎尉襲十九次,一等子兼一云騎尉襲十五次,一等男兼一云騎尉襲十一次,其余類推,襲次盡,改封為恩騎尉。除個別情況外,民世爵均可世襲罔替。襲爵,有并襲(即由兩爵以上合并為一爵加等進位承襲)、分襲(即原先二人之爵并襲后,可再分開承襲)。公、侯、伯始封時,皆賜美名。世爵犯罪革爵,但除犯贓罪外,均準其子孫嗣襲,無嗣則除。民世爵俸銀俸米按二十七個等級發放。

封爵都登載于皇冊,十年奏修一次。每年十二月,由宗人府、吏部派員在保和殿將一年封、襲爵人數增登于皇冊,存者朱書,故者墨書。滿洲、蒙古、漢軍、漢人世爵及外藩蒙古世爵由吏部增注,宗室王公及覺羅皇冊,則由宗人府增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清朝八旗王公貴族
為什么古代軍功最大封為侯,而不是王?
揭秘:明朝郡王的封號從何而來?明朝的宗室政策是怎樣的?
明朝朱允炆為何不采用推恩令的辦法來削藩呢?
親王、郡王、藩王、宗王,明代王爺們的稱呼你分得清嗎?
知否:北宋的爵位到底是怎樣的?月薪多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西区| 奎屯市| 芦溪县| 甘肃省| 萨迦县| 太仓市| 庄浪县| 铁力市| 盐源县| 孙吴县| 增城市| 教育| 孝昌县| 孟村| 沂南县| 定边县| 长海县| 驻马店市| 高清| 溧阳市| 汉川市| 安康市| 尖扎县| 翼城县| 宣城市| 宣恩县| 澄城县| 农安县| 山东省| 武冈市| 始兴县| 鹤山市| 英山县| 寿宁县| 海丰县| 宁陵县| 金溪县| 全南县| 珲春市| 扎兰屯市| 正镶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