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后是當代中國成就的功勛群體。他們是當代中國從理想社會主義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見證者;他們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巨龍騰飛的建設者;他們有機會參加高考,在文化斷層的時代中迅速成長為引領進步的精英;他們親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急劇進步;他們體會著計劃生育政策對整體社會結構帶來的重大變化;他們心系著中國夢的實現,但也將逐步的退隱,正在把時代的船舵交給新一代。
作為六零后代表:老W、老L和老J,聚在一起閑議中國經濟的未來。他們從養老問題談起,剖析了中國當下老齡化及其引發的系列問題。
處理好'老人經濟',就能以此疏經通絡,解決由于資源錯配導致中國經濟發展步履沉重的問題。通過發展莊園經濟,探索新型養老模式,為破解'中國式養老'困局打開一扇'浪漫之門'。并由此祛除中國經濟發展的沉疴痼疾,重新輕裝上陣。
人人都會老去,當我們進入遲暮之年,能不能找到一個頤養天年的安身之所,遠離城市的喧囂,融入田園風光之中?面積大小不強求,有無大山無所謂,但至少也該有能聊到一起的'老伙伴兒',共憶往昔歲月。
老W:前段時間,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賣房養老的帖子在網上引發社會熱議, 錢理群先生賣掉住房,入住昌平區一家養老社區。據報道,錢老入住的房間是100多平方米,每個月房費是2萬元。錢老的名人身份和物質條件,能夠賣房入住每月住宿費大約要2萬元的養老社區,顯然,這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老L:的確如此,每月2萬元,這是普通工薪階層好幾個月的薪酬了。如今在高校內,教授的工資其實不低,即便如此,錢老仍須把原來的房子賣掉。這說明,錢老的養老生活方式,既不是普通人消費得起的,也不是主流的養老方式。
老J:現在看來,四個老人、兩個青年、一個孩子的家庭模式,使這些老人養老靠子女難以為繼,社會化養老成為大勢所趨。一方面,選擇錢理群教授這種高端養老模式,與錢老為鄰,顯然是一件仍屬奢侈的事情。
另一方面,普惠式的養老資源卻依然一床難求,廣大農村的養老現狀更不容樂觀。在很多地方,失能、獨居、留守老人活著的目的只剩下了'活著'。即便能夠進入價格低廉的養老院,往往也面臨著諸多安全隱患,本應該是老人安度晚年的養老院屢屢成為安全黑洞,惡心事件接連發生,令人心驚,更令人心痛!
老L:最近看英國《金融時報》的一則報道稱,'日本社會老年犯加速上升,三分之一以上的行竊罪罪犯都是60歲以上的人,不少日本老人積蓄微薄,缺乏充分的社保和醫保,且獨居寂寞,干脆不惜一犯再犯,只為過上包吃、包住、包看病的牢獄生活。'
老W:的確如此,日本是全世界上老齡化問題最嚴重的國家,這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人占到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這樣的老齡化速度還在加快。老齡化問題甚至被稱為'國難'。同日本相比,中國的老齡化問題雖不及日本這般嚴重,但中國兩億多老年人口,遍布中國城鄉,銀發素裹下的中國,也難逃老齡化危機。
老J:我認為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其實更為嚴重。日本是'先富后老',而中國是'未富先老'。實際上,目前中國的千人出生率為12.2,在世界224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62位,屬于倒數1/4。可以預計,中國距離日本的現狀也只需20年。生育率的持續下降,帶來的是中國勞動力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呈斷崖式下跌,中國快速進入嚴重的老齡化社會。
老L: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鄉差距逐漸加大,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力不斷外流,農村常住人口逐漸減少,很多村莊出現了'人走房空'現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漸演化為人口、土地、產業和基礎設施'整體空心化'。
'整體空心化'具體表現在農村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醫、教、娛、養'等產業消費產能嚴重不足,農村服務業規模小、服務質量差,假冒偽劣產品到處充斥在農村市場,服務業面臨專業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低等諸多問題。'空心化'問題又進一步加劇了農村老齡化問題。
老W:我想起一個例子,重慶畔園獼猴桃合作社,這是重慶最大的獼猴桃種植基地,這家合作社流轉了上千畝土地,雇傭了上百個勞動力,由于村里年輕人都不愿意種地,愿意外出打工,雇傭的勞動力平均年齡都在65歲以上,典型的'高齡農民'。
在這些'高齡農民'中,三分之一的人患有高血壓,為此合作社專門買來血壓計,下地前要先給農民量血壓。即使是這些高齡農民,也不那么容易雇傭,合作社經常性面臨用工難問題。看到這個場景,深深地為農村老齡化問題憂慮。
老J:說到農村'空心化'的問題,也讓我想起春節期間網上頻頻刷爆屏的各種版本的'回鄉筆記'中描述的農村場景。比如'以前到處種滿了莊家和蔬菜,現在到處都是荒地野草;比如'以前村莊規劃有序,中間空地是孩子們的樂園,現在私搭亂建成風,一些村民搬走后房屋倒塌,一片頹廢'。還有更為可怕的是,年輕人不是不愿意種地,而是不會種地!
老W:不難預測,農村'空心化'趨勢會日益突出,鄉村凋敝更令人堪憂啊。與農村的'空心化'問題相對應的則是城市'空巢化'。老年人退休后,子女不在身邊。以前國家實行福利分房,退休的熟人分在一個小區,有共同的圈子;國家實施房改政策后,鄰里街坊互不認識,缺乏經常的溝通和交流。
這些老人一天除了吃飯睡覺,陪伴他們的只有電視,盡管電視劇的內容并不符合他們的口味,他們成為了真正的沙發上的'土豆',被困在房間里,面臨養老的'孤獨與困頓'。孤獨,是老年人除了病恙之外第二害怕的東西。
老L:再進一步講,除了上面談的'空巢化'問題外,城市資源錯配問題更值得關注。受城鄉差別的存在,人們向往大城市,擁擠在大城市。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一直在提速。一方面加速了大城市的繁榮,另一方面則加劇大城市的壓力,給大城市造成了一種畸形發展的現象。受這種畸形發展現象和利益的雙重驅動,各大城市的房地產瘋狂發展,房價高不可攀,成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隱患。
此外,'老年人住城里,年輕人住城外'成為普遍現象。老年人退休住在城市,大城市生活節奏快、生活成本高、住房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人滿為患,不適宜作為養老圣地。而年輕上班族迫于高房價居住在距離市中心一小時車程以外的郊區,每天處在兩地奔波的困境之下。老年人也不滿意,年輕人也不滿意。經濟雖然在發展,但大家都缺乏獲得感。
老J: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大城市資源的錯配,直接導致老年人不能安居、年輕人不能樂業。近年來北京周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睡城',以燕郊為例,每天一早30萬燕郊居民排成長龍到北京上班,晚上回到燕郊睡覺,燕郊成了北京的'睡城'。前不久,央視財經頻道對各地通勤時間展開調研,北京上班族通勤時間平均97分鐘,通勤時間最長,幸福感最低。
老W:人老了,身體機能難免就老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了30多年,也難免積累了很多沉疴痼疾。用中醫的話講,是氣血淤積,用經濟學的話講,就是資源錯配。資源錯配導致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步履沉重。
如果能夠用莊園經濟處理好中國老齡化問題,那么就能疏浚房地產的問題,就能極大地提高人們的幸福感、獲得感。用莊園經濟處理好老齡化,中國經濟發展就能換上新鮮血液,重新輕裝上陣。從這個意義上講,'莊園經濟'一指落,中國經濟滿盤活。
老W: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養'的問題。如果把農村改造成現代化的極富休閑和科技韻味的莊園,通過新型城鎮化及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在這些莊園里的生活質量遠遠好過喧囂的都市,又能在這些莊園里安度晚年,讓'桃花源'里的結伴養老成為事實。這樣的養老模式,是不是比住進養老院更能讓大部分老年人樂于看到并接受?
老J:你剛才提到的'莊園經濟'跟普遍意義上所說的'農莊經濟'的概念還是有一定的區別。這里所講的'莊園經濟'應該是狹義的概念,圍繞老年人養老安居功能發展起來的,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莊園經濟=新型城鎮化 新養老經濟'。即將高知識、高收入、有著共同興趣和愛好、年齡相仿、志同道合的一群老年人聚集在一定的地域,以結伴、互助的形式養老。
莊園還可以附加休閑娛樂、醫療保健等功能,通過為老年人養老提供大型健身中心娛樂中心、大型養花園、現代化蔬菜種植園、大型文化學習交流館等,讓老年人在這里種花種菜、釣魚養鳥,真正實現'桃花源里可養老'。
老L:你們的提法很有創新。莊園經濟面對的市場正是基于那些向往只屬于過去時光中前輩們才擁有的田園生活中老去的50后和60后們。作為在改革開放中度過人生黃金歲月的50后、60后,退休以后不僅有時間、有消費能力,也有更強的消費欲望,這一群體的人生閱歷、文化水平、消費理念、能力與30后、40后有很大不同。
他們作為最特別的一代人,橫穿農業、工業和信息化三個時代,養老無法靠子女,大部分都是曾經上山下鄉的知青,有耕種的基因和興趣,有濃厚的鄉村情結。
通過發展莊園經濟,讓這個群體的高知老人二次'上山下鄉'移居進莊園,回歸鄉下成為新農村人,滿足了他們的鄉村情結,同時還可以實現'朋友圈養老',有共同的語言、興趣和愛好,滿足社交化需求。當然,還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城市空巢老人長期缺乏家庭關愛,導致容易產生焦慮、不安、孤獨、失落、抑郁等負面情緒,甚至出現空巢老人犯罪,這一點在開頭我們就講到了。
老W:其實,發展莊園經濟,不光可以解決50后、60后的養老問題,更重要的是破解城市資源錯問題。城市資源錯配問題,就如同中醫上所所說的'結節',結節會堵塞全身經脈,造成人體氣血和各個器官的正常運行,身體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不通就會有疼痛,通過疏通經脈,城市也會順暢發展。
城里的老年人把'城里的家'租給郊外的年輕人,一個'圈子'的老年人結伴到郊外養老,'年輕人進城,老年人下鄉',一招破解了城市資源錯配問題,用中醫的語言講就是'經絡疏通'了。經絡疏通,老年人滿意了,年輕人高興了。投入不需要太大,但是大家的獲得感增強了。
老L: '年輕人進城,老年人下鄉',在政策上可以大有所為。國務院通過了確定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措施,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鼓勵個人依法出租自有住房。國家可以將公租房建設的一部分投入到服務于老年人的郊外莊園建設當中。老年人可以把'城里的家'租賃給國家,租金用于自己入住更適于養老的郊外莊園。國家把租來的這些房作為公租房租賃給正在承擔經濟建設重任的年輕人。花同樣的錢甚至是更少的錢,但是大家的滿意度能夠得到更大的提升。
老J:進一步講,發展'莊園經濟'對破解農村空心化等社會問題,提振農村經濟也大有裨益。通過發展莊園經濟,為當地農村帶來了知識、資本,也為當地年輕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和機會,農村年輕人在外通過培訓和再教育回到當地,可以圍繞老年人休閑娛樂、身心健康、投資理財等需求發展農村服務業,提升農村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
老L:'互聯網 '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莊園經濟這一新型養老模式提供了有利因素,使遠離城市養老不再成為難題。過去老年人死守在城市養老,很大原因在于城市優質醫療資源相對集中,為老年人就醫提供了便利。
但隨著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智能終端技術的發展,可面向老年人開展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將老人與政府、醫院、醫護人員等緊密聯系起來,通過遠程在線監控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解決了莊園老年人的看病需求。此外,還可基于互聯網開展在線采購、在線娛樂、遠程老年教育等。
老W:光有'互聯網 '等信息技術的應用還不夠,老年人消費文化、理念的轉變也很關鍵。這個群體的老年人對消費質量要求更高,更加注重舒適美觀、更有品味格調的商品消費,這與莊園經濟所倡導的中高端養老也是高度契合的。
老W:'莊園經濟'為我們重新定義養老產業打開了視野。應該看到,不沖破空間的牢籠,今天中國的養老產業也很難實現轉型升級。發展'莊園經濟'的同時,還需要在更深層次上思考一些問題,如老年人都結伴到莊園養老,'城里的家'如何盤活?'城外的家'還需要哪些政策和資源保障?
老J:的確如此。我認為,'城里的家'可以租賃給在城里上班的年輕人,解決了年輕人上班周折的問題,還可以獲得租金收入,通過'租金 退休金'來支付莊園養老產生的支出;'城外的家'需要在國家層面加大周圍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基礎網絡設施建設。當然,除了這兩個問題以外,發展'莊園經濟'還要形成規模集聚效應,只有形成規模化,才能加快相關產業聚合,全面帶動農村服務業的發展,促進養老產業的轉型升級。
老L: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未雨綢繆、提前布局。養老已經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十三五明確規劃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多種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在這種政策背景下,企業要未雨綢繆、提前布局,從現在開始謀劃。
老W:上面大家談了這么多問題,如果都能提前謀劃和系統考慮到位,我相信'莊園經濟'這種新型養老模式一定可以真正解決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可以說,'莊園經濟'這種新型養老模式是一次深刻的供給側改革與創新,通過在供給端提供創新型養老產品,促進養老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帶動農村周邊消費,提振農村經濟,解決當下城市、農村面臨的諸多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