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糾結器材。
有些人認為,如果獲得和大師一樣的器材,他們也會成為大師。所以許多人覺得用膠卷就是大師,然而,薩爾加多這種老派大師,現在也用數碼。被稱為攝影圣人的寇德卡,照樣用數碼。
照相機只是工具,就像畫家的畫筆一樣。如果要完成某些具體的目的,也許需要一些特殊的器材,畢竟照相器材不是萬能的,然而你一定要說他們很講究于某種器材,很多時候是言過其實的。
許多攝影大師什么相機都用。
他們熱衷于攝影,而不是熱衷于器材。
器材會影響攝影,但不是決定性的。
正如我給你一把戰斗大師2011,你也變不成John Wick。
而工人體育場里幾萬人穿著和梅西一樣的衣服,但他們不是梅西。
一說到商業攝影師,大家想到的都是哈蘇。你說你拍商業片,沒有哈蘇怎么行?
對于一般愛好者而言,哈蘇V系列相機可能是專業的代名詞,然而對于真正的商業攝影師,這只是眾多選項中的一種。
大家看到上兩圖里的Helmut Newton,這么大牌的攝影師,手上拿的是日本相機,上面是Mamiya7,下面是富士645的折疊機。Newton的商業片從其撕拉片的打樣來看,也是類似哈蘇這樣的120相機完成的。
然而攝影家本人并不會拘泥于某些固定的照相機。
攝影家不會像網上許多人那樣,完全不關心性能,只關心照相機的產地和國籍。
很多人覺得覺得日本相機比德國LOW。
那么大師是不是不會用日本相機?當然不是啦,其實很多歐美的攝影師都用日本相機拍照。
而且日本相機一點都不LOW,已經去世的“老佛爺”,傳奇時尚設計師,用的不就是富士相機?而且他手上的GA645Zi他用了很多年。
他不僅用這臺Zi,其實他也用GA645??枴だ耢呈莻€特別要面子的人,但是對于手上的攝影器材,倒也沒太多講究。
如果深入地尋找各類攝影師的照片,你的確會看到很多祿來相機,很多徠卡相機,但我感肯定你會看到更多的日本相機,特別是單反。
記者和紀實攝影師會更多使用135相機,又以單反相機為主。事實上這些攝影大師用尼康的頻率要遠遠超過徠卡,比如上圖的Don McCullin,英國著名的紀實攝影大師,拍過許多驚心動魄的照片,他年輕時就主要使用135單反。一臺尼康相機還幫他擋下一顆子彈。
在70年代后的紀實攝影中,尼康單反相機一直扮演者相當重要的角色,從F到F2再到80年代的F3,可以說尼康相機在新聞工作,紀實工作中搶奪到了極其重要的核心位置。
像有名的阿富汗少女,同樣是尼康相機拍攝的。
相機自動化出現后,佳能的EOS系統才迎頭趕上,成為世界各國記者,各國紀實攝影師常用的器材。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Salgado身上,在拍攝《創世紀》時,他并不拘泥于畫面需要什么介質表達,而是大量使用賓得645數碼單反進行創作。
面對偉大的攝影作品,如果去尋思這是用什么照相機拍的,那就是真的很無聊了。
寇德卡在許多愛好者心目中堪稱傳奇,人還沒死已經被奉為神人。
可他晚年用什么相機?富士X100。
而他很喜歡寬幅,他的617是什么牌子的?如果是網上那些鍵盤俠,肯定覺得,老爺子不用林哈夫,叫大師嗎?但其實他用的是富士617。
是的,那些老得都快死了的攝影大師的想法,反而要比許多扛著鍵盤的小伙子要先進得多。
其實攝影大師往往關注最終的呈現,對于過程而言,他們會更傾向便捷,方便的器材。數碼相機是效率超高的器材,在這個時代里自然成為攝影大師們的利器了。
布列松,卡帕這些人叫是沒有活到這個時代,如果他們活在現在,肯定也會用數碼相機進行創作。
在數字時代,反而是一批新生代的年輕攝影家大量使用膠卷拍攝,當然,他們許多也是使用數碼相機的。
不過,日本攝影家比較特別,相比歐美攝影師,日本的攝影師似乎更青睞傳統介質,日本的藝術攝影師們似乎有意識地用介質來將自身和商業攝影師進行區分。我們看到近10年日本標志性的木村獎得獎作品,多是傳統介質作品。
當然,徠卡M膠卷相機對于許多攝影師而言依然是一種偏好,許多攝影師都有使用徠卡的經歷。
不過我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在過去,許多著名攝影師都曾經拋棄過徠卡。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徠茨舉辦的相機拍賣會上經常會出現名人使用的徠卡相機,包括早期的MP,M3,M2等等,其中不乏Walker Evans這種大師用過的器材。這些徠卡相機并非這些攝影師去世后的遺物,大多是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就轉手賣給別人,幾經輾轉,最終出現在拍賣會上。
拍賣會上大量出現的原廠MP相機,而徠卡MP至少有一半當年給了馬格南成員使用的。我們的確能看到其中一些被用得皮都搓沒了,卻不可否認也有一些嶄新如初。就好像賣出天價的M3D相機,整體就非常新,顯然訂購這臺相機的David Douglas Duncan并沒有太多使用這臺相機。
換言之,徠卡也只是大師們的一種選項,有些人很喜歡徠卡,會一直使用,然而更多大師并沒有這種執念。就像老流氓荒木經惟,他也用M6,但是他不會只用M6。
那些被稱為攝影大師的人,多多少少明白一個道理:攝影離不開照相機,但攝影不能被照相機牽著鼻子走。
只要有助于完成攝影任務的相機,無論是什么品牌,什么產地,都無所謂,因此在許多攝影師這里我們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相機,甚至是一些卡片相機。
對于相機廠家而言,他們設計相機性能恰恰是為了滿足攝影師們的需求,而不是閉著眼睛開發一串指標出來,讓攝影師來滿足相機。
沒有任何攝影大師是被照相機所成就的,他們都是被照片所成就,或者說,他們是被自己的想法,創意和勇氣所成就。
而沒有任何照片是一定需要特定品牌,特定國家的照相機才能拍攝的,即使有的人喜歡用寶麗來相機,同樣有人可以用富士拍立得創作出優秀作品。
從攝影大師使用的器材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器材并不是決定性的,事實上我們應當想明白我們需要什么,而什么樣的照相機能夠滿足我們的需要。
是否我們需要像婚紗影樓那樣高精度,可以放大到很大的照片?
是否我們需要每秒10張風一般的連拍速度?
是否我們需要一個精致的相機外殼,使得和人交流時風光無比?
是否我們需要照相機上多一個紅點?
許多問題也許與攝影無關,或者說與我們的樂趣無關。
看了半天,大家似乎也沒搞懂大師們究竟用什么相機,這就對了,因為他們真的,什么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