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的名稱都是兩兩CP組合,諸如西周和東周,西晉和東晉,西漢和東漢,北宋和南宋,南漢和北漢,前秦和后秦,前趙和后趙等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
但今天給你介紹的一對,你或許未有耳聞。
它叫西夏和東夏。
西夏大家也一定熟悉。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被唐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后來因為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國姓李。到了宋朝,宋朝吸取唐朝藩鎮作亂的教訓,通過各種辦法削藩。宋朝對付夏州節度使的方法是將夏州節度使李繼捧及其家族削職內遷到京城,但他的族弟李繼遷成為漏網之魚,并開始醞釀從宋朝獨立出來。到了他的孫子李元昊的時候這個夢想終于實現了,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國號為夏,史稱西夏。
西夏從1038年建國到1227年被蒙古滅亡,享國189年,跨越北宋南宋,歷經遼金,也算是非常長壽了。但西夏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我們今天想要談論的是一個名字和西夏非常有淵源的政權,它叫東夏。
“東夏”顧名思義,應該在西夏的東邊,事實上也是,其疆域主要在今天東北地區,在其強盛時期領土東至日本海,西北抵達松花江大曲折處,向北到達松花江北岸,南達今遼寧。
它是怎么樣的一個個國家呢?
我們先說他的創立者:蒲鮮萬奴,又稱完顏萬奴,是女真人,祖籍遼寧。他一開始是金朝的尚廄局使,掌管御馬調習牧養,類似于孫悟空的工作吧。后來被提拔做咸平路招討使,1215年任遼東宣撫使。他所處的金國末年,已是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在內,金國統治者遭受契丹等各民族的反抗,東北地區更是矛盾激化,1211年契丹人耶律留哥興重兵反抗金朝,金國在東北的統治已是窮途末路。與此同時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后力量已今非昔比并且南下攻西夏和金朝,1215年蒙古軍隊攻克金國首都北京,而金宣宗之前已南逃到汴梁,金國已經是驚弓之鳥,處于崩潰邊緣。
在這種情況下,東北地區和金朝中央政府的聯系基本上被攔腰截斷。
而就在東北地區成為金朝的一塊飛地之時,我們的主人公蒲鮮萬奴正在東北任遼東宣撫使,在此之前他曾兩次帶兵鎮壓耶律留哥的叛亂,但均被打敗。時勢的發展讓他認識到金國滅亡已經在所難免了,他此時不是有蒙古支持的耶律留哥的對手,更不是蒙古的對手,而且如果在這時候南下汴梁追隨金宣宗的話,會受到疑心重的金宣宗的猜疑,沒準會下獄掉腦袋,因為金宣宗的眼里,蒲鮮萬奴對東北的丟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選無可選的情況下,1215年,蒲鮮萬奴自立建國,國號大真,后來改國號為東夏。
東夏政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215年建立東夏政權開始到1233年蒙古揮兵東向攻破東夏國的南京,俘虜為止。第二階段是從1234年間到元朝滅掉南宋統一中原的1276年,這時候的東夏作為蒙古帝國的內屬而存在,還可以保有一定的領土和軍隊,設官置守,類似于一個半獨立政權。但1276年元朝統一中國后,元朝取消了東夏政權,在原地設置遼東行省,東夏國滅亡。
東夏一共有兩個年號,分別是天泰和大同。
東夏的職官建制大體上沿用金朝而來。根據王慎容和趙鳴岐編著的《東夏史》的研究,東夏中央設有尚書省,六部,少府監,引進使,審計院等部門,地方的官職主要有行部,路、府、州,總押所,勸農,勾當公事等等。
東夏的經濟以農業為主,據《三朝北盟會編》和《大金國志》記載,東夏以種植耐寒作物為主。除了農業,還有手工業,主要制造紡織,建材,礦冶等等。另外東夏的采捕業和畜牧業也比較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