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日本為了滿足本國利益,對中國實行了侵略。
1895年甲午戰爭,在反侵略的戰爭中,中國海軍輸得一敗涂地,因此,我國的此次反侵略斗爭以失敗告終。此時,與南海相鄰的東北大門洞開,日本不僅想要占領中國東北三省這片領土,連我國的南海它也不想放過。南海礦產資源豐富,唯利是圖的日本便把魔爪伸向了它,日本打出“殖產興業”的旗號,想攫取南海的資源。
在一次巧合之下,一位名叫西澤吉次的日本商人在海上航行,突遇大風,商船便隨風飄蕩,最后飄到了東沙島。東沙島在東沙群島中是首屈一指的大島,島上隨處可見的都是鳥糞。好奇心極強的西澤吉次將它們帶回了臺灣,并對其進行了測驗。
測驗結果讓他大吃一驚,這些鳥糞攜帶著磷礦資源,于是,他從中發現了商機。第二年,他帶領一些人再次登上東沙島,與前一次不同,這次是有備而來。他看準島上的磷礦資源可以為他帶來可觀的收入,于是便想著竊取這些資源,帶回臺灣出售。
西澤吉次的這一舉動自然沒有逃過清政府的法眼,為了預防不法分子再次潛入東沙島,盜取島上資源,清政府便派兵到島上巡查。不僅如此,清政府還在島上豎立了紀念碑,證明此島屬于中國,表示中國是在維護國家的主權。
五年后,日本變本加厲,打著“水產南進”的旗號,光明正大地入侵東沙群島。他們將原本居住于此、在此生活的中國漁民全部趕走,將主權碑搗毀,就連漁民們的信仰——廟宇也被一一拆除。最喪心病狂的是,日本人將中國居民墳墓中的尸骨挖出,將之焚化后投入海中,以此來毀尸滅跡,消滅東沙群島是中國領土的證據。
日本漁民看中中國海域魚類資源豐富,開動大量漁船,從東沙群島南下,直到南沙群島,不斷掠奪中國的漁業資源。更可氣的是,日本海軍竟然為日本漁民和商人“保駕護航”,他們以日本漁民的利益為幌子,維護商人和漁民的侵略活動。他們的這一做法嚴重威脅到了中國漁民的生存,于是中國漁民奮力反抗。
清政府知道這個消息后,立即與日本協商,雖然日本并不想放下到手的這塊肥肉,但是迫于壓力,他們還是撤回自己的艦船。
日本企圖侵犯我國領土,侵害我國利益,這自然是不被允許的。在此事件后,清朝外交部派出兩廣總督張人駿徹查此事。同時還派出軍艦對東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海域進行巡查,以防范日本再次侵略。
日本對于清政府的調查早已做好準備,在張人駿與日本領事交涉的時候,日本方面稱:如果中國要說東沙群島是中國的領地,就應該拿出相應的證據來證明。此前,日本已經完全搗毀了中國人在東沙群島上居住的痕跡,可以說死無對證。另外,由于日本的領事是一位中國百事通,據他了解,中國是不可能找到記錄來證明中國領海的。據此,他們以為這樣足以說明東沙群島是“無主之島”。
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經過張人駿等人的努力,最后尋找到一部分歷史文獻,如王之春著《國朝柔遠記》、英國海軍海圖官局編《中國江海險要圖志》等和中文、英文的地圖。它們已經足以證明東沙群島歷史上就屬于中國。
保衛祖國疆土,人人有責。即使是在當時舉步維艱、屢戰屢敗的時候,也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保衛東沙群島的重任。在海軍將領薩鎮冰巡查我國海域時,在此生活的漁民們紛紛拿出證據,證明他們的祖先在此生活居住,并把日軍之前掘墳墓、毀尸滅跡的暴行一一呈報上去。
鐵證如山,人證物證具在,就算日本人再狡猾,也容不得它不承認。日本侵犯了我國的領土主權,并對我國漁民造成了經濟損失,這些都是它應當賠償的。除此之外,還有日本侵占東沙群島期間,我國損失的稅款也得進行賠償。
日本終于撤離東沙群島,使中國的領土重新恢復了完整。清政府終于在這一反侵略斗爭中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一勝利在晚清時期是少有的。
在反抗日本的侵略的斗爭中,中國軍民發揮自己的力量,團結一致,抵御外敵,捍衛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漁民為證明東沙群島是中國的領土,紛紛提供證據,控訴日本的暴行,中國海軍、中國外交機構密切配合,為此努力查閱歷史文獻,提供了東沙群島屬于中國的物證。它捍衛了中國的主權,堅定了中國人民保衛疆土的決心。
此后,清朝更加重視對南海漁業資源和中國漁民的保護,水師提督李準和副將吳敬榮、劉義寬等,率兵170人分乘“伏波”、“深航”諸艦,巡視西沙和南沙群島并于永興島升旗鳴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