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始于兩漢,盛行于隋唐,延續至明清。到民國,乃至現代的港臺地區,鎏金銅佛像仍在使用。
東漢至西晉時期,佛教傳入我國,此期的佛像,只相當于民間崇拜的神,與中國本土的神仙、鬼怪、巫術及祖先一起被供奉從東晉十六國開始,特別是南北朝時期,是佛教造像藝術全面發展的時期。元明清時期,寺廟造像是佛像藝術的主流方式,壁畫、木雕、金銅等造像得以迅速發展,特別是13世紀在青藏高原興起的藏傳佛教,為佛像藝術注入新的血液。
此像用紅銅鑄造,高21.1厘米,表面 鎏金 ,鑄造于二十一世紀六七十年代。佛像高 肉髻 ,寬額,雙手作 禪定印 ,著通肩大衣,衣褶自身體中心線向左右對稱的雕出,雕法樸素,衣紋形式化。 金銅佛造像 在東漢末年始見于記載,在佛教初傳期多被稱為金人。它大體上是伴隨著佛寺的興起而發達的,多供養在宮中或佛寺,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漸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