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其中水簾洞、木梯寺石窟更是聞名遐邇,是這片土地上絲綢之路文化交融的佐證,也是天水“百里石窟藝術走廊”的明珠,在木梯寺和水簾洞文物保護中,產(chǎn)生了許多可歌可頌的事跡,其中臧志軍保護維修水簾洞和木梯寺石窟的事跡就值得一書。
武山縣水簾洞拉梢寺摩崖石窟
臧志軍武山洛門鎮(zhèn)人。1980年,時年四十三歲的他任武山縣博物館館長。夏秋之際,木梯寺重點窟五、七、九窟巖體分化堆積,土石擁堵了窟門,一旦有水流入,所有塑像將被損毀。那時木梯寺沒有成立文管所,由兩個出家人看管,寺中活動主要由楊坪村村民組織。臧志軍獲悉情況后,心急如焚,唯恐文物受到損毀,立馬奔赴木梯寺,察看情況,調查原因,組織群眾,清理土石,開挖排水溝渠,開展減災防災,而這一切都是發(fā)自內心的自覺行動。期間,他認真察看了寺中各處殿窟,發(fā)現(xiàn)只有三霄殿有窟門,屋頂還被飛石擊穿,漏雨侵蝕著古建筑,也損毀著文物。其余殿窟門洞大開,任憑風雨駕臨,肆意戕害文物。尤其魁星閣,圣像仆地,殿宇瀕塌,不堪忍睹。臧志軍緩步入殿,躬身扶起塑像,立于壇基之旁。祖師殿慘狀更甚,屋頂被當時的馬力公社拆去修豬圈,徒剩四壁,滿目蕭瑟。祖師、周公、桃花三尊典型明代塑像暴露于野,受風吹日曬雨淋,彩飾剝落,塑像遭損,戚戚之心,頓然而生。臧志軍回到城就買了三件雨衣,穿給三尊圣象。但仍放心不下,便請了自家親戚數(shù)人,在寒冬臘月的雪地里蓋起了屋頂,保住了塑像。
武山木梯寺石窟風光
大佛閣保護維修中,他認真分析歷次修建殿樓失敗的原因,原來是窟前所填土方全是天然巖體分化堆積物形成,沒有人工夯實,導致地基沉陷,殿檐被毀。于是,他改變方式,把樓閣的重心提升內移到巖面。定下主意,馬上動手。一開始就遇到了問題,一個人不能放施工線,臧志軍想到了山門口石窯中生病輸液的妻子馬淑琴。妻子當時病得厲害,家中無人照料,就隨丈夫到木梯寺。村醫(yī)扎了輸液器就回了,只留下一個病人在石窯中。臧妻本來體弱消瘦,在輸液中沒人看管,不知啥時滾了針,由于時兒迷糊,時兒清醒,也不知道所以,只看到輸液的前臂腫脹得很厲害,自己卻不懂處理。這時,臧志軍匆匆走進窯中,二話沒說,一把拔了輸液針拽著妻子就走。妻子的頭疼得像要炸裂,身子像是散了架一樣,雙腳既沉又軟,每挪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地努力。臧志軍牽著妻子手臂,扶著妻子的身子,邊走邊說:“到大佛閣放個線,你就回來休息,我要開挖大佛閣檐柱的地基,解決歷次柱子下沉的問題,讓檐柱永遠堅固地立著?!彼f的很認真,興奮,自豪。妻子卻很痛苦,疲憊,無奈。雖只聽清了個別字詞,卻懂得丈夫的心思,為了扶助丈夫的事業(yè),再苦再累,她都忍受堅持。
武山縣水簾洞
大佛閣在木梯寺的最高處,始建于唐代,窟前路很狹窄,一不小心就會跌下懸崖。為了佛窟的安全美觀,為了香客游人的安全,臧志軍豁出去了一切,包括妻子的生命安全。不知經(jīng)過多久的摸爬,終于穿林攀巖,爬行到大佛閣前。臧志軍先把妻子扶到一端,把線繩頭纏到那只曾撐起半個家庭,托起全家生活,撫育了四個子女的手上。今天,這手卻瘦得像似皮包骨,病魔卻并不因為這手失去了往日的光滑細膩而停止折磨。拿住這雙熟悉的手,把一腔熱望都交給她時,臧志軍心中隱隱作痛。但他很快鎮(zhèn)靜下來,以佛的大智大勇應對生活中的艱難險阻,以至誠之心奔向既定的目標。
武山縣木梯寺石窟塑像
臧志軍望了一下藍藍的天空,一朵雪白的云浮在古寺上空,四周一片寂靜,風不行鳥不鳴。妻子蜷縮在地上,吃力地牽著線頭望著他。他心頭一緊,趕緊瞄準、釘榷、拴線,熟練地放好施工線,去扶臥在地上渾身是土的妻子。
武山縣水簾洞雪景
自唐代開窟雕塑的木梯寺大佛,在破敗的殿窟遭到嚴重的損毀,大佛背部的鼠洞比碗口還大。臧志軍看著這些殘損的塑像,好像是面對自己殘缺的靈魂,他決意保護修復。于是一個人立馬尋材料,提山泉,和草泥,固龍骨,上粗泥,敷細泥,精心施色彩飾,經(jīng)過三次悉心修復,大佛重現(xiàn)莊嚴之相。
武山縣水簾洞渡仙橋
保護修復好大佛,他又四處籌貲,開始修復其它殿窟,正當舉步維艱之時,省文化廳廳長趙佑賢、處長鐘生祖、副處長王琴泰等到木梯寺檢查。他們?yōu)殛爸拒妶?zhí)著的精神所感動,為其心系文物,搶救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自覺行動所打動,主動提出給木梯寺?lián)?000元的保護經(jīng)費。那一刻臧志軍的心像綻放的蓮花,閃爍著晶瑩溫潤的光芒。
武山縣水簾洞渡仙橋秋色
5000元很快就撥下來了,臧志軍親自帶著工匠和民工,從設計安裝殿窟門開始,逐個殿窟進行修繕保護。為節(jié)約一木一板、一磚一瓦,親自討價采購,人工工資親自商量,并倡導鼓勵大家為家鄉(xiāng)的神圣之地多做貢獻,自己也不要一分錢的補助。為填補所缺,他四處籌集材料,跑斷了腿,操碎了心,終于在一年之內讓古寺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面貌煥然一新。省廳領導驗收木梯寺保護工程時,既震驚又興奮,認為5000元在木梯寺實施的工程,在其它地方要四五萬元才能完成。趙廳長對著臧說:“你這樣的同志我們放心,你要多少,我們就給多少?!睘榱吮硎炯为?,省廳讓臧志軍繼續(xù)發(fā)揮才干,申請水簾洞保護經(jīng)費,省上扶持資助,由臧志軍負責實施。
武山縣水簾洞拉梢寺(局部)
在縣文化局的支持下,水簾洞兩次獲得省上資助11萬元,第一次6萬元,第二次5萬元。他用這有限的資金,鑿修天書洞棧道,加固拉梢寺棧道,修復拉梢寺窟檐,砌筑拉梢寺平臺與護坡,建造了大佛觀景臺和文管所用房。“國家給了11萬元,我們就要依靠社會各界,辦成30萬的事?!标爸拒娊o自己和身邊的人這樣說。并以無私無畏的精神打動了各界人士,五七四儲備局捐了一東風車8號鐵絲,河北保定資助一火車皮木架桿,甘谷油墨廠、水文隊、西北地質探礦廠資助了兩萬多米鐵架桿,洛門百貨公司資助了所需的鐵釘,天水供電局支助了一公里的鋼芯高壓鋁線,武山縣水電局局長代俊珠親自帶領電工免費架通了全部電力設施。千佛洞的險峻使禮縣的石匠畏而退回。而臧志軍卻憑著堅毅和韌勁率眾新鑿了天書洞63級臺階,架通了天書洞、拉梢寺和千佛洞全部棧道。為了節(jié)約一磚一瓦,臧志軍不顧泥石流的冷滲和硌腳,利用上班去的時間,從3公里外的改家口村前的河道里,把暴雨沖走的水簾洞建設用磚一塊塊撿起來,抱到施工現(xiàn)場。每天早上干凈整潔出門,晚上回去就像泥里滾過一樣,家人相勸他一笑了之,直到響河溝里沒有磚塊可撿。真是“生來奔走萬山中,踏盡崎嶇路自通?!?/p>
武山縣水簾洞拉梢寺霧凇
臧志軍在武山和大地灣四十多年的文物保護中,業(yè)績突出,多次獲得甘肅省和天水市優(yōu)秀、先進工作者,武山縣模范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甘肅日報曾以《深山護寶人》作了專題報道。退休后,被武山縣老年大學曾聘為講授文物知識的老師,在民間古建筑修建修繕中常當義務設計者和技術顧問,當?shù)氐奈牟┤藛T也常趨家請教,雖然辛苦,但他樂此不疲。他一生辛勞默默奉獻,沒有獲得過多的物質享受,卻成為精神上的富有者,因為他的子女各得其所,八個孫兒俱出名校,享盡了天倫之樂。而今年逾八旬的臧志軍,精神矍鑠,還在繼續(xù)發(fā)著晚晴的光熱。
作者 令陸胤
令陸胤,甘肅武山人,武山縣作協(xié)副主席,現(xiàn)供職于武山縣文物局。有百余篇文史、文學作品發(fā)表在中國文物報、甘肅時報、蘭州時報、天水日報、隴右周刊、《隴右文博》《文化遺產(chǎn)與保護》《甘肅史志》《渭河文化》等各類報刊雜志。曾任《武山旅游文化》《絲路明珠拉梢寺》副主編,參編《退桼堂詩詞》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