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額頭前垂下的“劉海”,曾是女性頗為時尚的發型。街上可見的“劉海”或長或短、或厚或薄、或圓或方,既有很強的視覺沖擊,也使女性的溫婉與嫵媚得到充分顯示。
有關“劉海”起源的眾多說法,比較靠譜的是,“劉海”原是古時孩子額前所留的頭發。因為那時孩子在未成年之前,頭發大都是自然下垂的。但男女孩童所留頭發有所區別:男童所留的是額上左右兩角的胎發,稱之為“兆”;女童留的是垂于額頭中央的胎發,叫做“髦”。所以“兆”和“髦”就是最初的“劉海”。后來有的女子到成年以后,為了美觀起見,借用了孩提時代的發型并將其改造,就成了現在所說的“劉海”。
歷史上中國人的發式,始終帶有濃厚的倫理道德因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樣的觀念時刻主導著人們的發型選擇,所以頭發是輕易不能剪的。津城被迫開埠后,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隨之傳入天津,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許多人。人們意識到有些裝束要求,是不必要的陋俗。其中,包括為表現“孝”道而蓄留的垂地的長發,既不美觀又不方便。于是,年輕學生們率先剪掉拖在腦后的“大辮子”。與此同時,巾幗不讓須眉。一些年輕女子,在不碰觸女子長發這一傳統底線的同時,悄悄地放下一綹余發,將其剪短,覆于額際,襯托出清麗羞澀的容顏。這樣的美麗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很快,“劉海”開始在各個年齡段的婦女中流行起來。對于這一風尚,清朝李伯元在其《文明小史》第十九回有如此記載:“眾人舉目看時,只見一個個都是大腳皮鞋,上面剪劉海,下面散腿。”這之后,隨著中國赴日留學人員的增多,日式“劉海”發型和技術傳入中國,專門為“劉海”做成隆起形狀的卷發工具,開始出現在中國女子的閨房中。
此時,“剪發易服”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共識。時代發展的腳步,使中國婦女們可以完全將進行美麗探索的活動放置于光天化日之下,而不必再像以往那樣偷偷摸摸,謹小慎微了。因此各種“劉海”較之清末,款式更加豐富,風格更加活潑。據了解,當時的天津,女人們選擇“劉海”款式往往和自身職業氣質有關。初為人婦的女人,一般選擇“一撮式”或“八字形垂絲式”“劉海”來襯托俏麗嫵媚;待嫁閨中的少女,通過“倒錐形劉海”來表現文靜清麗的氣質;新式學堂的女學生,則普遍選擇來自日本的東洋“一字式劉海”來渲染整潔大方;從事文職工作的職業女性,理智地選擇富有端莊優雅風格的“倒扇形”或“梨花式”“劉海”來透露職業素養;而對于一些超前衛的女人而言,以碎短為特征的“滿天星”式“劉海”,是凸顯利索爽朗時代感的最好武器。一時間,女人頭上五花八門的“劉海”成為天津婦女渴望自由解放的心靈告白。
可能,這道曾經在上世紀初天津街頭匆匆閃過的風景只是當時中國“劉海”大觀園中的冰山一角,但它背后的歷史告訴人們,傳統本身就具有相對性,當今仍然被國人視為傳統的“劉海”,其實對于它產生并風行的100年前那個時代,本身就具有反傳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