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大家表面看見的,討論的,都不是關鍵的。關鍵的兩條,一是當時的前提、條件、情況,二是人家過去十幾年幾十年的功力積累。跟人學的人,往往第二條不具備,第一條不知道,光學個熱鬧,當然是白搭。
原文
虛實 V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之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詳解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
“形兵”的“形”,是示形、佯動,佯動也可能隨時變成真動,都不一定,是故意表現出來的假象,是李世民說的“多方以誤之”。想方設法引對方誤判,引對方失誤,所以“形兵之極”,示形的極致,變化無窮,達到無形的境界,敵人無法判斷,或接受了我們給他設計的“判斷”。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杜牧注解說:“此言用兵之道,至于臻極,不過于無形。無形,則雖有間者深來窺我,不能知我之虛實。強弱不泄于外,雖有智能之士,亦不能謀我也。”
即使有打入我方很深的間諜,因我虛實不露,深間也不能窺視。因我強弱不泄,縱有智謀之士,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
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
“形之”,是示形誤導敵人;“無形”,是我用兵的境界;“因形”,因,是因地制宜的因,因形,就是因形制敵,根據敵人的軍形,來隨機應變,定策取勝。
“錯”,李筌注解說“錯,置也”。“錯勝于眾”,勝利擺在眾人面前,眾人還是不能了解怎么取得勝利。
上一節司馬懿征遼東的戰例,直到最后破斬公孫淵,司馬懿的部下們也沒看懂怎么回事,所以陳圭問他,請他講課。
人皆知我之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我怎么用兵,用怎樣的軍形取勝的,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我是如何根據對方的兵形來因形制勝的,大家就不知道。下一次敵形不是這樣了,我因形制勝的方法又不是這回這個了。所以我使用的方法是不會重復的,而且因形而變化無窮。
所謂“學我者生,像我者死”。你看見人家是怎么取勝的,學得一模一樣照做,最后卻落得慘敗。為什么,因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是根據當時的條件情況,才那樣做的。等你做的時候,所有條件情況都變了。而且你所看到的他的舉措,不是孤立的,還有其他前提條件配合,你都沒有,就照貓畫虎,以為別人行,我也行,那就要吃虧了。
比如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把一萬人布陣在水邊,他們沒有退路,他們就會殊死作戰,就能戰勝二十萬人。
真是這樣嗎?
再多打一會兒,一萬人就被人消滅了。或者對方高喊繳槍不殺,就有人要投降了。韓信還有兩千奇兵,突入趙軍營寨,拔了他旗幟,插上漢軍旗幟。趙軍看老窩沒了,驚亂奔逃,他才能乘勢掩殺。
所以這兩千奇兵,才是關鍵。都學會了“背水一戰”這個成語,下回布陣,你敢背水布陣嗎?韓信也只布了這一回,下次他又變了。
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大家表面看見的、討論的,都不是關鍵的。關鍵的兩條,一是當時的前提、條件、情況,二是人家過去十幾年幾十年的功力積累。跟人學的人,往往第二條不具備,第一條不知道,光學個熱鬧,當然是白搭。
還有一點是兵法要反著學。要多往壞處想,別想得太美。首先不是學怎么算計別人,而是要學會不被別人算計。不要老想著我無形,我形之、誤之,然后因他的形而勝之。這樣越學越美滋滋,上了戰場就玩完。要反過來,每讀一句,都把自己設想成那“被形之”的人,不要被誤導,不要輕舉妄動,先保得住自己,再去琢磨別人,那才是兵法之道。
讀書是為了觀照自己,總是想當然把自己帶入勝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緒,是人天生的習慣。要注意反過來,把自己假設成失敗一方的角色,多想想如何避免失敗,才更能學到東西。
勝敗往往是不對等的,勝利不過是得些戰利品,失敗卻可能輸掉人生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這是最后一段總結《虛實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作戰的方式,就像水一樣。水的流動規律,是從高處往低處流。作戰的規律,是避實擊虛。梅堯臣注解說:“水趨下則順,兵擊虛則利。”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水根據地形來決定奔流的方向,兵根據敵情來決定制勝的方案。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制勝者,謂之神。
梅堯臣注解說:“應敵為勢”,敵人在變化,我也因敵而變,所以兵無常勢,就像水無常形,遇到方,水就方,遇到圓,水就圓。能根據敵人的變化來制勝的,那就叫用兵如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五行相克,金木水火土,沒有哪一個固定常勝。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沒有哪一個季節能持續一整年。晝有短長,月有圓缺。孫子最后打個比方,五行、四季、日月都盈縮無常,何況兵形之變,怎能安定呢?
《虛實篇》到此結束。《虛實篇》的要義,曹操注解說:“能虛實彼己也。”調動來調動去,都是要我實敵虛,這就是用兵如神。
不過,我們學習用兵如神,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不是神,所以就不可能有調動來調動去,都是我實敵虛,而更可能是我虛敵實,所以能倍加謹慎,這就算沒白讀兵法了。
勝敗是智力問題、實力問題,也是概率問題。但就結果而言,勝敗往往是不對等的,勝利不過是得些戰利品,失敗卻可能輸掉人生。我們今天看這個進去了,那個進去了,都是用兵如神一輩子,輸掉一次誤終身。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里,專有一篇講虛實。李世民說:“我讀所有的兵書,沒有超過孫子的。《孫子兵法》,又以《虛實篇》為首。用兵能識虛實之勢,則無往而不勝。諸將人人都會說避實擊虛,但是到了戰陣,卻沒有能看得出敵方虛實的。結果不是調動別人,是反被別人調動。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李靖回答說:“識虛實,要先懂奇正。諸將大多不知道以正為奇,以奇為正,怎么能識別實是虛、虛是實呢?奇正,就是用來致敵之虛實的。敵實,我必以正,敵虛,我必以奇。如果不懂得奇正之用,就算看出敵軍虛實,也不會打。”
李世民說:“以奇為正者,敵以為我是奇,而我卻以正擊之。敵以為我是正,而我卻以奇擊之。這樣敵勢常虛,我勢常實。”
李靖最后總結說:“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最后總結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和“因敵制勝”,是一對辯證關系。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我調動你,不是你調動我。做到極端,是“我不管你怎樣,我只管我怎樣”。首先是不被敵人調動,沒機會就熬、等,甚至不打也行,一定是先勝后戰,贏了再打。
因敵制勝,是根據你的調動來決定我的調動。這樣做,就特別容易被敵人調動,因為你看到的敵形變化,正是人家設計來套你的。你看到的虛,恰恰是人家的實。這個危險性非常大,非常人可為。
所以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守得住寂寞,熬得住耐性者,是常勝將軍;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是用兵如神。
李世民確實是神。我們學習他,最重要的要點,就是知道自己不是神。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附錄:《虛實篇》全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