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行 圖片來自網絡
老子西行是個不爭的事實。其實老子并沒有想過,要在人生的暮年來一次游歷,更沒有想過要著書立說,可是他西行至函谷關遇見了尹喜。尹喜是一個道行高深的人,史載其“善內學星宿”(《史記集解》)。老子遇見尹喜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如果說老子的道家學說是中國民間哲學命脈的話,那么尹喜就是這個命脈的接生婆,而秦嶺則就是孕育這個命脈的福地。
尹喜拜見老子 圖片來自網絡
老子其母懷胎九九八十一年從腋下生出來一個白眉毛白頭發白胡子的孩子,時人因此稱其為老子。老子是個聰穎好學之人,百家爭鳴中,他享有很高的名望。這些得益于他在周朝國都洛邑擔任藏室史,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那個時侯圖書館的書不像今天可以外借,僅是收藏,然則藏室史可閱盡天下讀物。由此推斷,老子的學識恐怕不止五車,這為老子形成道家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知識基礎。周敬王四年,周室內亂,王子朝攻下洛邑,但因晉國出兵援救敬王,王子朝不敵,便與舊僚攜周室典籍逃往楚國。老子蒙受失職之則,引咎辭職。之后,便離宮歸隱,駕一頭青牛,跌跌撞撞欲出函谷,向西至秦。
坐在青牛背上的老子萬萬沒有想到,春風得意的他如今會如此落寞。青牛出洛邑不遠,老子便見四面荒蕪、阡陌錯亂、戰馬飛馳、哭聲連連。看到這樣破敗的景象,老子感慨道:“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兇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于郊。戎馬生于郊,則國亂家破矣。”之后,他就駕青牛一路西去至秦。春秋時期的秦朝是真正的窮鄉僻壤,東方六國沒有一個正眼看秦。老子認為,那里沒人打擾是修行的好地方。
去秦地,函谷關是必經之路。當時關令是尹喜。尹喜自幼聰穎好學,善占卜之術。一天夜里,他站在函谷關樓觀上看天象,見紫氣團聚如飛龍,足有三萬里之長,滾滾朝西而來。于是高歌:“紫氣東來三萬里,圣人西行至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歌罷,尹喜占卜得知有圣人到此,他猜想:莫非是被罷官的老子?當即命部下掃地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圣人。
翌日,夕陽西下,華光耀眼。尹喜正要查關,卻在稀落的行人之間,發現了一倒騎青牛的老者,其人道貌岸然,紅顏素袍,認定此人便是老子。于是下關大拜于青牛之下。老子觀其貌,方臉、厚唇、濃眉、端鼻,便知此人不凡,便知應是函谷關關令尹喜,大笑說:“早聞君之大名,特來拜會。”尹喜聽聞后大喜,便邀老子至家。請其上座,焚香叩首,懇求說:“先生是當今的圣人。圣人不會把自己智慧作為己用,而會用自己的智慧去造福天下人,并讓天下人變得智慧。今天先生要去隱居,旁人肯定難尋到先生,先生為何不將自己的學說寫成書呢?尹喜雖然淺學,但愿代替先生講學說傳給后人,讓其流芳千古,造福萬代。”看見尹喜求知若渴的心情,老子答應了尹喜的要求。于是,尹喜將老子引至盩厔的樓觀臺。老子在樓觀臺遂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字。上篇開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稱《道經》。下篇開頭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稱《德經》,合稱《道德經》。
道德經
著書立說是一種新學術的理論根基。《道德經》的問世,讓道家學說有了一個初步的相對比較完善的理論根基。函谷關關令尹喜為老子提供著書立說的樓觀臺,不光讓秦嶺為道家的產生提供了分娩的地方,也讓秦嶺從此成了滋養道家學說,以及后來道教的福地,毫不夸張的說,秦嶺給了道家生命,成就了道家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