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中國人,沒有不知道《易經》的,無論你走到哪里,哪怕是到了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只要你看到了“八卦符號”或者“太極圖像”,那么你就完全可以百分之百地下判斷——這里一定有中國人來過。“八卦符號”和“太極圖像”是《易經》的內容,而《易經》早已成為了中國的一個最為顯著符號。
既然《易經》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如此之高,那么,它究竟是由何人所創作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有一句非常經典的概括,那就是“世歷三古,人更三圣”,它的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過程經歷了“三個時期”和“三位圣人”。“三個時期”為別為上古(遠古)、中古、下古(近古),而“三位圣人”則分別是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伏羲生活于最早的上古時期,他是《易經》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我們知道,伏羲時期還沒有出現文字,所以當時的《易經》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無字天書”,它的內容也很簡單,就是八個相似卻又各不相同的符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八卦”,即乾卦、兌卦、離卦、震卦、巽卦、坎卦、艮卦、坤卦。不要小看了這部“無字天書”,盡管它的內容看似簡單,但這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和奧秘卻是無窮無盡的。
時間的腳步走到了中古,這一時期又出現了一位大圣賢,他就是周文王姬昌。當時的姬昌還是一方諸侯,他在被商紂王囚禁于羑里的七年間,潛心鉆研“伏羲八卦”,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姬昌最后竟在“伏羲八卦”的基礎上,又推演創造出了“六十四卦”,被后世稱為“易經六十四卦”。
簡單來說,“六十四卦”就是把“八卦”兩兩相重,八八六十四,正好六十四卦;“八卦”的每一卦是三個“爻”,“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則都是六個“爻”。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由于《易經》也稱《周易》,于是就有人認為“周易”的“周”就是“周朝”的“周”、“周文王”的“周”,其實,這樣的說法有牽強附會之嫌,并不準確,周文王可不是那種好大喜功之人,他又怎么會把《易經》冠以自己王朝的名字呢?“周易”的“周”,實則為“周普”之“周”,即完備、普遍之意。
與《易經》有關的第三位圣人更厲害,他就是近古時期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我們知道,《易經》其實包含“經部”和“傳部”兩個部分,“經部”即《易經》,而“傳部”則指《易傳》。《易傳》是孔子及其弟子對《易經》經文的注解解釋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它包括《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被稱之為“十翼”。對于這“十翼”(即《易傳》),我們不妨可以這樣來看:翼者,翅膀也,它讓《易經》有了翅膀,從此就可以飛起來了。
如果說伏羲是《易經》的“開創者”,周文王是《易經》的“發展者”,那么孔子就是《易經》的“完善者”;“伏羲八卦”和“周文王六十四卦”是“無字天書”,而孔子的《易傳》則給“無字天書”增添了文字的翅膀,從而帶著這部古老而又神秘的《易經》飛得更高、飛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