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學》在當今社會的流傳并不是太廣泛,以至于國人對本書的內容沒有太深的了解和感悟。《止學》是隋朝名儒王通所作。王通又稱文中子,與荀子,楊子,老子,莊子并稱'五子'。《止學》共有十卷,字數不多,但思想精辟,值得后人精研。全文圍繞'止'的思想展開,從智,勢,利,辯,譽,情,蹇,怨,心,修身十個方面來論述'止'的智慧。我們今天學習辯卷吧。
辯卷
物樸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事物樸實無華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華美才招致損傷。拙于言辭才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了鋒芒就顯露出來了。
說話我們向來認為越是犀利越厲害,直擊要害,再帶點幽默,耍點心機,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定是最好的狀態。可是《止學》卻告訴我們真正會說話的人是意隱辭拙的人,因為太會說話就一定會帶著鋒芒,鋒芒太露必定會招致損害,就好比精美的器物一定比質樸的東西容易受損一樣的道理。
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見識不能超過別人的人,就不要說判斷的話。勢力弱于別人,就不要說忌諱的話。能力不如別人,就不要說勉強的話。
在我們身邊是不是總有一些人,明明見識不夠,卻偏要冒充專家。明明勢力不足,偏偏要去觸怒別人,明明能力不強,卻偏偏要強出頭。最終結果就是自討苦吃,貽笑大方。
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
稱王的人不與人爭辯,爭辯就減少了他的威嚴。智慧的人話語遲鈍,遲鈍可以迷惑敵人。勇敢的人不會多說話,多說了會使行動猶豫。
辯于不辨,說與不說和人的地位有關,和人的智慧有關,和人的性格有關。什么人說什么話,什么話該怎么說,什么話什么時候說,都是有學問的。所謂話里有話是要仔細去揣摩的。
忠臣不表其功,竊功者必奸也。君子堪隱人惡,謗賢者固小人也矣。
忠臣不會表白他的功勞,竊取他人功勞的一定是奸臣。君子替人隱瞞缺點,誹謗賢德之士的一定是小人。
很多時候我們能通過一個人的說話可以辨別一個人的好壞,因為所說的話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品德,《止學》告訴我們如何通過說話辯忠奸,分善惡。當然,這也取決于你是否能有一顆公正的心。
辯卷雖短,卻字字珠璣。以辯識人,以辯知人,止的智慧體現在說之中,對我們確實是大有裨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