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如果遇到災年,百姓就會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甚至是凍死、餓死很多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小時候每每看到這里,就會想:在古時候沒有污染的情況下,河里魚很多,山里又有野味,為什么都不去抓,而會被餓死呢?
饑荒的時候樹皮都吃干凈
《晉書·惠帝紀》:“帝曰:何不食肉糜?”
實際上我們就像晉惠帝一樣被誤導了,我們相信,饑荒的時候,人們吃樹皮、吃草根、觀音土,甚至是吃人。《明史》記載“(崇禎)七年,京師饑,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太原大饑,人相食。九年,南陽大饑,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饑。十年,浙江大饑,父子、兄弟、夫妻相食。”他們把能吃不能吃的已經全部吃完了,怎么可能會漏掉河里的魚和山里的野味呢?
餓死人是時常發生的事情
古時候饑荒產生的條件:大水、大旱或者是戰亂。
大水來臨,下水抓魚是不可能的,跑都來不及呢。大旱同樣如此,河水干涸,即使沒有干,水量也會變少,魚蝦早就已經抓完,根本不夠那么多人食用。
而野味也不會等著人來抓,捕獲困難不說,野雞野兔什么的抓住一只還不夠一家人吃一天的,那些大型的動物就不是個人能夠抓捕的了的,如果一大群人去抓,能不能碰到另說,即使抓住了,一人也只能分一點,僧多粥少啊。
水災
現代養殖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抗生素的使用,才使得雞鴨魚的大規模飼養,而在古代,只有農耕多種糧食才能夠滿足那么人口的需求,一旦所有人都去抓魚或者打野味,那么只會導致涸澤而漁,所有人都會被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