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隱秘的角落》一播即火引發熱議。
尤其是大結局播出當天,《隱秘的角落》一口氣上了8個熱搜。
#秦昊帶你去爬山##我還有機會嗎##笛卡爾#等相關話題在網上迅速發酵。
網上因此生出了各種版本的解讀,孰高孰低,孰真孰假,也讓讀者和觀眾在網絡上爭執不休。
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從我的視角來看,我看到的是一個天才學霸,但卻沒有完整的家庭,媽媽的愛要“硬咽”下去,爸爸的愛要“生搶”過來。
對,這就是大BOSS朱朝陽。
此劇改編自紫金陳推理小說《壞小孩》,講述了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游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故事由此展開。
劇中三個“壞小孩”善良、敏感,同時因為家庭的殘缺而渴望得到“愛”。
但他們的親人卻因為種種原因,使得孩子們無法獲得本應該有的恰當的愛,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正如朱朝陽“黑化”的關鍵因素,就是來自于父親朱永平。
劇中朱朝陽的行為動機其實從始至終都是圍繞著他與父親展開。
客觀地說,婚姻中夫妻感情破裂,選擇離婚是夫妻雙方的權利。
父母離婚本身對于孩子并不具有毀滅性的殺傷力,真正帶給孩子巨大創傷與終身陰影的,是他們的父母。
其中,對朱朝陽傷害最大的,就是他的父親朱永平,也可以說整個悲劇的始作俑者就是朱永平。
離婚不是錯,朱永平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錯是在重組家庭后,對兒子的忽視與冷漠,以及他在兒子面前對小女兒朱晶晶毫不掩飾的偏愛。
這一切都對渴望父愛而不得的朱朝陽造成了嚴重的情感傷害。
開集就有演到,對兒子少有陪伴的朱永平百年不遇開恩答應帶兒子去逛商場買鞋。
誰知半路接到電話,妻子王瑤提出要帶女兒一起去買裙子。
明明可以避免,朱永平卻是選擇無視兒子,對妻子應承,對兒子和稀泥。
結果就是,朱朝陽的鞋還沒試完,朱永平就丟下朱朝陽,跑去陪妻子女兒買裙子了。
而且朱永平完全無視妻子女兒對朱朝陽肉眼可見的冷漠和嘲諷,以及自己兒子所表現出的不知所措。
自己親爸尚且如此,正是因為他對妻子和女兒的嬌寵縱容,對兒子的忽視淡漠,
所以朱朝陽在面對后媽王瑤的冷漠無視不敢表現出任何不悅,同父異母的朱晶晶故意踩臟了自己的新鞋,他只會選擇隱忍離開……
因為他深知:他的喜怒哀樂,父親并不關心。
如果他隨心所欲地發泄情緒、表達不滿,不但無法得到公平對待,反而他會連父親現有的這一丁點兒裝模作樣的關心都一并失去。
朱永平對朱朝陽的態度,連他6歲的女兒都看在眼里,有樣學樣,朱晶晶對哥哥也是驕橫跋扈,導致二人產生矛盾,是朱永平間接造成了女兒的死亡,致使兒子墜入黑暗深淵。
懂事、聽話,對于朱朝陽來說更像是一種多年來養成的防御方式。
他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來換取父親朱永平少的可憐的寵愛與憐憫。
“我努力學習,是因為我覺得我不夠乖,我常常想,如果我當時更懂事,您和我媽也許就不會分開了。”
——在與父親的對話中,朱朝陽作如是說。
孩子的話聽來卻是五味雜陳。
顯而易見,朱朝陽的懂事與乖巧是被殘酷的現實訓練出來的,源于環境所迫,而并非真心自愿。
與表面的平靜不同,他的內心,往往壓抑著強烈的憤怒與崩潰。
但他也還只是個孩子,所以既不敢流露,也不知該如何表達。
日久天長,壓抑自我變成了朱朝陽內心中一種僵化的行為模式。
即使在完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他也習慣了忍氣吞聲。
這就是為什么他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也不敢表達憤怒,
也是導致他在同學與老師口中“孤僻”、“沒有朋友”的根本原因。
無論如何,朱永平難辭其咎。
再看朱朝陽的母親周春紅,同樣存在很大的問題。
如果沒有電視劇的深入刻畫,周春紅這樣的母親,大概會是眾人眼中偉大的母親。
她辛苦工作,收入微薄,卻總是努力滿足兒子生活、學習上的需要。
工作單位離家太遠,她只得在單位住宿舍,但工休回家的時候,不管多晚、多累,周春紅總會變著花樣給兒子做好吃的補充營養。
開家長會,老師找她反映朱朝陽在校性格孤僻沒有朋友的情況。
周春紅作為母親卻不是進一步了解兒子在學校的情況,而是極力維護兒子,不怕懟老師:
“我兒子是來學校學習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當兒子朱朝陽一臉忐忑地問老師談了啥,周春紅則一臉淡定地表示沒什么,充分表達了對兒子的信任與維護。
周春紅和同單位條件不錯的馬主任談戀愛,卻搞得像偷情。
不是因為見不得光,而是不想被兒子知道、帶給兒子壓力。
當男友坦然提出和周春紅組建家庭,周春紅明確表示在兒子成年前不考慮再嫁。
為了兒子的成長寧愿犧牲自己的個人幸福。
雖然前夫出軌且拋妻棄子,周春紅對前夫的態度卻十分克制,并沒有在兒子面前頻繁表達自己對其的怨恨與指責。
相反,在得知朱晶晶意外墜亡后,周春紅還主動帶兒子去醫院探望,表現了她的善良與識大體。
她并不是不恨前夫,只是不希望成年人之間的矛盾帶給兒子更大的傷害。
種種細節都表明,周春紅在盡一切努力為兒子朱朝陽抵擋一切外界的干擾與傷害。
像周春紅這樣的母親,在單親家庭中非常具有普遍性。
當一個女人無法從丈夫那里得到情感安慰,她的兒子就成了全部寄托。
她們為了孩子忘我犧牲,卻忘記了停下來問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久而久之,她們的犧牲變成了她們與孩子之間共同的枷鎖。
這就是她的問題所在:她所有人生軌跡都圍繞著兒子朱朝陽。
當兒子表達出自主性和獨立意愿時,她表現出的不是鼓勵支持,而是對兒子失控的憤怒以及強烈的控制欲。
劇中第6集,周春紅讓朱朝陽喝牛奶的情節,將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周春紅對兒子看似無私的愛,卻是有條件的,正如周春紅對朱朝陽一再強調的:
好好學習,什么都不要想。
敏感早熟的朱朝陽,內心也非常清楚,母親為他犧牲了全部。
他必須要聽話、懂事、順從、成績優秀,如此才對得起母親,才能讓母親高興。
孩子需要一味顧忌、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
這對一個孩子的身心發展來說,無疑是具有毀滅性的。
這意味著他需要經常隱藏自己真實的感受,強迫自己時刻扮演一個虛假角色。
在某種形式上剝奪了孩子本該擁有的正常童年,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是非常、非常艱難的。
父母不愛,不表現愛,或不表現足夠的愛,一定會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礙或缺陷。
很不幸,朱朝陽的父母屬于其中。
不可否認的是,《隱秘的角落》在故事架構、朱朝陽的身世和心理刻畫方面沿用了原著《壞小孩》的內容,通過嚴密的推理邏輯與大環境產生的不可抗因素,突出了個體因素,展現出了人性惡的一面。
但劇終表達的卻是一個充滿溫暖和希望的主題。
因為善的對立面往往不絕對是惡,而是因為扭曲的情感導致扭曲的行為。
尤其體現在“壞小孩”身上,客觀因素可以起到決定作用,但需要我們大人們自覺、自醒。
請記住:每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關鍵是看父母選擇給他涂上什么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