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只要棍子插的正是合適的位置,不用多大力氣,便可以把石頭掀起來,但柄的方向也應尺寸合適,才能用小力掀起重的石頭來。力的方向與時間的準確與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太極拳更是要求準確到極精微的高度。
【難度】★★☆☆☆
我看到《中華武術》第九期(本文為洪均生先生遺稿,所說時間指1989年)中于水同志的《四兩能撥千斤嗎》一文,甚感興趣,認為確有研究討論的必要。于同志談出“以小力勝大力”小標題為“力的轉換”,并說:“力的作用并非只有絕對大小這一個標準來決定。……至少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接觸面積、給對方造成的損害……即以小力勝大力必須通過一定的力學結構才能實現……人體本身也具有與杠桿相似的結構,加之自我平衡能力、發力點、重心等因素……”又說:“武術專家曾撰文評論全國太極拳比賽時,標題便是感嘆《獨見頂牛,何不見撥千斤?》”最后引用原國際武術節中國散手主教練曾于久談及此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四兩撥千斤確實有,但不是在太極拳中,大量的是運用在散手技擊里。中國武術講究巧、快、靈”云云。
按文中所說武術專家評論太極推手比賽,但見雙方頂牛,不見四兩撥千斤的技巧,這是事實。我也聽到,并見到此種弊病。所說曾于久提出散打要快、靈、巧也是對的。但說只散打中有而太極拳無有,雖然所見現象可能如此。卻不能以為太極拳絕對沒有快、靈、巧的著法運用。
我們應當具體分析一下,巧是什么?應當認識巧是從力學規律中來,也就是合理的拳法中來,如想用巧,必須靈活,能靈,則快在其中。但無論如何靈、快,仍必須以合乎拳的理法為準,也就是動作的變化,必須符合力學原理規律,才能收效,也正是文中標題“力的轉換”和“自身的杠桿變化”。文中也詳細說到發力點、重心等,可惜沒結合太極動作變化說的更具體些。
因為太極拳是根據陰陽哲理又符合科學(力學)的武術,它的變化非常復雜微妙,不是心粗識淺者所能認識和掌握。我們所見所聞,只是社會上習太極拳而不懂拳理、拳法的一般現象,不能因此而否定太極拳的高深藝術。即如原文所說散打場上的快、靈、巧,第三字雖是巧,我認為三字之中,應以巧為主,不靈則不快,靈和快還是為了能使出巧來。但更應知道,巧是怎么來的。巧是符合力學規律的動作,離開這種科學原理,而亂靈、亂快,絕對不起任何巧的作用。王宗岳拳論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要求的何等嚴格。
盡管如此,我們學太極拳對理論和拳法,也必須加深加細體會,才能真正認明這句話所說的“差”是怎么差的,差在哪里?我認為差有兩方面:一是方向及角度的差,一是時間的差。有形的差可以看的見,無形的時間差不可以看到。但內勁的差別,只能感覺出來,而看不出來,王論所說“差之毫厘”便是指的方向、角度之差,講到時間,則應說明為分秒之差。王論開頭便說出“無過不及”四字。但用什么做標準,卻不曾指明。當然所說的“過”或“不及”就是“差”了。陳鑫著作說明:一只手只管半邊身體,應以鼻為中界,這就較王說明顯些了。因此,我們學什么技藝,不但向書本上學,更要求明師口傳身教,單憑琢磨書本的話,沒有實踐經驗是不可能體會到的。即使從書本學,也得把全句的每一個字都學的完全,而不能斷章取義,我們試從“四兩撥千斤”這句話談起。
“四兩撥千斤”這句話,本出于無名氏的《打手歌》。歌詞為“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黏連隨不丟頂。”這幾句歌詞,包括了太極拳眼身步手的對抗方法。方法是動的,不是僵死的,動的主要方法,全在于周身上下螺旋前進。前進的變化方向及角度,各處的配合都是對立而統一的。既不能完全與對方的方向一致。一致則出手丟勁,偶有對立,便出現頂勁。太極拳是整體運動。我們體會歌詞的意思及實際變化方法,也必須從全面琢磨,即使能用一句,也應完整,才能理解其中含義。
但是教或學太極《打手歌》,往往只說“四兩撥千斤”,而不提“牽動”二字,實際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全在“牽動”二字和一個“撥”字。
究竟怎么牽動,牽動對方什么呢?牽動主要用步法,牽動對方的重心,撥轉來力主要在手法,當然和眼法、身法有密切聯系,才叫上下相隨。我們先講步法怎樣牽動對方的重心,陳鑫說:“手到腿不到,打人不巧妙,手到腿也到,打人如薅草。”腿到什么方向呢?應當進到對方前腿的內側或外側,進到內側為襯,進到外側為套,都必須貼住對方的腿而加以旋轉,才能牽動他的重心。只要重心被牽動了,則與對方接觸的手,略加撥轉,即能使僵硬的對方前傾或后仰而失重。正如武禹襄所說:“如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這就等于我們用一根棍子撬起石頭的法子似的:只要棍子插的正是合適的位置,不用多大力氣,便可以把它掀起來,但柄的方向也應尺寸合適,才能用小力掀起重的石頭來。可見解決任何問題,都離不了方向與時間的準確與否。太極拳的練習架子與技擊的變化,更是要求準確到極精微的高度,如欲方向時間準確,更須正確而細致的研究拳的理法,特別注意這個“法”字。例如牽動四兩撥千斤,必須明白牽動及撥字的方法。
我們可以試驗一下,如想把對方站的人推動或推倒,只要將步子插進他的兩腿中間,則以一個指頭戳至他身中略一用力,對方必然動搖而站立不穩,所說是否有效,大家何妨試驗看。至于《打手歌》的掤捋擠按如何認真,上下如何相隨,怎樣引進而使之落空,合即出的合法是合在哪里,都是法的變化。如果只問四兩撥千斤嗎?若不說牽動二字,可以肯定答復為“不能”。
[本文摘自《搏擊》2011年9期,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