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原子主義:羅素在1905-1919年間所持有的一種觀點,以其論文《邏輯原子主義的哲學》為代表。這種哲學也體現在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一書中。它的基本立場是,語言要有意義,就必須在邏輯上分析為或還原為意義的原子成分。意義的其他成分由這些原子成分通過嚴格的邏輯程序建構出來。這樣的邏輯分析程序可能揭示由日常語言遮蔽的、隱藏著的現實結構。明晰說明邏輯形式將清除各式各樣傳統的形而上學問題。
對羅素而言,有些邏輯原子是我們直接熟知的東西,例如“顏色或聲音的片段,稍縱即逝的事物”。另外一此則是“屬性和關系等等”。這些邏輯原子構成原子事實,它們由不帶邏輯聯結詞的命題表示。
對于這一階段的維特根斯坦而言,原子主義的基本項是相互獨立的命題,它們由于在邏輯上描繪了可能的事態而具有意義。邏輯原子主義的基業由邏輯實證主義繼承,雖然羅素和維特根斯坦自己都脫離了此項事業。
“我把自己的學說叫做邏輯原子主義,是因為我希望得到的、作為分析的最終產物的原子是邏輯原子而不是物理的原子……要點在于,我希望達到的原子是邏輯分析的原子,而不是物理分析的原子。” ——羅素:《邏輯和知識》,1956年,第179頁。
哲理、思辨、學識、意見 長按兩秒,快速關注 | |
中國文藝媒體聯盟 | 藝窩瘋 核心成員
忠于好奇
▼【每日哲學辭典】主體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