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土地和手掌的溫度》
以下視頻請在WIFI下觀看
返回:視頻目錄
精彩看點提示
布朗族的小茶罐
布朗族人一年四季不熄的火塘邊,總是少不了小茶罐的身影。
布朗族人把茶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來保護,將茶作為一種圖騰來崇拜,他們視茶為祖先的恩賜,靈魂的盛宴。
鐘愛龍井茶的外國茶親
意大利人唐云,帶您體驗最真實的龍井,和茶農一起做茶。
茶是一門功夫——龍行十八式
長嘴銅壺,翻轉騰挪,提壺把盞,準確將水注入杯盞中。每一式均模仿龍的動作,式式龍行云動,招招景馳浪奔,令人目不暇接,心動神馳。
瀕臨失傳的絕技——蒙頂黃芽
一種分寸感極強的茶,一道含蓄內斂的茶,制作考究,稍不留神就功虧一簣。
紅茶鼻祖——正山小種
那緊結的茶形,高昂的香氣,清甜的滋味,宛如窗外春雨飄灑的氣息自心底發起,又仿佛那山野間茶樹發枝抽芽的聲音,這,正是桐木關的氣息…
武夷巖韻的秘密——大紅袍
茶香之路走得最遠的,非烏龍茶莫屬,武夷巖茶中,說起“巖骨花香”之韻,人們最先想起的總是大紅袍,是什么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
人與陽光的合作——白茶
一道茶,便是一種人生,一杯耐得住歲月的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品味茶之香,精彩可期待。請你隨著王沖霄總導演的鏡頭,一起穿越全球,探訪茶人茶事。
視頻內容文字賞析
中國被稱為茶的故鄉,不僅因為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樹,更因為這里的人們將茶視為一種溝通天地的生命。
每年三月,云南景邁山芒景村的蘇國文都要和家人一起趕制春茶。茶青,來自景邁山的古茶園,這是制作云南普洱茶的上好原料,蘇國文和族人們一樣,都相信自己是茶神的子孫。
蘇國文和他的族人世代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原始森林中,冰川紀,青藏高原阻擋了致命的寒流,它的東南邊緣成為地球上古老物種的天堂,最早的茶樹就生長在這片原始森林中,人類與野生茶樹之間的親和故事,在千百年的口口相傳中,漸漸被演繹為神話,凝聚成這片森林中眾多民族的共同記憶。茶是布朗族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布朗族神圣的代表。
每年舉行一次茶祖節是世代相傳的習俗,他們堅信著每一塊茶地都有茶神。每年茶祭,小祭高潮在4月16日,大祭高潮在17日,人們會上到山頂祭牛,用牛來祭祀祖先。整個景邁山的布朗人都匯集到帕哎冷寺,用山泉水泡茶,洗浴神像,以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布朗人的茶祖叫帕哎冷,傳說一千八百多年前是他在面對族人大規模遭受瘟疫的危難時刻,發現了茶可以治病,從而拯救了自己的族人。茶祭時,人們會到山頂呼喚茶神。他們認為每一塊茶地都有茶魂,他們要在那天把所有茶神喚回來歡度節日--是他們給后人留下了財富,任何一個布朗族人都不能忘記。
原產于中國西南地區的古茶樹一路向東南延伸,在自然與先民的調養下,逐漸演化為易于采摘和管理的小葉種灌木,正是這些低矮灌木生長的鮮嫩芽葉精制成中國的眾多名茶。
意大利人加博列拉·波尼諾有一個中國名字——唐云,龍井是她最喜愛的一道中國茶。與普通外國游客不同,北京茶館里的龍井茶遠遠不能令她滿足,2013年4月,唐云趕到杭州,這個茶季,她將在一戶茶農家度過。每年春天的茶季,中國各地茶農家經常會有愛茶人前來借宿。他們希望品嘗到最新鮮的好茶,更希望體驗一盞好茶背后的甘苦。他們住在茶農家里,與茶農一起勞作生活,在江南,他們被茶農稱為茶親。“龍井”是茶名、地名、村名也是泉名。中國古人認為,這口井與海相通,其中有龍,所以叫龍井。龍井村的茶農大多熟知龍井茶的各種掌故,不忙的時候,他們都喜歡和慕名前來的愛茶人聊天。
龍井屬于不發酵的綠茶,綠茶是中國人喝得最多的一種茶,人們喜愛綠茶清湯綠葉的品相,更看重它的健康功能。龍井茶的色澤綠黃兩色,色澤渾然天成,恰似中國水墨畫的墨跡,濃淡相宜,味道更香郁若蘭。
四川的茶館都很擁擠,伙計們為了不打擾客人,不能湊得太近,于是有人突發奇想發明了長嘴銅壺,如今這種手藝被演化成一套炫目的技藝,名為“龍行十八式”。然而無論是遠在云南古茶園的普洱,或是遙遠北方的北京茶館里的龍井,還是大茶館里小成都的龍行十八式,都是我們中國茶文化的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