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顆 赤誠心
陽明語錄之一:誠字有以功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
陽明語錄之二:誠意只是循天理。雖是循天理,亦著不得一分意。
陽明語錄之三:率性是“誠意”事。所謂“自誠明,謂之性”也。
陽明語錄之四: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陽明語錄之五:圣人致知之功,至誠無息。其良知之體,皦如明鏡,略無纖翳,妍媸之來,隨物見形,而明鏡曾無留染,所謂“情順萬物而無情” 也。
第二顆 孝敬心
陽明語錄之六:善人也,而甚孝。
陽明語錄之七: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
陽明語錄之八: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
陽明語錄之九: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個溫的道理。
陽明語錄之十: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身孝道,然后謂之學。豈徒懸空口耳講,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
第三顆 謙卑心
陽明語錄之十一:“傲”之反為“謙”。“謙”字便是對癥之藥。非但是外貌卑遜,須是中心恭敬、撙節、退讓,常見自己不是,真能虛己受人。
陽明語錄之十二:君子求退勿遲。
陽明語錄之十三: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萬惡,皆從傲上來。
陽明語錄之十四:古先圣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自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從惡之魁。
陽明語錄之十五:知輕傲處,便是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第四顆 淡定心
陽明語錄之十六: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陽明語錄之十七:循理之謂靜,從欲之謂動。
陽明語錄之十八:無欲之謂也,是謂集義者也。
陽明語錄之十九:人生達命自灑落。
陽明語錄之二十:譬如行路之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第五顆 反省心
陽明語錄之二十一: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的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陽明語錄之二十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則不至于責人已甚,而自治嚴矣。
陽明語錄之二十三: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陽明語錄之二十四: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么,可哀也已!
陽明語錄之二十五: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第六顆 利他心
陽明語錄之二十六: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心又忍得?這是道理合該如此。乃至吾身與至親,更不得分別彼此厚薄。蓋以仁民愛物皆從此出,此處可忍,更無所不忍矣。
陽明語錄之二十七: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
陽明語錄之二十八: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陽明語錄之二十九:凡人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收斂得,憤怒嗜欲正沸騰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陽明語錄之三十: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第七顆 進取心
陽明語錄之三十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陽明語錄之三十二: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陽明語錄之三十三: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陽明語錄之三十四: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茍且,隨俗習非,而卒歸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陽明語錄之三十五: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
第八顆 忍耐心
陽明語錄之三十六: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
陽明語錄之三十七: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陽明語錄之三十八: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陽明語錄之三十九:豈能“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則雖茅茨土階,固亦明堂也:以幽、厲之心而行幽厲之政,則雖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
陽明語錄之四十:知困勉行,學者之事也。
第九顆 豁達心
陽明語錄之四十一:圣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
陽明語錄之四十二: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陽明語錄之四十三: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陽明語錄之四十四: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陽明語錄之四十五:此心光明,亦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