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勛
常勛教授1924年5月出生,江蘇省常州市人。1948年1月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經濟系,畢業后留校任教。在大學肄業期間至解放前,曾兼任新聞編輯和翻譯工作多年。1952年任教于山東財經學院會計系,1953年又調廈門大學任講師;后在經濟學院資料室任《經濟資料譯叢》的專職翻譯和編輯,1980年,重返講壇,后歷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會計系國際會計教研室主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50年代,常勛教授在成本會計方面的研究成果已享有一定的聲譽。80年代以后,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常勛教授是開拓我國涉外會計和國際會計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的第一人,贏得了普遍的推崇和贊譽。
常勛教授認為,國際會計主要是企業會計從國內向國際的擴展,它以財務會計為主,也包括管理會計。它主要研究因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貨幣資本市場、特別是跨國公司經營活動所涉及的企業會計和財務報告問題。同時,作為知名的注冊會計師,常勛教授在審計理論與實務方面有獨到的研究,并為我國獨立審計準則的制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常勛教授廈門大學會計師事務所主任會計師;民革第七屆、第八屆中央委員;民革福建省委第八屆、第九屆副主委,第十屆顧問;福建省第八屆人大常委;福建省第六屆政協委員;福建省注冊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副會長、顧問;中國成本研究會理事、常務理事;美國傳記學會顧問研究委員會成員。
二、葛家澍
葛家澍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財務會計理論學家,1921年出生,江蘇生興化縣人。1941年就讀于江蘇學院經濟系,后轉入廈門大學商學院;1945年畢業留校任教,開始他情有獨鐘的會計科研與教學工作。現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學術聯系人。
葛家澍教授一心撲向會計學術研究,堅持真理,批判反動學術權威,成為會計界的一位堅強衛士和十分活躍的改革者,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通過對會計基本理論的研究,葛家澍教授在50年代便形成了系統的、嚴密的"資金運動"理論,并被譽為"資金運動學派"。70年代末80年代初,葛家澍教授開始全面地研究當代西方資本主義財務會計理論,借鑒、吸收其中有用成分,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與會計改革服務,此后,又將目光投向財務會計理想的各個領域,包括通貨膨脹會計、國際會計、公認會計原則等,為我國會計界開展這些問題的研究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為重新構建我國會計理論的總體框架,葛家澍教授認同并推崇"會計信息系統論"的觀點: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從經濟信息在現代經濟管理中的特殊重要性、會計信息在經濟信息中的地位、會計固有的反映職能、會計特有的數據加工處理方法等方面出發將會計界定為,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以強調會計區別于其他微觀經濟學科的本質特點。
葛家澍教授為中國會計學博士生的培養實現了一系列"零"的突破,在會計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同時,他還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經濟學)評議組成員;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會計學會和福建省注冊會計師協會名譽會長;中國機械會計學會、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會計學會和中國工會會計學會顧問;中山大學等五所院校的兼職教授;西南財經大學榮譽教授;深圳大學客座教授。
三、余緒纓
余緒纓教授幾十年如一日,結合教學進行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余緒纓教授的科學研究歷程可簡單概括為:40年代研究幣值變動會計;50年代通過研究蘇聯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努力探索我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60年代研究中國經濟核算問題;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致力于管理會計和公司理財的研究,此后便一直著力于現代管理會計研究,獨樹一幟,成為我國管理會計第一人。
"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新興的融現代管理和會計為一體的綜合性交叉學科。余緒纓教授在如何建立中國特色的、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現代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為我國會計界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填補了空白。余教授認為,現代管理會計的發展可分為兩大階段:執行性管理會計和決策性管理會計。前者是以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為基礎的標準成本會計系統,包括標準成本、預算控制和差異分析;后者是以現代科學管理為基礎、以服務于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的決策性管理會計。接著,余教授將其拓展到"廣義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包括微觀管理會計、宏觀管理會計和國際管理會計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并深入地研究現代戰略管理會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余緒纓教授的學術造詣得到了海內外會計界的首肯和推崇,同時他兼任深圳大學、中山大學等七校客座(兼職)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會計國際教育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際權威性會計刊物《會計國際學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編輯政策部成員;中國會計學會顧問;美國會計學會(AAA)、會計教育與研究國際學會和加拿大學術會計學會(CAAA)會員;《西方會計叢書》主編;國家教委高級經濟師評委會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廈門市政協副主席。
李若山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系系主任、教育部工商管理學科指導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咨詢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會計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五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復旦金融期貨研究所所長 男,1949年7月3日出生,湖北省漢陽人,1989年獲博士學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審計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曾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會計系副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由他領導科研項目有二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及一項教育部基金等,獲得省市級以上成果有5項。如“復式案例教學法”等獲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并于1991年獲得國務院學位辦及教育部授于“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3年獲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津貼。2001年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2年獲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上海市2003年名師獎等。曾先后留學比利時、美國等著名大學。已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專項教材等15本。
男,1944年11月生,上海市人。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注冊會計師。1983年上海財經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于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歷任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助理,副校長,校長。現任大華會計師事務所主任會計師。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自1980年考入上海財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起,先后師從我國著名會計學家龔清浩教授和婁爾行教授,從事會計理論和財務會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出版多種學術著作,其中《重置成本會計論》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與錢逢勝合作的《會計理論》獲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在海外發表的英文著作《中國的財務與會計》已出版第三版。另外在國際著名會計刊物"Accounting Horiz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等上發表論文多篇,在國內的著名刊物《經濟研究》,《會計研究》等上亦發表論文多篇。
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會計教授會會長,中國審計學會副會長,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委員。
六、黃世忠
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廈門大學會計系經濟學學士,加拿大Dalhousie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廈門大學會計系經濟學(會計學)博士。主要從事企業合并、合并報表、財務舞弊、報表分析、國際會計、財務會計理論等方面的研究。現任全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咨詢專家,財政部獨立審計準則咨詢組中方專家,中國會計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廈門市人大常委、民建廈門市副主委等職。發表近百篇學術論文、出版著作十部、譯著四部,主持和參與了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十余項,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
七、朱祺珩
朱祺珩先生為資深會計專家,從事會計、會計教育、審計工作30余年,期間曾擔任過工業與商業企業的會計主管、大學講師、碩士生導師以及注冊會計師等職,熟識國內外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系統地掌握了財務、會計、稅務、審計、資產評估、金融證券等經濟管理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他早在1998年就開始參與企業股份制改組與上市工作,對于股份有限公司發行A股、B股、H股股票并上市交易積累了頗為豐富的專業經驗。
朱祺珩先生在主持會計師事務所工的近20年期間,致力于將國際上先進的審計管理模式與中國實際情況相融合,建立了合理的專業組織架構與業務計劃管理和質量監督機制,從而使深圳天鍵信德會計師事務所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迅速地發展,成為最早獲得從事證券、期貨審計和資產評估業務許可證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
朱祺珩先生被多家上市公司聘為財務顧問,現任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委員、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重大重組審核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獨立審計準則中方咨詢組成員、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證券仲裁員、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理事、深圳注冊會計師協會會長、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上市公司會計審計問題專家技術援助小組委員、中國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等職。
朱祺珩先生在學術上亦頗具造詣,曾多次參加國家、地方有關重大會計法規、條例的修訂工作,多次在國內外的大型專業研討會上作專題報告,發表過《審計學》等專業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