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譯:Sunrise
“每個人都應該決定:是邁入創造性的利他主義之光,還是走向毀滅性的自私主義的黑暗。”——馬丁·路德·金
馬丁·路德·金讓我們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做出選擇。這個選擇,可能比我們一開始所想的更簡單。最近刊登在《人腦地圖》(Human Brain Mapping)的一項研究表明利他主義可能根植于我們的大腦。
列奧納多克里斯托夫穆爾,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科學和人類行為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員,也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他說:“利他主義比我們之前所想象的更加的內化于我們的大腦”。
馬科·亞科博奈,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學教授和本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說:“這個結果有重大的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以不太自私的方式生活。這是一個潛在的突破”。
1.第一項研究:
克里斯托夫穆爾和馬科·亞科博奈招募了20名調查對象來進行該項試驗。調查對象的腦活動通過功能磁共振機進行監測。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一段手被針刺傷的視頻,然后要求調查對象模仿不同面孔的照片。每一張面容都展示了清楚的表情,像是快樂,悲傷,激動和憤怒。
研究發現:杏仁核、皮層和前腦島與情感體驗,痛苦和模仿他人有關。調節行為和控制沖動被認為是由前額葉皮層的兩個不同的區域控制。
下一個部分的實驗包括了一個單獨的項目。這個項目需要調查對象玩一個“獨裁者”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參與者擁有一筆錢,而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擁有或者分享給一個陌生人。在這個特別的實驗中,參與者每個人獲得了10美元,整個游戲共有24輪。被顯示的陌生人都是洛杉磯的居民,為了保護隱私,他們的名字做了處理,但是他們的收入和年齡是真實的。
第一項研究的結果:
當實驗的第一部分完成后,研究者基于調查對象給予他人的錢的數額的不同對不同調查對象的腦部掃描做了比較。
三分之一的調查對象非常的慷慨。他們腦部有關情感,感知的痛苦和模仿他人的領域出現了強烈的反應。這群調查對象平均捐贈了他們所有財產的75%。
另一方面,在前額葉皮層表現最為活躍的調查對象是最為小氣的。他們在每輪的試驗中只會給出一到三美元。
研究者把這種與他人分享的愿望稱為“鏡像沖動”或者“親社會共鳴”。這種沖動被認為提供了利他的動力。克里斯托夫穆爾說:“我們越傾向于間接的體驗到他人的情況,我們越可能把他們當作自己”。
2.第二項研究:
科學家們研究了前額葉皮層,并探究了人們決策過程中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共有58位調查對象參與了該項研究,其中有20位調查對象已經參加過了第一項的研究。
所有的調查對象都接受了非侵入式的實驗步驟以暫時減輕某些腦部活動。
第二項研究的結果:
當調查對象的前額葉皮層的活動減弱時候,他們比正常的時候更慷慨50%。克里斯托夫穆爾解釋說:當前額葉皮層的作用減弱后,人們更容易同情他人,移情作用加強。
他進而詳細闡述了這一機制:調查對象原本應該依據需要進行給予,但是由于大腦中的某些活動被抑制,他們暫時喪失了社會判斷的能力,進而影響了他們的行為。通過減輕大腦這個趨于的活動,我們相信調查對象展示了他們原有的利他心理。
3.總結:
這兩個研究的結果令人打開眼界。我們,人類,可能會比我們所預想的更無私和利他。這個個研究證明了James R. Ozinga說的可能是對的:
利他主義是存在于我們基因之中的生存本能——一種從每個人出生起就內化于內心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