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健康學人
制版 | 趙利
今天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高膽固醇血癥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結果提示,在中國卒中高發人群中,廣泛使用他汀類降脂藥物,可預防大量的腦卒中和心臟病事件的發生。
腦卒中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由腦內血管阻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另一種是由腦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性卒中。高膽固醇血癥是心臟病的一個公認危險因素,但是血膽固醇水平與不同類型腦卒中風險的關聯,尚缺乏充足研究證據。
“卒中是中國第一大死因和全球第二大死因。這項研究結果為 LDL 膽固醇與缺血性卒中之間的關聯,以及在中國人群降LDL膽固醇治療的總體益處提供了重要的新證據。”來自牛津大學納菲爾德人群健康學院的研究作者、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項目英方主要負責人陳錚鳴教授表示。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由來自中國10個地區的50萬名中年人參加。經過9年的隨訪,項目人群中共發生了33000多例缺血性卒中和8000例出血性卒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血膽固醇水平與兩種主要腦卒中風險的關聯。本次研究共包括在 隨訪期間新發的 5000多例缺血性卒中、近5000例出血性卒中和6000余例依然健康的對照者。這些研究對象既往均無心血管疾病史,研究分析比較了他們血膽固醇水平的差異。
研究人員發現,較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 膽固醇)─ 即“壞膽固醇” ─ 與缺血性卒中的風險呈正相關,而與出血性卒中的風險呈負相關。進一步評估使用他汀類藥物降低LDL膽固醇的凈收益表明,他汀類藥物治療可能避免的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數量大大超過了可能導致的出血性卒中事件的數量。
雖然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所致的死亡人數相近,但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約為出血性卒中的四倍。研究人員對全部50萬CKB研究對象進行了風險評估,以預測他汀類藥物治療對中國人群的可能凈效應。研究結果表明,降低LDL膽固醇對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益處,超出對出血性卒中的不良影響約5倍,在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中凈獲益更大。
來自牛津大學納菲爾德人群健康學院的研究作者 Robert Clarke 教授說:“研究結果強調,為了在高危人群中預防卒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需要更廣泛地使用他汀類藥物,不僅是在高收入國家,而且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也應如此。”
在中國,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藥物)的長期常規使用率非常低,即使是在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中亦是如此。可能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由于中國人群中的 LDL膽固醇水平較低,二是由于擔心降低LDL藥物治療后出血性卒中的風險升高,三是中國人群中的出血性卒中發病率較高。
本項研究人群中的平均LDL膽固醇水平為 2.3 mmol/L,遠低于西方人群中報道的約3 mmol/L 的水平。此外,中國人群中出血性以及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遠高于西方人群。盡管如此,此項研究表明,無論是對低或高風險的中國成年人,降低 LDL 膽固醇水平對總的卒中風險和主要心臟病事件的風險均有明顯的凈效益。
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的研究作者、CKB 項目中方主要負責人李立明教授說:“此項研究表明,即使在低LDL膽固醇水平的人群中,使用降低LDL的藥物仍然有顯著益處。近幾十年來中國人群膽固醇的平均水平逐漸升高。如果膽固醇水平持續上升且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繼續升高,降低LDL膽固醇水平的凈效益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