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戴兆國 | 康德道德哲學思想的起源和理論轉向

圖/Tatiana Plakhova

文/《倫理學研究》2009年第5期



康德道德哲學思想的起源和理論轉向

 

戴兆國

 

對于康德前批判和批判時期的分界問題直接導致對其道德哲學思想轉向的定位。至少早在18世紀60年代,康德的反思活動就已經奠定了其理論發展的基本方向。經過60到70年代20多年的沉潛,我們發現康德的思想在主要的方面基本已經構筑起未來哲學的大廈,道德哲學也不例外。因此簡單地從表面上對康德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進行分期只具有形式的意義,而無實質的意義。康德哲學思想的發展一般都被劃分成兩個時期,以1770年的就職論文為標志分成前后兩個時期: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與此相關,康德道德哲學的產生與發展也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康德道德哲學的最初興趣何時產生?其道德哲學思考有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批判時期成熟的道德哲學著作是否有理論先導?為此需要深入到康德思想發展的深處,揭示其發展脈絡和變化的特征。

 

關鍵詞:康德;道德哲學;前批判時期;理論轉向

 

一.  前批判時期

 

1.興趣的產生以及對道德哲學關注的開始

 

康德所處的時代沐浴著啟蒙的陽光,這是促使康德去探尋哲學的永恒基礎。在啟蒙的時代里,理性的精神力量被當作是無限的。理性能力的信心注定導致這樣的設想,即建立一個最終的和毫無疑問的基礎不僅對道德而且對形而上學和美學都是可能的。另外休謨對康德的影響,也是促使他思考哲學的原則和基礎,從而使他改變了對待萊布尼茨和沃爾夫哲學的態度。

 

事實情況表明,康德早在1756年就開始了倫理學的講演,并且在其學術生涯的終結之前一直在研究倫理學。這說明康德對于倫理學研究的興趣并不是在認識論和形而上學之后。有大量的證據說明康德非常早地對道德哲學就產生了興趣,無論在他的著作里還是在他的大量通信當中。與其說康德的倫理學著作是他的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研究的結果,不如說第一批判和《導論》是康德倫理研究興趣的生長點。

 

除此之外,生活本身也是哲學思考特別是道德問題思考的源泉。康德早年的教養和環境對康德產生了有利的影響。家庭傳統的虔敬派宗教使康德對沃爾夫學派保持了很長時間的興趣。沃爾夫是一個神學道德學家,其自我實現的哲學來源于萊布尼茨。虔敬派則要求一個人要讓自己的行為在愛的態度控制之下。二者的基本不同是,一個要求神學的絕對安靜的行為,一個是在每天處境中道德的自由反映。

 

康德的性格對于其學術發展的進程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康德似乎給人一種嚴格的冷峻的印象,實際上這是不確實的。康德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一種原始的冷酷和無感情的理智的形象。康德的著作充滿著激情和智慧。一個聽過康德倫理學課程的人這樣寫到:“康德不只是一個推理的哲學家而是一個充滿精神的演講者,就像與理智的滿意一樣,他帶著自己的心和情感。是的,聽到這樣的純粹的和崇高的德性理論而且是從其創作者的富有哲學的雄辯的口中說出來,簡直讓人狂喜不已。啊!多少次感動得讓我們流淚;又如此猛烈地刺激我們的心靈;多少次地提撕我們的精神和情感,使我們從自私的幸福主義的束縛中提升到純粹的自由意志的自我良知中,進而無條件地去服從理性的法則和充滿義務的無私的高貴情感。這個不朽的圣人出現了,被巨大的力量激發了,我們帶著驚奇聆聽著他的話,也被他激發了。他的聽眾如果沒有變成好人,那就肯定無法擺脫他的道德哲學的片刻的影響。”[1](P6)

 

康德從他研究哲學的第一天開始,就從來沒有背離過自己的出發點,即為所有的哲學原則確立一個有限的和普遍有效的基礎。

 

在對哲學有效基礎研究的過程中,道德哲學一直是康德關注的重點。康德寫到:

 

“道德的世俗智慧具有這種特殊的命運,即它比形而上學還要早就得到了科學的外觀和縝密的聲譽,盡管這二者在它那里一個也遇不到;原因在于:行動中善與惡的區分和關于道德上合法性的判斷,直接地、無需繞道借助人們稱之為感情的東西證明人的心靈,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并且正確地認識到;… …所以我將闡明人們研究人所必須遵循的方法。”[2](P311)

 

由此可見,康德把人的常駐不變的人性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基本點明了他將來道德哲學研究的方向。這一點也是后來盧梭和英國道德學家所以能夠對他產生巨大影響的原因所在。為了更好的全面把握康德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他思考道德問題的出發點,我們需要對康德前批判時期的自然科學研究中的觀點進行一點分析。

 

2.自然科學研究中的人生態度

 

康德早期的幾種著作主要是以自然科學為研究對象的,但都直接或間接地與道德問題相關。人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康德對道德問題如此之關注,為何其成熟的道德哲學著作只到1785年才出現呢?我們的看法是,因為康德認為道德哲學的根據是來源于對形而上學特別是認識論問題研究的結果。只有把握了知識的本質,一個人才有可能回答道德的問題。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寫到:

 

“根本的目的不是最高的目的,它們中間(就理性完全的系統統一性而言)只能有一個惟一的最高的目的。因此,它們要么是終極目的,要么是作為手段必然屬于終極目的的從屬目的。前者不是別的,就是人的全部天職,而探討這種規定的哲學就叫做道德哲學。由于道德哲學與其他哲學相比所擁有的這種優越性,在古人那里,人們在任何時候都把哲學家特別理解為道德學家。”[3](P658)為了達到最高目的,不能回避根本的目的。盡管第一批判遠遠超出了第二批判的影響,但康德早期對于道德哲學的興趣是毫無疑問的,說明這個事實就是本文的任務。

 

從1755到1759年之間,康德發表了11篇論文,9篇都是研究物理學的。盡管這些論文表明康德開始關注人的問題,但是沒有一個是直接與道德事件和道德問題相關的。但變化很快出現了,幾乎60年代的所有著作都表明了康德對道德研究的潛在的興趣。在1759年的《試對樂觀主義做若干考察》論文末尾,預告了當年的冬季課程,就開始包括倫理學了。

 

不過,我們盡管不清楚康德對于人的問題尤其是倫理學問題的興趣確切產生自何時,但從他研究、講授物理學、自然地理學、形而上學等都可以發現康德始終沒有把自己的目光僅僅停留在自然那里,相反,人倒是他常常關注的重點。如他在1755年《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或根據牛頓理論試論整個世界大廈的狀態和力學起源》中指出:“事實上,如果人們讓自己的心靈對這樣的考察和上述的東西思索一番,那么,在晴朗的夜晚遙望繁星密布的天穹,就會是只有高貴的靈魂才能感到一種享受。”[4](P342)

 

在緊隨其后的一封信中,即1760年給豐克先生母親的信中,康德也表達了對生活和命運的一種看法。不過康德此時對于自己研究領域的關注還只是停留在一種自發的狀態,并且通過身邊的事件和自己生活的變遷來觀察和理解社會和道德問題。當時,世界性的啟蒙思潮已經潛在地埋下了影響康德思想變化的種子,這就是來自法國和英國道德哲學思想對康德產生的直接刺激。

 

3.盧梭和英國道德哲學影響的雙重性

 

從19世紀中葉開始,兩場偉大的倫理學運動在歐洲開始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是英國道德學家的理論,一個是盧梭的理論。可以說,康德在60年代對道德哲學的主題的關注,都受著這些理論的影響。

 

與啟蒙運動單方面強調理性不同,英國道德學家注重于道德情感理論,他們的主張可能有些差異,但都認為存在大量的道德情感和事實。盧梭的自然人理論強調回歸到人的自然狀態,并希望通過一種遵循自然的教育活動培養人類的道德情操。二者的共同點就是都把人的感性存在作為人的道德生活的前提,并且強調人的道德情感的自然本質對于人的生活的巨大影響。這些思想對于康德來說是雙重的,也就是說,康德不是單方面接受這些思想,而是在理解和接受的過程中悄悄的開始了自己關于道德問題的反思。這種反思是對道德形式原則的反思為起點的,也是康德開啟未來道德哲學之路的發端。

 

這首先表現在康德1763年應柏林皇家科學院提出的問題而寫的論文當中,即《關于神學與道德原則之明晰性的研究》。在這篇著作的最后的三到四頁當中康德直接討論了倫理學。

 

康德是從責任(obligation)概念開始討論道德問題,這是他后來成熟時期倫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康德指出,責任這一概念在實踐哲學中還鮮為人知,必須予以指明。康德說“人們應該做這件事情或那件事情而放棄別的事情,這是每一種責任所遵循的公式。”[2](P300)在緊隨其后的一段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到康德已經區分了假言命令和絕對命令。康德指出每一種應該都表達了一種行動的必然性,并且有雙重的含義:一是說,當我期望某種別的東西作為一種目的時,我應該做某事,這是作為一種手段,是手段的必然性;一是說我直接做某件別的事情,作為一種目的并且使之成為現實,這是目的的必然性。

 

按照康德的理解,最高規則是不容易被輕易證明的,或者說不存在能夠證明的最高原則和規則。對康德來說,原則的意義就在于與結果不相關,就是目的自身(endsin them-selves)。進而他提出了近乎命令式的規則根據的表達形式,“做通過你而成為可能的最完美的事,這個規則是所有行動的責任的形式根據;放棄那阻礙由于你而極有可能的完美性的事,這個命題則是就放棄的責任來說的第一個形式根據。”[2](P301)這里顯示了康德不僅有沃爾夫思想的影響,也有自己最初思想的產生。

 

此時,康德已經開始對如何確立實踐的最高道德原則提出了反思,隱含著推向這一原則的契機。這篇征文總的結論是:形而上學和道德的基本原則的建立要依靠對實際經驗的混亂和復雜概念的分析來達到,這種分析要一直進到不可再小的因素那里。在這種分析中,形而上學和倫理學都揭示了兩種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原則:一個是形式的,一個是質料的。形而上學的形式的第一原則是同一律和矛盾律。相應的道德原則是責任形式原則的積極的和消極的表達(責任對于行為的完全表達也是積極的和消極的)。認識與形而上學相關,感情與道德相關。

 

1763年10月康德寫作了《關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1764年發表。這是康德前批判時期最最直接討論和分析感情的一篇著作。在這篇著作中,康德首次明確地提到了盧梭的影響。康德寫到,人感受到他自己本性的尊嚴。[2](P212)康德認為教育的尚未揭示的秘密就是要擺脫這些神秘感,在此顯示了《愛彌爾》對康德的影響。

 

在《將負值概念引入實踐哲學的嘗試》(1763)一文中,康德認為普通的民眾他們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但是談論一切,并吹噓自己所談論的一切。康德認為盧梭使他改變了這一看法,年屆四旬的康德就曾經寫到:“我自以為愛好探求真理,我感到一種對知識的貪婪渴求,一種對推動知識進展的不倦熱情,以及對每個進步的心滿意足。我一度認為,這一切足以給人類帶來榮光,由此我鄙夷那班一無所知的蕓蕓眾生。是盧梭糾正了我。盲目的偏見消失了,我學會了尊重人性,而且假如我不是相信這種見解能夠有助于所有其他人去確立的話,我便應把自己看得比普通勞工還不如。”[5](P2)

 

如果我們從形式上說,康德60年代的思想沒有根本性的變化,是可以存為一說的。但實際情況不僅如此,1763年的征文對于道德形式原則的探尋就表明康德反思問題的方向開始發生轉變。這一轉變與1770年的就職論文相比,雖然沒有提供一個完整的思考框架,但反思的明確方向則基本確定了。因而,我們認為,盧梭和英國道德學家的雙重影響促使康德走上了自己的哲學之路。

 

康德從對道德經驗的關注自覺轉向對道德原則的研究集中體現在就職論文中,可以說這是康德道德哲學體系奠基的端倪,也是我們探尋康德道德哲學思考轉向基本完成的標志之一。

 

4.道德哲學理論轉向的基本完成——就職論文

 

1770年8月20日,康德宣布了他的就職論文《論可感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則》。就職論文雖然是以探討認識的形式原則為目的,但其深蘊的意旨則是為了尋求道德哲學的基礎而發的,也就是康德轉向道德哲學形式原則思考的標志。

 

康德在就職論文中談到道德的問題時,指出理論意義上的完善屬于最高的存在者,即上帝,實踐意義上的完善則是道德上的完善。“因此,就道德哲學提供了首要的判斷原則而言,它只有憑借純粹的理性認識才能認識,因而屬于純粹的哲學。”[2](P402)而伊壁鳩魯以及莎夫茨伯利的支持者把道德的標準引入快樂和不快樂當中,則必然遭到批評。這里的純粹的意義就是絕對的先驗的意思。康德強調的有兩點:一是道德概念不是通過經驗獲知的,二是道德的狀態屬于純粹哲學討論的范圍。這是就職論文當中直接涉及道德哲學的主要表述。

 

在1768年5月9日《致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的信中,康德同樣提到這一點:“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認識人類的能力和愛好的真正規定性和局限性之上,我相信,在涉及到道德的地方,我終于取得了相當的成功。目前,我正在研究道德形而上學。在這個領域我相信自己能夠提出明顯的、蘊意豐富的基本原理和能夠說明問題的方法。”[6](P24)

 

整個60年代,康德一直致力于尋求形而上學和道德哲學的正確的哲學方法,同時對于倫理學問題的興趣也與日俱增,尤其是他試圖確立純粹的、形式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則,為實踐哲學奠定基礎,也是康德理論的主要目的。基于康德這樣的理論,希爾普指出在就職論文中,康德顯示了一種倫理學的轉向,就像門策爾指出的那樣,在就職論文中,康德倫理學的最有意義的轉向發生了,就是從一種感情基礎的倫理學轉向理性中心的倫理學。[1](P104)這也是康德就職論文的主要目的之所在。根據本文的分析,我們認為1763年的征文就開始了這種轉向,就職論文應當是這一轉向的基本完成。

 

在經過了長達10年的對于道德問題的思考之后,康德并沒有急于創作道德哲學的著作,而是又經歷了10年多的沉思和講學的實踐,對自己思考的問題一再地作出反思和論辯,從而最終實現了思想的轉向。無疑這一過程也是非常艱難和復雜的,對于從事哲學思考的人來說這是極其富有借鑒意義的。以下我們就來分析這一復雜的進程。

 

二.  18世紀70年代康德對道德問題的沉思

 

1.對于以往道德哲學理論的不滿和批判

 

理論的創制不會是空穴來風,先在的理論總是給后起的觀點提供一種資源性的前提,康德的道德哲學理論的創造過程也是這樣。康德在對以往道德哲學理論的分析研究中發現了各種理論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不滿和批判性的意見,這通過一些通信和手稿被保存了下來。我們就70年代早期的幾封通信以及貫穿于70年代康德沉思錄手稿的內容分別進行分析。

 

在1770年9月2日給蘭貝特的信中,康德提出自己并不滿足于就職論文的觀點。“感性的普遍法則在形而上學中不適宜地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然而,形而上學的關鍵,卻僅僅在于純粹理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6](P27)純粹道德實踐哲學也找不到任何經驗原則,需要借助于形而上學的形式加以改變。

 

9個月之后,在1771年6月7日給赫茨的信中康德仍然表達了自己的失望和不滿。康德認為門德爾松和蘭貝特教授的判斷是有意義的,即確定地、清晰地認識到建立在人類心靈力量的主觀原則之上的東西與涉及到對象的東西之間的區別,在整個世界智慧中,甚至對于人類最重大的目的,具有多么大的影響。為此,康德說他正在詳細寫作一步作品,標題是《感性和理性的界限》。“它包括了為感性世界規定的基本概念和法則的關系,以及對鑒賞力學說、形而上學和道德的本性的構思。”[6](P29- 30)由此可見,康德試圖尋找形而上學和倫理學之間的關系,至少在方法上二者有相互切近的關系。

 

在1772年2月21日給赫茨的信中,康德再次提到了這一點。而且此時的康德設想的《純粹理性批判》包括兩部分內容,即理性認識的本性和實踐認識的本性。第一部分包括形而上學的本源、方法及其界限,第二部分是德性的純粹原則。[6](P32- 34)倫理學和形而上學都依靠于純粹理性,因為它們都和形式原則相關。

 

從這些表述能夠看出,康德已經開始構筑自己哲學大廈的根基,把人類的一切知識都納入到自己思考的領域,尤其是實踐哲學的理論――道德哲學必須要確立非常純粹的、形式的原則。

 

康德想在第一批判中就解決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的問題,并且為實踐哲學或者叫道德哲學尋找基礎,但實際上,康德直至1785年才出版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一著。其中,康德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作為理智的道德的最高基礎和經驗的快樂的和不快樂的實踐生活的最高物質因素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康德還一時未予以解決。可見,康德此時還沒有完全從道德行為的經驗中抽象出道德哲學,相反,他倒是認為沒有情感內容的道德行為完全是“空的”。康德試圖在第一批判當中就解決兩個問題是不可能的,這大概是他后來著作形式改變的原因,這大概也是他一再推遲自己的著作發表的原因。

 

思考是痛苦的,但只有痛苦的思考才能夠激起真正的火花,從而燃燒起理論創造的熱情。這一時期康德寫下了大量的沉思錄手稿。這些手稿表達了康德對古代和現代倫理學的看法,并開始對應當、自由意志、自由的普遍法則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這段時期的反思證明康德更加清楚的邁向倫理學的形式主義。康德為了徹底的和完全地達到倫理學的形式主義,開始清除自己著作中的對于實體性東西的觀念的存留。

 

2.向道德哲學的形式主義邁進

 

康德試圖從純粹哲學的角度對道德哲學的問題加以研究不是沒有理論準備和反思的。康德這一時期思考道德問題的主要傾向有兩個,一是確立探究人的問題的理論圖景和模式,二是自覺尋找道德哲學問題的形式特征的論證根據。

 

先看第一點,康德在《論人的不同種族》(1775)這篇著作中把自然地理學稱之為世界知識的預習。世界知識包括雙重的領域,即自然和人,二者必須以宇宙論的方式來考慮,不是按照它們的對象各自包含的值得注意的東西(物理學和經驗心理學),而是按照它們處身于其中每一個都在其中獲得自己位置的關系使我們注意的東西來考慮。第一門課就是自然地理學,第二門課就是人類學。

 

這顯示了康德對人的問題考慮的健全的路徑,不是單獨從人的角度來思考人,而是從宇宙知識的角度判斷人以及自然的特性,從而為正確處理人的問題提供了較為全面的基礎。在后來的《道德形而上學》(1797)中,康德也實際地涉及到一些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思考。

 

再看第二點。根據希爾普的研究,康德有一個很重要的手稿片斷,即《1775年片斷》,當中記錄了康德對道德問題的形式特征的反思。“道德是作為幸福原則(一種先驗幸福的有規則的原則)的自由的觀念。(一般來說)根據自由的法則必須包含一種先驗的幸福的形式條件,這些條件是無關于我們自己的直接的考慮的。”[1](P129)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康德開始對道德的形式原則予以了很大的關注,如何確立形式原則的基礎成了他思考的中心問題。

 

康德的反思盡管是不成系統的,但是康德在講學活動中卻開始系統的闡述自己的理論,尤其是從實踐哲學的角度建構自己的倫理學,其中當然也包括了大量的關于道德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和理論的推進。這就是我們接下去要分析的東西。

 

3.實踐哲學理論體系的初步確立

 

這一部分的討論依托的材料是根據康德的《倫理學講演錄》進行的。

 

康德在其關于倫理學的演講當中區分了“一般實踐哲學”和“倫理學”兩個部分。倫理學部分基本是圍繞應用倫理學問題所做出的討論,為此我們只分析其一般實踐哲學闡述的內容。

 

在小引當中,康德是從理論和實踐哲學的區分開始自己的普通實踐哲學的演講。前者是與它自身的知識相關的,另外則是與擁有自由意志的存在的行為相關。實踐哲學則不只是通過它的形式,而是指向它的對象,一個自由存在的自愿的行為。

 

康德認為:“作為行為的哲學,實踐哲學是為我們的自由的恰當的運用提供規則的哲學,不涉及我們自由的特殊情況下的運用。就像邏輯處理的是一般而非特殊情況下的理智的運用。實踐哲學也是處理自由意志在獨立于特殊情況下的而非特殊環境中的運用。邏輯提供的是有關理智使用的規則,實踐哲學提供的則是意志使用的規則。… …我們設定的存在是有自由意志的,不僅包括人,也包括任何理性的存在,我們這里討論的就是自由使用的原則或者規則。這就是一般的實踐哲學。”[7](P2)這就是康德界定的實踐哲學的主旨和任務。

 

從康德的小引可以看出,康德給出了比較容易理解的自由的概念,盡管康德從未使用這一概念。在其他地方康德是把負責任與自由相聯系,負責任的行為是由自由的主體做出的,無論做惡或者行善都是一種自由行為。“在一個人的道德行為中,人是自由的當事人,因此對于做出的行為結果是應負責任的,但是對于未做出的行為結果則是無須負責任的。因為在后一種情況下,會留下一些不要求他去做的一些事情,這是不能算作一種行為的。”[7](P60)

 

從演講錄的開始一直到最后,康德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觀點。在講演錄的最后一篇“人類的最終命運”中,康德說到:“人類的最終命運就是道德的最大程度的完善,并且通過人的自由來實現,因此惟有人能夠得到最大的幸福。… …人類的普遍目的就是最高的道德上的完善。”[7](P252)如何實現這種道德上的完善,康德認為只有通過教育,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有可能。

 

康德強調最終的道德原則必須是客觀的、絕對的,就是認為道德的本性是完全獨立于任何愛好和感情,因為這些都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最后道德原則只能是理智的,通過理性被認識和理解。作為普遍有效的法則,也應該是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適用的,因而只有作為普遍的法則才能夠被判斷為道德的。對我們自身的義務也就不能依靠行為與幸福目的的關系,而只能是獨立于愛好的,否則就成了明智的原則所支配的。

 

由此可以看出,康德在闡述自己關于一般實踐哲學的理論時,就基本上奠定了道德哲學的基礎,這些內容在后來的《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一著中得到了完整而集中的表述。

 

總之,形式主義的傾向在講演錄中進一步發展。康德不僅認為道德法則必須在自身合法的形式上有清晰的表達,而且道德法則的神圣性就在于其純粹性,這是1770年就職演說就已經表達過的。理性的反思、理性、知性都能夠提供建構的方法,經驗則只是中介。同時掌握了純粹道德理念的人會發現這是非常有效的,這會比其他任何感性的刺激更能夠激發他去從事道德的行為。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康德早期道德哲學理論的建樹不僅有自己的理論來源,也有其反思的理論轉向。歸結起來我們認為至少應該可以得出一下幾點結論:

 

(1)康德從自然科學的問題轉向對人的問題的研究不是某種外在的刺激造成的,而是與康德密切關注時代的變化相關的。康德的生平雖然是很簡單的,但蘊育在其內心中的問題卻是非常激烈而突出的。這是一個劃時代哲學家所應該具有的理論和人格品質。

 

(2)早年的康德雖然受到盧梭和英國道德學家的道德理論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不是單方面的,而是有著雙重的作用。這是我們理解康德后期道德哲學理論創制的前提。

 

(3)從感性的、經驗的向理性的、形式的方向的轉變是康德道德思考的基本路徑,據此,我們認為以1770年的就職論文作為康德前批判和批判時期哲學的分界線是值得商榷的。通過前文的分析論證,我們認為1763年的獲獎征文《關于神學與道德原則之明晰性的研究》是康德理論反思路徑轉向的開始。或者說,康德早在18世紀60年代早期就開始從形式原則的角度反思解決人的問題的基礎。

 

(4)最為重要的是,通過以上的研究表明:康德哲學的真正秘密在于其道德哲學問題的指向,即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又是其整個哲學思考的核心。這種哲學的秘密又揭示了康德對于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關系的最終安排,體現了其整個哲學的目的。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康德即以意志的自由為他哲學的中心問題,以`理論的理性'與`實踐的理性'比較,后者優越;因為道德是人類的故鄉,真理之實在性所表現于自由者,實較表現于自然者,明顯,親切,多多也。”[8](P66)           



               

參考文獻和注釋:

 

[1]Kant's Pre-CriticalEthics(SecondEdition)[M].By Paul Arthur Schilpp,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0.

[2]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A 841B 869,ImmanuelKant's Critique of PureReason,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Macmillan and Co.Limited St.Martin's Street,London.

[4]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M].李秋零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5][德]卡西爾.盧梭康德歌德[M].劉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2.

[6]康德.康德書信百封[M].李秋零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Imanuel Kant,Lctures of Ethics,Translated by Louis Infield,Methuen&Co.Ltd,1979.

[8]鄭昕.康德學述[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康德的德性理論
評《韓東屏: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你的倫理學都不配爛
西方哲學近現代轉型與道德和價值觀念的變更——對個體本位和個人主義的超越(劉放桐)
自殺者將人僅僅作為工具? ▎康德的絕對命令思想與自殺問題
康德倫理學的核心思想:“善良意志”
重讀康德的理性概念—德國古典哲學的一種現代意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永昌县| 扎囊县| 樟树市| 华蓥市| 龙泉市| 聂荣县| 奉贤区| 天柱县| 迁西县| 湖南省| 麦盖提县| 德江县| 曲周县| 乌兰察布市| 静安区| 苍梧县| 满洲里市| 凭祥市| 丰原市| 宁化县| 开平市| 紫阳县| 长顺县| 县级市| 庄浪县| 抚宁县| 房山区| 长治市| 大余县| 从化市| 富源县| 太白县| 屏东市| 贡山| 平陆县| 武川县| 临江市| 萝北县| 高淳县| 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