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李佳追隨自己在斯坦福大學的老師李飛飛加入谷歌。并在
2017年12月,
李佳和李飛飛
共同領導成立了
Google AI。
今年9月11日,Google云AI負責人、Google AI 中國中心創辦人李飛飛宣布離開谷歌回到斯坦福任教,時隔兩個月,李佳也宣布退出谷歌。
李佳表示:
目前在斯坦福醫學院全職參與智能醫院項目,未來會投入AI與醫療的項目。
李佳將未來的重心放在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如何改善醫療保健方面。
致力于開發一種圖像識別技術,以幫助為這些疾病分類,從而更好地進行診斷。
谷歌的商業戰略
2016年,谷歌CEO Sundar Pichai宣布谷歌戰略從Mobile First(移動先行)轉向AI First(人工智能先行)。
移動互聯網從硬件到軟件再到內容,整個產業鏈都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大的創新機會已經很少了。
相比較而言,人工智能技術服務的發展還處于非常早期的階段,雖然在細分領域的部分產業已經形成商業化的模式,例如語音識別功能。
百度語音就是一個列子,從2014年二季度以來,輸入增長4倍,輸出增長26倍,實現飛躍性的發展。
谷歌對未來的發展有這深刻的認知,并調轉方向,從移動轉向了人工智能。
谷歌未來的戰略發展優勢
人工智能并不是魔術,人工智能的應用本質是基于大量數據建立模型然后應用。
AI First是Mobile First的延續,因為的背后的基本邏輯是計算的普適化,大量的智能設備和傳感器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谷歌在硬件上一直有短板,但是在云服務和數據上很有優勢。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服務”,硬件只是服務的載體,最好的人工智能服務會變得成為“隱形”的服務、云端的服務。谷歌會比其他公司更有優勢。
服務”時代谷歌的開放性策略看起來似乎更有優勢,可以產生競爭和多元化的生態,更容易有完善的各種服務。
Google 已不再是一家單純的搜索、移動操作系統、電子郵件和互聯網服務,而是用人工智能去創造產品、服務和體驗,幫助人類進步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