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黃慎,“揚州八怪”之一,主要以畫名世,并且是融詩、書、畫為一體。書名雖為畫名所掩,但他于真、行、草諸體均有一定造詣,尤喜草書,其草書獨樹一幟,個性鮮明,屬于典型的“畫家字”。
草書 想見風流
黃慎,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書畫家,以其潑辣的畫風和開闊的意境聞名于世。
他“以書入畫”,將草書的運筆態勢用于繪畫之中,使畫面呈現出迅疾、灑脫、不羈的風格;同時,在他的草書作品中,筆畫之間盤根錯節、錯落有致,又帶有繪畫的節奏感與趣味。
他不受古法的約束。標新立異的他不講究章法,所有的抑揚頓挫均順從于他的心境,呈現出鏗鏘有力的節奏感與強烈的個人風格。
《別向長從七言聯》
01章法構圖,頗具畫意
黃慎以草書筆法入畫形成了自己獨特雄渾壯美的畫風,確立了他在清代中期揚州畫派中的堅地位。
對于黃慎以書入畫方面,前人已經有很多深入的研究,但對于黃慎以畫為書的方面還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但這卻正是黃慎書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黃慎十分喜愛黃庭堅的書法,說“山谷寫字如畫竹”,黃庭堅的字“瘦而膠,秀而拔”,其筆墨情趣格調與畫竹相似,他的草書一方面從繪畫上獲得借鑒, 另一方面又從黃庭堅及祝允明中吸取營養,注重行款美即章法美的構成。
在書法作品中,他善于運用對立統一法則,字常寫得大小長短、正斜方圓、肥瘦疏密、虛實濃淡,千變萬化,點畫之間,字字之間,行行之間,參差錯落,穿插有致,頗似“亂石鋪街”,有著音樂般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內在充滿著豐富的變化,又能達到整篇的完美統一。富于變化而不雜亂,這種章法布局不僅是為了構圖形式美的需要,而且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整體來說,黃慎草書筆法與寫意畫法相參悟,極古勁之致。為了練好草書,他“每晨起,拭幾滌硯,蘸墨伸紙,濡染淋漓,至日中不得息。”終于形成有鮮明個性的狂草,轟動了維揚。其草書點畫舒展紛披,字形開張跌宕,通篇行氣緊密貫通。
如黃慎草書中的長撇、長豎,用的是畫竹節之法。黃慎書法中更多的并不是刻意機械地用畫法去寫書法,而是取畫法之意又能不露痕跡, 既符合書法之理, 又能達到書畫的完美結合。
以繪畫筆法用于書法中,不乏其人, 但像黃慎這樣融會貫通,出神入化者,確實不多。
臨懷素蘭亭序
02以畫入書,以草取勝
黃慎草書于傳統草書書體中別開生面,經常出現線條的續斷,歇筆存于結字點畫之中,所以總是給人一種蕭散的感覺。
作為畫家的黃慎,對線條的運用和表現則更為豐富。他作草書時,筆下的線條并不追求提按跳躍的變化,而是以均勻爽利的運筆達到一種胸有成竹的熟練。繼而在此基礎上,將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體現于結字和章法方面。
黃慎的結字很有特色,他不像一般作草書者那樣用心于字形的疏密對比,反而盡量把每個字的點畫拆散,結字分離,使每個組成部分甚至于每個點畫之間充滿了大小、正欹、輕重、扁長等對比變化。
對于草書所特有的連筆技巧,黃慎也有獨到的運用,他喜歡將本應該交接或牽繞的筆畫故意斷開或分解,而將連筆主要用作字與字之間的呼應手段,因此在他的大幅多字作品中,字形顧盼比點畫連綿更重要。
在章法方面,他采取字距與行距基本相同的處理,如此一來,則結體錯落與字形之間連帶呼應的特點就顯得更加突出。
這些技法,使黃慎的草書具有一種落英繽紛、珠丸跳蕩式的美感,初看去滿紙點畫狼藉,難分字形,細細品味則姿態豐富,逸趣百出。雖然面目狂縱夸張,但技巧手段不悖古法,從中可以看出學過懷素、黃庭堅和祝允明而又不露痕跡,在清代書壇上堪稱獨樹一幟。泰興文博藏其題畫詩“誰操天地一虛竹,萬里風波任去流。老我白云長不管,半輪月明照滄州”,揮灑自如,縱橫奔放,正得“疏影橫斜”之趣。
草書七言詩
03草書三變,人書俱老
黃慎早期的草書識見單一,自成面貌;中期草書深得要領,繼承創新;晚期草書舉措自若,臻于妙境。
黃慎作品的早期階段在38歲之前,尚未到揚州之時,且以游歷賣畫為生。這一時期黃慎主要力攻楷書、草書。楷法師鐘繇、二王。草書,得懷素之狂放飄逸。但這時候的黃慎不論學懷素方面還是學二王一路都是亦步亦趨,與中后期的書風大相徑庭,很難看出獨特的審美追求。這一時期的黃慎書法,基本上是全力繼承傳統,又能轉益多師,為以后書風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38歲那年,黃慎來到揚州定居。他以精湛杰出的畫藝,很快地吸引了邗江士民,震動維揚畫壇。在這一階段里,黃慎書風基本定型并走向穩定,作品頗具鄭板橋“亂石鋪街”的跌宕蕭散、拆散分離然后任意組合之特點,既多懷素草意,又具黃山谷、祝允明筆意,且融入了繪畫的用筆、構圖、墨色變化等特點,連畫蘭竹筆法也融入書法作品之中,只見滿紙幻化明滅,怪怪奇奇,飄逸瀟灑。
黃慎晚年的生活相當凄苦,不但經常受到統治階級中的當權者的侮辱和壓迫,還為了生計而居無定所。他在《蛟湖詩鈔》 卷一,《雜言》 中寫道:“黃犢恃力,無以為粱。黑鼠何功,安享太倉。”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這種內心的憤慨一定會通過他所擅長的藝術表現形式表現出來,尤其對于有著鮮明“疏狂”性格的黃慎更應該如此。
所以在書法方面,黃慎在自己已有的書風之上,表現地更加地不為傳統束縛,更加大膽的在藝術上創新,甚至于大膽的叛逆,充分表現自己張揚的個性。因而這一時期,黃慎的書法,布局得體,疏密互映,字的行距、大小、平正而參差有致,斜正得當,一氣呵成。深厚質樸而又流貫暢達。
他不像一般書家首先著意于單個字形的規范和美觀,而后考慮字與字之間,以至于全篇的章法構成。黃慎反而盡量把每個字的點畫拆散,結字分離,考慮的重點不是單個字形的規范和美觀,而是書法作品的整體構成效果。因而他的書法往往小大瞬變,疏密倏轉,千變萬化,莫知所以,動人心魄。
《送汪瞻侯歸姑蘇詩軸》
結語:
清代康乾盛世,雖有戰亂和天災,總體看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為書畫藝術創造與發展提供了穩定環境。黃慎依賴于自己的審美觀去感悟,納古法于新意之中,用多變的點、畫、線形式及其具有姿態的組合,寫出一件件草書藝術作品,挺然有個性,全不沾帶奴俗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