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0歲的老太太在二環有套房子,女兒承諾為她養老送終!可不曾想,在女兒的勸說下,老太太竟然把房子以很低的價格過戶到了女兒的名下!事后女兒卻一分錢不給,萬般無奈,老太太只好跟女兒對簿公堂!
(案例來源:北京衛視)
在這個充滿了曲折和心機的故事中,時間的曲線穿越歲月的滄桑,將人性的善惡,深刻地勾勒在現實的畫布上!
這是一個關于家庭糾葛、金錢欲望和法律公正的故事,一段血脈情深,卻因金錢之恨而不得安寧的人生傳奇。
2008年,一個平凡的日子,母親陸秀英和兒子張斌在家相聚。
這個家庭的溫馨與幸福,卻在這個團聚的時刻,發生了劇變。
陸秀英喜滋滋地向兒子講述,女兒張志紅將要為她養老送終,甚至還買了她的房子。
聞聽此言,隨之而來的是張斌的震驚,他意外發現,母親竟然以遠低于市場的價格將房產賣給了張志紅,得知此事,他不禁皺起了眉頭。
08年,北京的房價持續飆升,而位于二環的房子更是熾手可熱的房源,而母親的房子居然以區區37萬的價格售出,這讓張斌一時難以接受。
他帶著房產地形圖前去房管局查詢,結果顯示,這套房產最低價值86萬!
可無論如何,張志紅是老人的女兒,又是自己的親妹妹,畢竟肥水也沒流外人田。
可張斌經過深入了解得知,當初妹妹買房子的37萬,根本就沒給過母親一分錢,在兒子的勸說下,母親終于找到了女兒。
可是誰又能想到,當母親提出索要房款的時候,對方竟然拿出了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度,只說了兩個字:沒錢!
不甘心的張斌帶著母親走進了法院,他們要求張志紅歸還母親37萬元的房款。
然而,盡管判決下來后,張志紅卻沒有履行。
母子倆的憤怒與失望在判決生效后,依舊沒有得到緩解,他們只好申請強制執行。
哪曾想,執行的結果卻更加令人驚愕。
張志紅的名下竟然沒有任何財產,甚至連母親的那套房產也不在她的名下!
這讓張斌開始懷疑,妹妹是不是還有其他不為人知的“藏寶處”。
果然,他的懷疑并沒有錯。
張志紅在兩年前,就把那套房產過戶給了她的女兒湯莉,而這一切都在張斌和母親的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
也就是說,她成功地將房產轉移,讓自己在執行時變得毫無“財產”。
于是,母親再次選擇了訴諸法律,要求撤銷張志紅和湯莉之間的房產交易!法庭上,湯莉委托代理人出席,而張志紅卻遠離,似乎對家人的責問視若無睹。
在這個虛榮和欲望交織的故事中,家庭的紐帶被金錢蒙蔽,母女之間的親情在利益的漩渦中漸行漸遠。張斌無奈地和湯莉的代理人對峙,他試圖維護母親的合法權益。
徐志摩曾說:“每一寸皮膚,都是父母為我舍去的血肉。”這個故事再次印證了血脈情深,親情至上的真諦。在金錢的沖擊下,母女關系的紐帶被拉扯得支離破碎,讓人痛感人性的扭曲。
在這起案件中,主要牽涉到民法典中的一些重要法律條款,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法條會在現實中起到什么作用?
1、債務人撤銷權
根據《民法典》第539條規定: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高價受讓他人財產或者為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債務人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可以請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在這個案例中,張志紅通過以較低的價格買下房產,而且當時北京房價已經上漲,明顯不符合市場價值,因此觸發了債務人撤銷權。
2、善意第三人的法律地位
湯莉的代理人提到“善意第三人”的概念,即在合法交易中,不知情的一方,應受到法律保護。
但是,本案的發展逐漸揭示,湯莉可能并非真的不知情。這個概念的引入為案件的裁決增添了更多的法律考量。
3、合同成立與撤銷
根據本案的實際情況,合同成立時的價格明顯不合理,而且與事實不符,根據合同的平等自愿原則,還要基于真實的交易情況。
在本案中,合同的不合理性,成為了裁決撤銷合同的關鍵因素。
4、分析與結論:
在這個案例中,法律的運作是復雜的,但也為我們揭示了幾個重要的法律概念。
首先,債務人撤銷權的存在強調了保護債權人權益的重要性。在商業交易中,要確保價格合理,避免以不合理低價轉讓財產或高價受讓財產,以防止債權人權益受到損害。
其次,善意第三人的法律地位需要在合理交易中得到保護,但是當善意成為掩飾不當行為的工具時,法律應當有所裁決,以維護公平正義。
最后,合同的成立和撤銷是基于事實和公平原則,合同應當是雙方真實意愿的表達,如果合同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法院有權裁決其撤銷,以保障交易公平。
綜上所述,一審撤銷了張志紅和湯莉的買賣合同,由于張志紅沒有給付房款,最終,陸秀英老人的房子轉了一圈后,終于物歸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