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提示】
職工因公交通事故死亡,取得交通事故賠償款后能不能再要求單位承擔工亡補助金?
【案例索引】
王某近親屬訴被告甲單位為勞動爭議、人事爭議糾紛一案
【案情簡介】
被告潁上縣甲單位系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具有獨立的訴訟主體資格)。原告近親屬王某生前系被告潁上縣甲單位的職工,王某與被告潁上縣甲單位的勞動和人事關系存續期間,被告潁上縣甲單位未為王某辦理工傷保險。2010年7月29日,王某因出公差乘坐陳某(被告單位駕駛員)駕駛的皖AD4911號轎車在京珠高速419KM335M處與他車追尾發生交通事故死亡。2010年8月10日經河北省高速公路交警總隊三支隊永年大隊出具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陳某承擔事故主要責任,對方車輛承擔次要責任,王某無責任。為此,王某近親屬提起民事訴訟。2011年4月20日,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以(2011)邯市民二終字第128號民事判決書判決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魏縣支公司賠償本案原告175412元,并已履行完畢(實際支付172000元,由被告潁上縣甲單位轉交給原告)。2011年8月12日,原告與被告達成“人身損害賠償協議”,該協議載明,被告賠償原告死亡賠償金、醫療費、喪葬費、交通費、尸檢費、精神撫慰金、被撫養人生活費合計393000元(其中包括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魏縣支公司支付給原告的172000元,即被告實際支付給原告211000元)。該協議同時約定,原告收到賠償款后不得再就此賠償事故主張任何權益,雙方自簽字收到賠償款后,今后永無糾纏。原、被告均在該賠償協議上簽名,但原告簽字時明確注明“與工傷賠償無關”。2010年8月21日,被告為王某辦理喪事支付購買墓地費用及其他喪葬費用36400元。自2010年8月起,原告一直按照相關政策按月享受遺屬補助金。2011年7月29日,潁上縣勞動爭議出具潁老仲不字(2011)第08號不予受理案件通知書,認定原告申請勞動仲裁不符合受理條件,不予受理。2011年2月15日,潁上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出具01號工傷認定決定書,以王某受被告潁上縣甲單位指派赴外地公務返回途中因交通事故死亡為由,認定王某為工傷。后王某近親屬于2011年底以潁上縣乙單位為被告要其承擔工亡補助金、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本院于2012年6月12日作出(2011)潁民一初字第2058號民事裁定,以王某的用人單位是潁上縣甲單位而不是潁上縣乙單位為由,駁回原告的起訴,原告不服,提起上訴,阜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2年9月10日作出(2012)阜民一終字第00914號民事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后原告于2013年9月5日潁上縣甲單位為被告向本院向本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承擔工亡賠償金。
另查明:四原告均系王某近親屬;2013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
【雙方意見】
原告審理時訴稱:由于被告未為王某購買工傷保險,故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亡補助金、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應由被告承擔。為此,請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賠償原告工亡補助金539100元(26955元/年×20年)。另外的賠償項目,喪葬補助金已賠償,供養親屬撫恤金正在享受,故在本案中不再主張。
被告潁上縣甲單位辯稱:1、原告的近親屬王某因交通事故死亡已得到合理的賠償,其中被告已賠償原告39.3萬元(包括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的交通事故案件賠償款17.2萬元),且原告與被告就賠償問題已達成“人身損害賠償協議”,該協議約定,原告收到賠償款后不得再就此賠償事故主張任何權益,雙方自簽字收到賠償款后永無糾纏,雙方不得反悔。被告已按該協議的約定履行了賠償義務,原告再次起訴,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應予駁回。2、工亡補助金應當按照對工亡職工進行工傷認定時標準計算,3、事故發生時被告已按照相關規定通過潁上縣財政局支付的40個月的工資86280元及退職職務補助1560元、退職補發增資3300元應予扣除。
【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根據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皖高法【2006】241號)第20條規定,因他人侵權行為受到傷害,同時又構成工傷的,當事人獲得工傷待遇后又向侵權人要求人身損害賠償的,應予支持。當事人獲得人身損害賠償后,有要求工傷待遇的,應予支持。工傷待遇以貨幣形式支付的可以扣除第三人已經賠償的部分,但營養費、精神撫慰金不應扣除。工傷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是同一單位的,受害人只能選擇一種賠償。本案中,張某交通事故死亡被告是主要責任主體。原告通過民事訴訟已得到交通事故賠償款393000元(其中本單位賠償211000元)。因此,原告無權再要求賠償。
第二種認為:交通事故賠償是基于侵權行為而對受害人進行的賠償,而工亡賠償是基于社保合同對受害人的賠償,這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本次事故發生前,被告未為受害人購買工傷保險,依法應由被告承擔責任。因此,原告取得交通事故賠償后不影響從要求被告承擔工亡待遇,因此,原告應全額享受工亡補助金。
第三種認為:被告已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支付給原告的交通事故賠償款211000元應從原告應得工亡補助金中扣除,第三方賠償的172000元則不應扣除。
【法院裁判】
一、被告潁上縣甲單位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20日內支付給原告一次性工亡補助金241820元(539100元-211000-86280);二、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
【評析】
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簡稱職員)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有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第二條第一、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賠償,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
那么,在由于第三人原因導致勞動者因工受傷或死亡的情況下,勞動者能否同時獲得第三人給予的民事賠償和工傷待遇呢?勞動者按照勞動法規和和勞動合同的約定履行了勞動義務,就具備了享受工傷待遇的前提條件,一旦因公受傷或者導致殘疾、死亡,其本人或家屬有權獲得工傷待遇。這是勞動者的法定權利,不能以任何理由剝奪。我國《職業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安全生產法》地第四十八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上述法律均規定勞動者在享受工傷待遇同時,如果依法還享有民事賠償權利的,可以要求用人單位賠償。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承擔著勞動法規和民事法律上的雙重責任。工亡職工家屬取得工傷保險待遇的依據是職工在單位的辛勤工作,并且按規定繳納了相關的保險費用,履行了《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在其因工死亡時,家屬應當享受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工亡職工因交通事故死亡,交通事故過錯方應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給予權利人相應的侵權賠償。但如果因此而限制權利人的工傷保險待遇的請求權,就等于減輕了侵權人與單位的責任,造成了權利義務的失衡。
綜上所述,張某在因交通事故死亡后,已經由交通事故責任人給予了賠償,其家屬仍有權利要求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交通事故賠償解決的是民事賠償問題;而工傷保險賠償,是職工依照國家法律享有的勞動保險待遇權利。兩者的法律關系性質不同,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同,權利義務的內容也各不相同,民事賠償請求權和工傷保險待遇請求權這時不發生競合,擇一行使。按照交通事故進行處理,其性質屬于對受害者的賠償;按工亡事故處理,其性質實際上屬于對受害者按照法律規定進行的補償。因此,張某的家屬在接受交通事故責任人的賠償后,再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并不違反同一損害不受兩次賠償的民事賠償原則。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親屬在獲得民事賠償后是否還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補償問題的答復,2006年12月28日(2006)行他字第12號。對上述問題答復如下: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從第三人處獲得民事賠償后,可以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七條的規定,向保險機構申請工傷保險待遇。
將上述法律規定與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答復及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皖高法【2006】241號)第20條規定的規定結合起來,顯然可以得出結論:勞動者在獲得第三人給予的民事賠償的情況下,還可以享受工傷待遇。因第三人給予侵權賠償的情況下,民事賠償責任的承擔者不是用人單位,不存在加重用人單位負擔問題。用人單位應當給予勞動者工傷待遇。但工傷賠償與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主體是同一單位的,受害人只能選擇一種賠償,不能額外加重單位負擔。就此推論:同一事故人身損害賠償主體即有本單位又有第三人的情況下,單位賠償的數額應該從工亡補助金中扣除,第三人賠償款不應扣除。
這樣的結論是否與最高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12條規定相矛盾呢?該解釋第12條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這個條款從表面看好像是工傷職工要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不予支持。但經過查找資料,筆者認為,對這個條款的正確理解是基于工傷賠償屬于勞動爭議,應先進行勞動仲裁程序處理而做出的規定,但并未對按照勞動仲裁處理之后,勞動者仍享有民事權利的情形進行規制。因此,兩則并不矛盾。
再則,是否與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皖高法【2006】241號)第20條規定相沖突呢?該指導意見規定,“工傷待遇以貨幣形式支付的可以扣除第三人已經賠償的部分,但營養費、精神撫慰金不應扣除。工傷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是同一單位的,受害人只能選擇一種賠償。筆者認為,該指導意見中的“工傷待遇”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因第三人造成工傷的職工或其親屬在獲得民事賠償后是否還可以獲得工傷保險補償問題的答復中的“工傷保險補償”應屬同一范疇。根據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如下:(一)治(醫)療費。(二)伙食補助費。(三)外地就醫交通費、食宿費。(四)康復治療費。(五)輔助器具費。(六)停工留薪期工資。(七)生活護理費。(八)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九)傷殘津貼。(十)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和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十一)喪葬補助金。(十二)供養親屬撫恤金。(十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從這可以看出,“工傷待遇”中包括有職工一般傷害、傷殘、死亡三種待遇。死亡的,其近親屬享有第11,12,13項待遇,且均為貨幣補償。而省高院指導意見中工傷待遇以貨幣形式支付的可以扣除第三人已經賠償的部分中的扣除的“待遇”應系職工一般傷害、傷殘享有的待遇。扣除第三人已經賠償的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待遇中的重合部分。而本案中,原告要求單位承擔的工亡補助金,工亡補助金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這與人身損害賠償中的項目沒有發生競合。因此,兩則亦不矛盾。
綜上,在交通事故第三人全責并賠償,工亡職工近親屬可以再要求單位承擔全額工亡補助金;在單位全責的情況下,可以在交通事故賠償及要求單位承擔工亡補助金選擇,選擇對其有利的方案要求;在單位及第三人均有責任,取得交通事故賠償后,再要求工亡補助金的,單位賠償的部分能夠扣除,但第三人賠償的部分不應扣除。
本案根據以上情況,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原告應享受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總額為539100元(26955元/年×20年),扣除甲單位在前期交通事故賠償款211000元及原告領取的40個月具有工亡補助性質的補助86280元,還應得補助款241820元(539100元-211000-86280)。遂作出以上判決。宣判后,被告甲單位不服,提起上訴,案經阜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該判決生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