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揭秘」,看欲罷不能,聞所未聞的野史奇談
(圖)電視劇《三國》中的魏延,王新軍(飾)
魏延,姓魏,名延,字文長,義陽人也。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他是一個“腦后長了反骨”的潛在叛徒,并最終真的叛變了的壞蛋,并且諸葛亮在五丈原布法續命的時候被魏延不小心撲滅了主燈,導致續命失敗將星隕落。諸葛亮在長沙第一眼就看出了魏延的天生反骨,更在死后留了一道錦囊妙計干凈利索的除掉了這個叛徒,讓廣大讀者對魏延痛恨的同時,也對諸葛亮佩服的五體投地。然而翻閱正史《三國志》之后,蠻荒君卻驚訝的發現魏延并非如羅貫中所言那般。
魏延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劉備在世的時候;第二個階段就是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第三個階段就是諸葛亮死了以后。
首先,我們來看看劉備在世的時候魏延是什么表現。
從魏延的出道上看,對于魏延的出道正史記載的不多,但足以猜測一二。原文是這樣說的:“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說的很簡單,大概可以理解為魏延帶著一幫小弟投靠了劉備,并且追隨劉備到四川與劉璋作戰,多次建立戰功,被劉備升任為牙門將軍。如何理解這段話呢,蠻荒君是這樣認為的:第一,魏延不僅沒有顯赫的身世,也沒有什么才氣和名望,更沒有別人對他的推薦和贊譽。作為正史,在記載一個人物,尤其是這樣一個在蜀國陣營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的人,按慣例是要扒一扒他的祖上情況的,但魏延的傳記非常簡略,簡略到他沒有出身沒有祖上沒有軼事,我想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就是魏延就是一個白丁,沒人曉得他祖上是啥情況。第二,魏延雖然帶了小弟來投靠劉備了,但依舊沒有被重視,直到隨劉備入川作戰才開始嶄露他的才能,因為軍功,被劉備升任牙門將軍,說明一開始他根本不受待見,只是一個小角色哦。我特地查了一下有關資料,關于“牙門將軍”這個職銜是劉備發明創造的,在整個蜀國,擔任過這個職務的除了魏延,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常山趙子龍趙云。當陽之戰,趙云七進七出救助劉備夫人和劉禪,贏得了“一身是膽”的美譽,正是在這一戰之后,趙云被劉備升任為牙門將軍。可見,在劉備心目中,魏延入蜀建立的功績就已經可以比肩當年當陽長坂坡之戰的趙云了。
(圖)電視劇《三國》中的趙云,聶遠(飾)
對于入川作戰,只能算得上是嶄露頭角,真正體現魏延價值的事情是鎮守漢中。原文是這樣說的:“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這段話大概意思就是說:劉備當上了漢中王,要把成都當首都,大伙要一起到成都去,但是由于漢中這個地方太重要了,關系到整個蜀國的安危,所以需要一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大將鎮守才行。劉備選將鎮守漢中的消息在軍中傳開了,大家紛紛猜測,這么重要的差事必定是張飛來擔任,就連張飛自己也自信十足,想必也是非他莫屬了,但結果卻讓所有人都震驚了,劉備不僅沒有選張飛,而且也沒有用黃忠、趙云、馬超之流,而是提拔了魏延當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注意原文中的措辭,用了“拔”這個字,并且是集漢中軍政大權于一人之手,可見真的是非同凡響的超常規任命了。是劉備老糊涂了嗎?顯然不是,劉備知道大家肯定不服,為了給大家吃個定心丸,于是大宴群臣,在會上劉備當著大家的面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劉備說我把這么重的擔子給你挑,你就表個態唄。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看到了沒有,君臣之間一問一答,體現出劉備知人善任,也看得出魏延豪氣干云,我敢想象,此時此刻的魏延面對劉備如此知遇之恩,就算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了。后來劉備當上蜀國皇帝,又提拔魏延為鎮北將軍,并且一直鎮守著漢中,在魏延主政時期,漢中一直都是穩如泰山,可見魏延主政一方的軍政能力是出類拔萃的。
其次,我們再看看魏延在劉備死后諸葛亮主政時期的表現。
劉備死后,諸葛亮主政蜀國,一切安排妥當之后就開始興師北伐,魏延作為蜀國知名猛將,理所當然的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和提拔,并把魏延當作尖刀部隊使用,正史里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這個事情是說建興八年,諸葛亮派遣魏延進入羌中腹地,與魏國的費瑤、郭淮軍團在陽溪這個地方展開激戰,最終大破魏軍,魏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他因此被提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從戰后魏延受到的待遇來看,這個戰役在當時來說不僅是一場重要的勝利,更應該是一場對蜀國有重要意義的戰役,否則不會對魏延既升官又假節,還封侯。那么這樣一場極其重要的戰役是魏延負責的,跟諸葛亮沒有半毛錢關系,史書記載的很明確,魏延受到派遣過去的,古代通信不發達,將在外那就是真的軍令有所不受了,不可能跟發電報似的匯報作戰方針,并且對手是郭淮,大家有興趣可以查閱一下郭淮的履歷,絕非等閑之輩,姜維后期與郭淮作戰基本都是失敗告終,魏延能在與郭淮的對陣中取得巨大的勝利,足以體現魏延高超的軍事才能。
(圖)電視劇《三國》中的諸葛亮,陸毅(飾)
從上面的記載里我們儼然看到了一個軍事才能卓著,有勇有謀的魏延形象,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統帥才能的將領,卻被諸葛亮有限度的使用著。“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魏延不是張飛不是趙云,他是一個有自己戰略思想的人,他向諸葛亮提出自己的北伐建議,讓他自己單獨領軍前進并在潼關會師,史稱“子午谷奇謀”,應該來說魏延設想了很久,提過很多次意見,但都被諸葛亮否決了,從古到今,跟多人都對這個軍事戰略設想做出過評價,褒貶不一,在此我不做評論,但我卻發現大家一致認為魏延即便在軍政能力上不及諸葛亮,但其忠誠蜀國,欲報效劉備的心一點也不輸于諸葛亮。
諸葛亮在五丈原殞命之后,魏延也很快到了生命的盡頭。蠻荒君認為魏延的死,不是因為諸葛亮留了錦囊妙計算準了魏延會謀反,而是在于魏延自身的個性,引發了奪權內杠。
對于魏延的為人,正史是這樣說的“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蠻荒君是這樣理解的:從自身能力上來講,魏延這個人勇猛過人,就算比不上關張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猛將了;從身為軍事統領的角度來說,魏延這個人對待自己的下屬和士兵非常的愛護和體恤,有這樣一個愛護下屬和士兵的好領導,他的軍隊戰斗力可想而知了;從個人的脾氣上來說,魏延這個人個性有點高傲,看不起同僚,與同事關系處的不太好。然而,就因為這個自身的個性高傲,與同僚們的關系不是很好,有句話叫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而魏延就得罪了楊儀這個人,楊儀是不是小人呢?蠻荒君認為楊儀絕對是小人,因為從后來楊儀自己的命運發展進程就可以看出來了,魏延畢竟是一介武夫,個性剛烈缺乏政治敏感性,跟楊儀的關系水火不容,楊儀又是諸葛亮的身邊最貼身的跟班人,頗得諸葛亮的信任,當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楊儀和魏延沒辦法掐架,但諸葛亮一死,這兩個人就必定要你死我活了。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在臨死之前是這樣安排的:“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話是說諸葛亮臨死之前,將身后的事情托付給了楊儀、費祎、姜維等人,魏延不在場,魏延不在場的情況下又安排魏延斷后,姜維次之,竟然還說如果魏延不服從這個命令,大軍就自己走,不要管魏延。蠻荒君反復看這段記載,總覺得有貓膩,畢竟這段記載是源于蜀國的官方記述,蜀國的官方記載不是魏延說的,而是楊儀那幫人在殺掉魏延之后到后主劉禪面前說的,這就很難排除楊儀等人不會串通好編排一些內容和說辭了。首先,當時軍中魏延任先鋒大將,無論是資歷、能力還是官銜等級,都是絕對不能忽視的,諸葛亮托付后事居然沒有跟魏延說什么話,即便魏延再怎么有個性有想法,如果諸葛亮在諸將面前明確告知魏延在其死后負責斷后和撤軍,我想魏延絕對不敢違抗。其次,諸葛亮做事一直都是周到縝密,他既然知道魏延與楊儀關系不好,難道會想不到如果由楊儀領軍魏延會不服嗎?既然能猜到魏延可能會不服撤軍斷后的命令,怎么會是簡單的說“軍便自拔”這句話,蜀軍傾國而出,司馬懿就在對面,軍隊內部如果分裂的話,直接會危及蜀國的存亡,如此安排未免太兒戲了吧,如果真要這么安排為何不在臨死之前撤了魏延的職或者直接殺了魏延,豈不是易如反掌,免得引發后患?所以蠻荒君大膽的猜測,諸葛亮極有可能死的很突然,根本沒有來得及安排后事,所以才引發后面的事情。
(圖)葉雄三國人物圖譜,楊儀(約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
大家肯定要疑問了,難道費祎和姜維也不替魏延說句公道話嗎?說不說公道話,我們看后續的發展。諸葛亮死后,楊儀讓費祎打探魏延的態度,魏延的想法是:雖然丞相死了,但我還在呢,完全可以安排丞相府的一班親屬官員將丞相的遺體送回安葬就可以了,我魏延依舊可以在前線率諸將殺敵,怎么能因為一個人的死就廢了北伐的大事,況且我魏延是什么官階,怎么好受楊儀的統率,聽他安排做斷后的事情呢?費祎把這個情況匯報給楊儀,楊儀就直接安排軍隊開拔,沒有通知魏延,魏延知道后大為不滿,就率自己的部隊搶在楊儀前面截住楊儀的歸路,楊儀和魏延分別向后主匯報,說對方謀反,后主就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怎么看,他們兩個人都一致認為楊儀值得信任,魏延可疑。
看到了沒有,遠在千里之外的后主劉禪身邊的人,連情況還沒有搞明白呢,就直接懷疑魏延而相信楊儀了,可見魏延這個人的人緣是多么的糟糕。魏延攔截楊儀這個事情肯定是有的,但說他謀反肯定是要懷疑的。魏延手下軍隊都是蜀國人,本來都想回蜀國去,怎么肯隨魏延來和楊儀拼命呢,所以即便大家不是向著楊儀的,但那時候的楊儀絕對是順應了時事的,所以形勢對魏延不利,魏延所屬部隊軍心渙散,這仗還沒打魏延就失敗了,楊儀豈肯放過他?又安排了馬岱擊殺了魏延,同時在殺掉魏延之后又夷延三族。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對于一個國家高級將領,后主劉禪還沒有作出判定,楊儀就直接命令殺掉魏延,而不是抓活的送到成都去審判,殺掉魏延還不夠,又滅魏延三族,這手段真夠狠的,顯然這是出自楊儀斬草除根的心理,后主劉禪還云里霧里呢,楊儀就干凈利索的解決了一切,等到楊儀回到成都,一份完美的情況匯報送到劉禪面前,劉禪自然也無話可說,魏延這個人本來就不討人喜歡,自己的親人都被殺光了,誰還站出來替他伸冤呢,所以大家都對此事不再深究了,一時悍將就這樣落幕了。
其實,對于魏延的死,在當時就已經流傳另外一種說法了,那就是《魏略》上記載的:“諸葛亮病,謂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看明白了吧,說得是諸葛亮其實把后事托給魏延的,但楊儀害怕被魏延害了,所以就揚言魏延要叛變,引發軍事內斗,魏延顧及大局不想內耗,就想躲避,被楊儀追而殺之。我們暫且不論該記載的真假,但足以看出魏延反叛蜀國是有疑點的,當時有點頭腦的人都在懷疑這件事,甚至連《三國志》作者陳壽都不相信魏延會反叛,而是十分公允的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陳壽直截了當的認為,魏延如果真想反叛為什么不往北邊去,卻往南邊來,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殺掉楊儀而已,而且包括魏延本人在內的當時人都認為諸葛亮死后最有資格統領軍隊的就是魏延,魏延是不可能反叛的。
(圖)電視劇《三國》劇照
縱觀魏延整個人生歷程,我們看到一個杰出軍事將領的出道、輝煌與落幕。魏延的飛黃騰達不僅源于自身的能力,更由于劉備的賞識,劉備是君,他是臣,因此,劉備活著,他就能大展手腳施展才華,劉備一死,魏延就陷入被鉗制被防備的同僚體系中,諸葛亮是臣,與魏延同為臣子,身上并無不同,魏延與諸葛亮比,只在職位、資歷、威望上比不上諸葛亮,在盡忠蜀國上毫不遜色,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為了極力的渲染和塑造諸葛亮這個智慧的化身,把魏延這樣一個忠貞不二并含冤而死的蜀國大將當成了烘托諸葛亮智慧的道具,頗有墻倒眾人推落井下石的味道,魏延死后無人為其喊不平,連羅貫中也不忘踩上幾腳,讓諸多三國迷們恨了魏延很久,如今,蠻荒君認為,是時候正本清源還魏延一個公正的評價:魏延沒有天生反骨,他不是反賊。
*作者:蠻荒君,魚羊秘史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