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字青主,自稱為老莊之徒,是明清之際思想家、醫學家、書法家。
傅山書法主要學習的是趙孟頫、董其昌,但是他卻非常討厭這兩人,尤其討厭趙孟頫。傅山為人清高,品質高潔,忠貞不二,他不能理解流著皇室血液的趙孟頫卻投靠了元朝,成了元朝的走狗,認為他沒有氣節,所以他看不起趙孟頫,同時對顏真卿是推崇之至,認為顏真卿的人格高尚。
傅山的書法下筆鋼勁,風格秀美圓潤,草書浪漫富有動感,率真樂觀。他提出的“四寧四毋”理論對后世影響很大,“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有專家認為,這套理論也是后世“丑書”的理論依據,所以好多丑書大師都拉起了傅山這桿大旗,心安理得的寫丑書,還將傅山奉為了丑書祖師爺。
傅山晚年投入到了反清復明的活動中,成了反清復明組織的小頭目,在一次行動中因為叛徒舉報被抓,服刑期間各種酷刑加身,依然沒有招供,白色的囚衣都被鮮血染紅了,所以歷史上又稱其為“朱衣道人”,世人皆稱贊其為鐵骨錚錚的漢子。
本來傅山咬緊牙關等著慷慨赴死,留得美名在人間的,可惜事與愿違,陰差陽錯的被道上的朋友解救了,后來發生的事情估計再也不能由他控制了。
康熙皇帝為了江山的永固,希望漢人內心的服從,決定拿傅山開刀,一定要讓他帶頭屈服,用盡了各種手段。起初傅山還是拒絕的,他絕食抵抗,認為:老子命都不要了,我看你能奈我何。奈何清朝的手段太高明了,在一波又一波強烈的攻勢之下,傅山最終還是屈服了,接受了清朝的官職。
傅山后期過的十分痛苦,他成了自己最鄙視的樣子,終于理解趙孟頫的身不由己,臨終前,寫下了一首詩《秉燭》: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腸。趙廝真足異,管婢亦非常。醉豈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于一筆,何處發文章。
由此可以看出,傅山死前應該是想明白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趙孟頫這樣的千古大才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事情,就連自己這樣的小才也難逃皇權的掌控。
喜歡小編的請點贊加關注,原創很艱難,網友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