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泡水喝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抗衰老、殺菌消炎的功效。但是黃芪泡水喝要注意用量,否則容易產生副作用。那么黃芪泡水喝的用量是多少呢?下面中國吃網餐飲網為您介紹黃芪泡水喝的用量。
黃芪會加重上火的癥狀,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無汗、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病人在服用黃芪時不可擅自加大劑量,否則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所以黃芪泡茶喝也要有個度。
1、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后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
2、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3、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4、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芪泡水喝的副作用 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癥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
臨床上,一般人經常單獨使用黃芪進補或一次性大量進補,那是沒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險行為。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癥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
更安全的辦法則是先用黨參,有效而無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黃芪,使用黃芪時采用逐步加量的辦法,以身體能耐受而無副作用為度。最安全的辦法是配方使用。
三種腎虛,慎用黃芪
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須服用黃芪,一定要配伍運用。
陰虛的表現 有手足心熱、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熱盜汗、失眠多夢、舌質紅無苔、脈細數等。濕熱的表現:有口苦、口干、舌苔黃膩等。熱毒熾盛的表現:有各種化膿性感染,如痤瘡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現為滿面通紅、咽紅、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紅絳、舌苔黃燥、脈滑數等。
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藥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1、治療氣虛表衛不固所致自汗,氣虛外感諸癥。多用于虛表多汗,如外感風寒而汗出。
2、黃芪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如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等),黃芪泡水喝可補脾益氣,補肺固表,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力、降血壓、保肝消炎的作用。
3、黃芪適合身體虛胖的人,其是腹部肌肉松軟的人。對于那些身體瘦小、結實的人不宜多吃。
黃芪泡水喝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直接將黃芪泡水之外,也可以搭配其他的中藥材或者是花草茶,例如紅棗、五味子、甘草、桂枝、紅花、枸杞、玫瑰花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將黃芪和紅棗以及枸杞一起搭配泡茶喝,能夠有效的增強體質,同時還具有明目以及補血的作用,非常的適合白領人群。也可以將黃芪直接用開水進行沖泡,這樣不僅能夠令身體更加的有精神,體質也會越來越好,肌膚也會更加的白皙,一舉多得。
黃芪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黃芪不僅能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夠延緩細胞衰老的進程。其常用搭配和常見癥狀的治療詳情如下:
1、表虛自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并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5、陽氣虛弱: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于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等配伍;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餐桌上一提到清補涼,我相信人們對這清補涼非常熟悉。主料是黃芪,山藥等,能補氣,健脾胃,增強體質,是日常保健、養生的好湯水。要說是經典方子,我還是認同玉屏風散吧,由黃芪、白術、防風組成。主治體弱易感冒,表虛自汗,易感風寒等,現代研究,可治過敏性鼻炎,腎炎引起的反復感冒,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有著中藥球蛋白的說法。
· 國醫大師郭誠杰教授認為,臨床大凡黃芪用量在15克以下者,補益效應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協助補氣、助氣行血、托里排毒和強身保健四個方面。
· 黃芪臨床用量在18~30克時,補氣效應才能顯見,此劑量主要治療因氣虛顯著而致的頭暈、水腫等病癥。
· 重用黃芪之量,大于30克,才可發揮升舉下陷、固氣攝脫和益氣通脈之效。
· 強調黃芪應單獨水煎,這樣獨具其身,補氣力強,再與其他藥湯兌服,其效優于合煎。
黃芪,又名黃耆,綿芪,是最常用的補氣要藥,應用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主要入脾、肺二經。
功效為:補中益氣、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
適應癥:面色萎黃、氣虛疲勞、自汗盜汗、懶言少語、脾虛腹瀉、易患感冒、抵抗力差等人群均可長期服用。
1.泡茶法
黃芪片5~10克,用沸騰的開水直接沖泡,蓋好泡10~20分鐘,當茶飲用,若想黃芪味出得更徹底,可反復沖泡。
2.煎服法
每次用黃芪30克左右,放適量水煎后服用。或者加入枸杞15克一起煎服,可以起到很好的補血效果,適合氣虛的人飲用。
3.煮粥法
黃芪15克,黨參10克,梗米100克,大棗30克,先將黃芪和黨參一起煎水取汁,再放大棗和梗米一起熬成粥,味道可口,適合女士食用。
4.烹飪法
若平時喜歡吃燒肉、燒鴨等,可以放適量黃芪,味道更獨特,還可以起到滋補作用,效果非常不錯。
5.泡酒法
此方法適合飲酒的朋友們食用。取適量的黃芪、白酒,放入泡酒容器中,加入適量的白酒浸泡后即可食用。切記不可一次性喝太多。
了解了黃芪的不同吃法,
再給大家推薦幾款黃芪食療方,
操作簡單,周末在家不妨試一試。
1.當歸黃芪烏雞湯
原料:烏雞肉250克、當歸15克、黃芪20克。
做法:烏雞肉洗凈切塊,當歸、黃芪洗凈,一齊置瓦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熟。調味服食。喝湯、吃肉,每天早晚各一小碗。
功效:氣血雙補、固腎調精。適用于月經病、氣血不足、腎虛者,癥見經期不準,經量少而色淡,神疲氣短,多夢失眠,頭昏腰酸,面色蒼白等。長期服用,可使女人氣血調和,皮膚滑潤白皙,富有光澤。
2.黃芪枸杞乳鴿
原料:黃芪、枸杞各30克,乳鴿1只,料酒、精鹽、味精、姜片、雞清湯、雞油適量。
做法:將洗凈的乳鴿放入沸水氽一會,撈出斬塊放燉盅內,加入黃芪、枸杞,并將料酒、鹽、味精、姜片、雞清湯同放燉盅內,上籠蒸至肉熟爛,淋上雞油。
功效:具補氣壯陽、固表止汗、解毒祛風之功用。適用于中氣虛弱、體倦乏力,表虛自汗及癰疽瘡潰久不愈合之人食用。
3.人參黃芪粥
原料:人參4g、黃芪18g、糯米70g、白糖4g、白術8g。
做法:將人參、黃芪、白術切成薄片,用清水煎成濃汁,濾出藥汁后,早晚分別取汁煮糯米粥,加白糖趁熱吃。每日吃2次。
功效:補正氣,抗衰老,美容顏。
4.黃芪山地粥
原料: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
做法: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
功效:黃芪、山藥補氣益脾,生地黃養陰清熱;三者均能降血糖。用于糖尿病,氣虛陰虧,口渴口干,尿頻。
5.補虛正氣粥
原料:黃芪20g、黨參lOg、粳米100g,白糖適量。
做法:將黃芪、黨參用清水浸泡40分鐘,按水煮提取法提取濃縮液30mL。粳米粥將成時加入濃縮液,稍煮片刻即可。早晚各食1次,服時酌加白糖。
功效:補正氣,療虛損,抗衰老。用于內傷勞倦,年老體弱,久病身瘦,心慌氣短,體虛自汗,脾虛久瀉,食欲不振等癥。喝粥期間忌食蘿卜和茶葉。
相對于人參補氣,黃芪更擅長補中氣、衛氣。
對于人體內出現的臟器下陷等癥狀,如脾胃下垂導致的食少腹瀉、子宮脫垂導致的白帶異常等有很好的升舉效果;
有體虛多汗、常自汗、易感冒、哮喘及過敏性鼻炎的人群,服用黃芪,可顯著改善癥狀;
黃芪還可以改善腎功能,利尿消腫,治療慢性腎炎;
術后、產后傷口恢復較慢,化膿久不收口等情況,用黃芪可加速傷口愈合。
受寒不能喝
感冒咳嗽不能喝
春天不能喝
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發的季節,普通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特殊疾病除外,遵醫囑服藥即可)。
謝謝邀請。現向您推薦中醫名方治療低血壓的小偏方供參考。 低血壓是指由于不明原因引起收縮壓低于12.0kPa (90mmHg )同時舒張壓低于8.00kPa (60mmHg ) ,并以頭暈、頭昏、心悸、乏力、脈弱為主的一種心血管系統疾病。本病原因有原發性與繼發性之分。繼發性因孕婦之胎兒或腹腔和盆腔腫物的壓迫,或某些麻醉藥阻斷交感神經節前纖維,或大出血、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引起心收縮力減弱而心輸出量減少所致;原發性者病因不明,但多與靜脈血回流減少、心排血量減少有關。臨床表現,急性而嚴重者,由于血壓急驟下降,引起心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暈、頭昏、面色蒼白、心悸、出汗、惡心、脈搏摸不到等休克危象;慢性而較輕者,則有頭暈頭昏、面色蒼白、精神不振、心悸、乏力、納差、腰膝酸軟、胸悶、嗜睡或少寐、脈弱、血壓持續偏低等癥。心電圖、腦電圖及血常規檢查,多無異常。
1.黃芪黨參等治低血壓
[方 劑] 生黃茂、黨參各20--30克,白術、當歸、柴胡各10--15克,升麻10--12 克,枸杞子25--35克,附子6--10克,炙甘草5--8克。
[加 減] 若心煩失眠、健忘多夢者,加遠志、夜交藤各10克;若腰酸腿軟者,加川續斷、牛膝、杜仲各10--15克;若全身疼痛者,加雞血藤、川芎、威靈仙各10--12克,細辛3克。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每日1劑,分2--3次口服。1周為l個療程。
[驗 證] 用本方治療低血壓患者69例,其中顯效者53例(血壓升至正常,臨床癥狀消失);好轉者12例(血壓上升接近正常,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無效者4例(治療前后無變化)。一般服藥1--2 周即可收效。
2 .黃芪官桂等治低血壓
[方 劑] 生黃茂、黨參各15克,黃精20克,官桂8克,大棗10枚,生甘草6 克。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3 次后合并藥液,分早、中、晚3次日服,每日l劑。20天為1個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直至痊愈為止。
[驗 證] 用本方治療低血壓患者57例,經用藥1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血壓升至正常范圍者20例;連服2個療程后,癥狀基本消失,血壓升至正常范圍者35例;2例因未堅持用藥療效不明.服藥中未見不良反應。
3.人參黃芪等治低血壓
[方 劑] 人參6克(或黨參15克),黃芪、熟地黃、懷山藥各25克,山茱萸、枸杞子各20克,牡丹皮、澤瀉、麥門冬、伏苓、五味子各10克,生甘草6克。
[加 減] 臨床應用本方時,可隨證加減。若氣虛明顯者,黃芪可重用至4O--50 克;若血虛者,加全當歸、何首鳥、雞血藤各20--30克;若頭暈甚者,加野菊花、天麻、鉤藤各10--15克;若腰膝酸痛者,加杜仲、狗脊、川續斷各10--15 克;若陰虛火旺者,加川黃柏、知母、生地黃各8--12克。
[制用法] 將一L 藥水煎,征日l 劑,分3--4次口服,半個月為l個療程。
[驗 證] 用本方治療低血壓患者55例,經用藥l--2個療程后,其中痊愈者(血壓恢復到正常范圍)48例;顯效者(血壓接近正常者)5例;無效者(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2例。
4.芪麻雞治低血壓
[方 劑] 嫩母雞1只,黃芪30克,天麻15克,蔥、姜各10克,食鹽1.5克,黃酒10克,陳皮15克。
[制用法] 母雞去毛、爪及內臟,入沸水中焯至皮伸,再用涼水沖洗。將黃芪、天麻裝入雞腔內。將雞放于砂鍋中,加人蔥、姜、鹽、酒及陳皮,加水適量,文火燉至雞爛熟,加胡椒粉少許即可。食用。
[功 效] 補宜肺脾.益氣補虛。用治低血壓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脹腰酸,頭昏乏力,頭暈日眩,眼冒金花,久立久臥突然起身時出現眼前發黑,并伴有心悸、胸悶、面色蒼白、出冷汗、失眠等。
[驗 證] 用本方治療低血壓病患者50例,48例血壓均恢復到正常范圍,兩例治療期間中斷用藥。
[備 注] 低血壓,是指血壓經常在12/8千帕(90/60毫米汞柱)以下,其癥狀如上所述、血壓偏低的老年人血流緩慢,血液稠度高,凝固性高,使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缺血、缺氧,加之動脈硬化使血管腔變窄,血管壁彈性減弱,容易形成血栓,發生中風。因此,老年人血壓低,不能高枕無憂,更應引起重視。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黃芪配制當茶飲,也就是以黃芪為主配點其他中藥代茶飲用,而不是以黃芪配伍當中藥來喝,從上述的幾個配伍中沒有看到當茶飲的"茶藝"和茶味,而相反不如說是泡制的一副中藥,所謂茶意,其一配伍應控制藥的味數,二是要符合茶的理念,也就是應適合更多人群飲用,三是服用后不能有不良和不適感覺,四是口味如茶,不能有苦酸刺喉之感,五是顏色淡清,不能濃黑刺眼,所以黃芪泡茶一般以枸杞子加菊花,甘草為宜,具有補中益氣,滋陰降火,清肝明目之功效,適合不同人群飲用。
謝!邀請回答:未喝過<<黃芪代茶飲>>,本身是高血壓病人不能服用黃芪,最早看病醫生開中藥時就告訴我不能用黃芪。所以不太關心這種中藥。不知道怎么配制。。。
手機拍
我的很簡單,就是黃芪十知母十當歸十人參十鹿茸。量小,黃芪不超過12克,當歸2克,知母3克,鹿茸和人參就放1克意思意思。頭天晚上用電藥壺熬三十時分鐘,第二天再加熱十分鐘,代茶飲。滿有效果的。
黃芪是補氣不可缺少自的要藥,氣能生血,中氣虛弱,神疲脾胃虛的人可用黃芪,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泡水。氣血虛可配黨參,當歸,熟地,枸杞。心血虛心悸失眠可配黨參,當歸,桂圓肉,炒棗仁,表虛汗多可配浮小麥,麻黃根,腰痛尿多可配杜仲,補骨脂,核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