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凡夫步入圣者》
隆波帕默尊者開示
2013年2月24日 泰國皇家體育健身俱樂部
生命之中充滿了不確定。或許我們正在經營生意,以為一切會一直順利,一旦政治略有變動或世界經濟稍有起伏,就可能傾家蕩產。生活有的只是不確定。
即便我們可以管住自己,家庭仍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丈夫變心、妻子出軌、孩子吸毒、子女賭博等等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因此,縱使今日衣食無憂,地位顯赫,也無法保證能永遠快樂下去,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如果我們沒有疏忽大意,就會早作準備,迎接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倘若生命沒有遇上任何問題,算是額外的收獲。比如學會了游泳,即使沒有遭遇落水或沉船,也毫無損失,因為會游泳本身就是收獲了。
所以,今天學法就要從今天開始正確理解,趁苦尚未如猛獸來襲之時。只有這樣,方能在某日痛苦來勢洶洶的時候戰勝它,比別人更具有優勢。
學法是投資——給生命注入原始資本,我們學法就是給自己的生命增加原始資本。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努力學習,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為生命注入資本。如果與此同時,我們能夠見法,更將獲得無窮的利益。這是令生命獲得安全與穩健的原始資本,勝過人壽保險。參加人壽保險的人能夠不死嗎?無論如何保險,都難逃一死,對吧?
生命是無法確定的。如果修行——活著,就能快樂的活著;臨死時,也能快樂的死去;即便必須與所愛的人分離,也不會過于痛苦;即使遭遇不如意之事或發生了嚴重問題,也能從容以對。
要讓心做好準備,不要疏忽大意。倘若認為生命會永遠順遂,就過于大意了。無論是誰,有一天都必然遭遇最大的損失——失去生命。我們必然會死,有些人在死之前就失去了愛人和財產,有的全是不確定!
因此,隆波邀請各位先來學法。在尚有精力、身體也健康時,就開始學習。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舉過一個實例:在寺廟門口,有一對乞討的夫妻。若這對夫妻在年輕時聞法,可以體證阿羅漢;若他們在中年聞法,會依次體證二果、三果;可如今他們太老了,已經財富耗盡,成為乞丐,現在即便聞法也一無所獲,只能乞討至命終。此生注定下墮,損失極為慘重。
而我們目前還很健康、還有機會,如果已經聽聞了正確而殊勝的法,并且開始實踐,那么當修行正確且達到一定的量之后,或許今生就能見法開悟。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真實不虛的。當修行正確且達到足夠的量,就有機會抵達那樣的境界。
涅槃真的存在。涅槃不是理想,不是烏托邦。它是真實無欺的。
離苦且離于造作的涅槃,真的存在。當我們遠離了掙扎與造作,就能日日夜夜,無論是醒是眠都具足寧靜與祥和。內在擁有幸福與喜悅,無與倫比,無窮無盡。這樣的境界真的存在!而通往這個境界的路——體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路——仍然存在,親見涅槃的路依然存在。那是佛陀為我們指引的路。問題取決于我們是否充分學習了。
隆波不建議大家以“博采眾長”的方式學法。有些人喜歡這里聽法,那里參禪,不斷變換,到頭來卻一頭霧水。學法應該一門深入,直至真正領悟。如果牢牢掌握了修行的原則,開始正確的實踐并且達到一定的量——就像是參加特別嚴格的課程,在這段時間必當全力以赴。如能順利通過這段時間的考驗且投入足夠的量,就會有次第地收獲清涼與喜悅的成果。這是非常值得的!
修行如同逆水行舟——需要一鼓作氣越過水流湍急之處。如果劃劃停停,船進進退退,最終會毫無進展。我們需要忍耐與堅持,直至涉水越過急流。一旦跨越,水流就不再湍急如前。
一門深入的逐步用功,讓法抵達我們的心。若明白方法,體證初果須陀洹并非難不可得。須陀洹圣者知道什么,我們也如是知道,便也會成為須陀洹圣者。
須陀洹圣者照見真相:“我”并非真實存在——身非“我”;苦樂非“我”;各種記憶與界定非“我”;演繹善或造作惡,貪、嗔、癡,統統不是“我”;知道色、聲、香、味、觸,以及所思所想等所緣的心,也不是“我”。
須陀洹圣者會照見沒有一個“我”在五蘊之中,也沒有一個“我”在五蘊之外,根本沒有“我”在任何地方,這就是須陀洹洞悉到的真相。何時我們也能如此照見,何時我們就證得同樣的法。
就像持守五戒便得到“人之法”。五戒圓滿,便無愧為人。五戒有缺失,便無異于餓鬼、阿修羅、地獄眾生、畜生,只不過徒具人形。如果符合作人的標準——五戒,就是完整的人。
如果有慚愧心——一旦造惡就羞愧;即便是預備行惡也已生羞愧;做完了,會害怕果報。這稱之為“天神之法”。符合如此之法,就是天神。
如果擁有寧靜的心且能夠進入禪定,就獲得“梵天之法”——慈、悲、喜、舍。獲得“梵天之法”者——身是人,而心處于梵天境界。
同樣的,若得到初果須陀洹的法,就成為須陀洹圣者。盡管身體還是平常的樣子,人也依然存在長相美丑之別,然而心會抵達同樣的純凈無染,擁有同樣的品德。
修行到最終,心將抵達與佛陀同樣的純凈無染。那時將會明白佛、法、僧,即是心的純凈無染。
當心抵達純凈無染,心即是僧。心擁有圓滿的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與佛陀無別。
一切皆有可能,今天就要開始實踐。否則就太遲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須陀洹的法”。
在成為阿羅漢之前,必須先成為須陀洹。有些人急于求成,去問師父如何能斷除淫欲?若要斷除淫欲,必須成為三果阿那含。如果尚未證到須陀洹,先別急于和淫欲交手,那是以卵擊石。
須陀洹的五戒是圓滿的,我們也要有五戒,向他們學習先做到基本的部分。每天用心持戒:一早醒來就提醒自己。三餐之前,再次提醒自己持守五戒,即便被噎死也會心滿意足的帶戒而死。閻羅王問你具備哪些良善的品質?你回答:我有五戒。你就會被閻羅王趕出地獄,因為有五戒者無法待在那里。臨睡之前,再次提醒自己持戒,防止自己再也醒不過來。如此反復提醒自己持戒。
須陀洹有五戒,我們也訓練自己有五戒。須陀洹圣者相信業報和果報,不會愚癡與愚昧。我們也要檢視自己是否仍有愚昧的信仰,是否行善之后還希求善果。
有人供齋給僧眾,祈愿考試順利,真是愚癡啊。供齋給僧眾與考試及格之間有何關系呢?還有人去求僧人給予祝福,讓自己能夠晉升。大約30年前,有位高級軍官去頂禮隆布提安長老,請求賜福:我做上校已經很久了,請讓我當一回將軍吧。長老回復說:“你這么笨,難怪沒有升職。想當將軍要去請求上級領導,怎么來求出家人呢?”僧人并不是審批人事的,對嗎?因與果要匹配。
一定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隨順因緣。是我們的所做所為為自己帶來結果。付出什么,就會得到什么。如果誠實守信,就會得到信賴。實話實說,別人就會信其所言。種如是因,結如是果。
一切都有因果可循。佛教沒有“祈禱”或“央求”,只有造何等業,結何等果。 這對人類來說是最高榮譽,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而非上帝或神。
主宰生命的,正是自己。我們必須有意識的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好——讓戒與法越來越好,快樂才會越來越多。
要相信業報,相信果報。佛教不存在“僥幸”,也沒有所謂“碰巧”。有的只是依靠自己去爭取。比如聽隆波講法,期待某日豁然開悟,不用實踐便頓證須陀洹、斯陀含。未免太天真了,無論聽多少年都不會有結果。如果聞法之后,明白了修行的核心就開始踐行,不久便會有所體證。7天、7個月、7年,應該能夠收獲些什么。收獲隨身攜帶的成果,并不難。
須陀洹圣者清除了有“我”存在的邪見,這是重點。感覺到了嗎?我們認為內在有個“我”,現在的“我”與孩提時代的“我”是同一個人。身體在不斷變化,面容也不同以往。色身在不停變化,我們基本可以看見色身不是永恒的。
可是心生滅的速度比身更快,更難得見,因為它非常精微。心始終處于生滅之中,我們卻毫不知情,認為心是恒常的,有個“我”真實存在:現在的“我”與兒時的“我”是同一個;今天的“我”與明天的“我”是同一個;此生的“我”與來世的“我”還是同一個。我們感覺有一個“我”存在。
消除邪見的唯一方法是正確的看見。何時正確的看見,何時就不再有邪見。邪見認為“我”存在。我們來看實相——這個身體真的是“我”嗎?生活中生起的所有苦樂真的是“我”嗎?所有生起的善惡、煩惱,真的是“我”嗎?這個心,真的是“我”嗎?
讓我們從基礎開始,以正見清除“我存在”的邪見。 正見,即正確的看見。
我們感覺什么是“我”?無外乎身是“我”,心是“我”。所以,讓我們觀察身的真相、洞見心的真相,看看“我”究竟真實到何種程度。若想觀察到自己的身與心,前提是“別走神”。走神了,就會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
心整日在走神,我們要做的只是別走神太久,這是有法可循的,一定要訓練。無論做什么都需要學習,對嗎?訓練越多就越精通。比如開車,第一次很難,對嗎?久而久之就嫻熟了,不費腦筋就到家了。
如果想走捷徑,希望更快地覺知自己,就要及時知道心的迷失與走神。可以選擇念誦佛陀或者觀呼吸。
觀呼吸是最基礎的修行,誰都能實踐,沒有難度。因為每個人生來就有呼吸,只是一直不理會它。我們要做的只是:呼吸了覺知自己——呼,覺知自己;吸,覺知自己。持續覺知自己之后,常常看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呼吸、呼吸,一旦走神去想別的,立即知道。或者配合念誦——吸氣,念“佛”;呼氣,念“陀”。訓練目的不是為了讓心寧靜。
自己的世界里。
我們要逐步訓練。每天觀呼吸,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如果不喜歡觀呼吸,念經也行,念“南無達薩帕嘎瓦多”,念著念著,跑去想其它事情了,要及時知道。如此訓練下去就會得到“禪定”。
“禪定”就是“安住的心”。沒有禪定的心,會東奔西跑,不停的抓取不同所緣。有禪定的心,即安住的心,能夠覺知自己。一旦得到禪定,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了,有身覺知到身,有心覺知到心——苦、樂、貪、嗔、癡,全都生起于心。我們會覺知到苦、樂、貪、嗔、癡等生起于心的一切。
因此,頭號大敵是心迷失于走神而忘了自己。一定要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以上就是禪定的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
“禪定”意即“安住”。大家喜歡將“禪定”譯成“寧靜”,不妨去查查字典,“禪定”并不是“寧靜”之義,“禪定”的意思是安住。“安住”,意即心未迷失,未走神。
阻礙修行的敵人有兩個:
第一個,迷失。對治的方法是及時知道。修行任何禪法之后,心迷失去想別的,要及時知道。及時知道“迷失了”,心就會跟自己在一起。
第二個敵人,強迫自己——打壓身,改造心。強迫身不動、心靜止。讓身受難、讓心受苦。
中道——不緊也不松,也就是既不緊盯也不走神。不強迫身、不打壓心,要做的只是覺知——覺知身,覺知心。不用緊盯于身,不必專注于心。
有些人喝水是極為緊盯專注的,緊盯到心臟病都出來了。還沒喝到水,就先脫水了。過度的緊盯與專注是讓自己受苦。此非中道。
中道——不走神,也不緊盯與打壓。只是如其本來的知道,只是醒過來覺知自己,讓心跟自己在一起,繼而看身運作,看心工作。
那就是觀照自心。有快樂生起,及時知道;有痛苦生起,及時知道;不苦不樂時,也要及時知道。就只是知道,不用干擾與對治。
不用強求快樂,也無需阻止痛苦。需要做的只是——快樂生起,知道;快樂消失,也知道。痛苦生起,知道;痛苦消失,也知道。不苦不樂生起,知道;不苦不樂消失,或變成苦、樂,也知道。
就是這樣持續訓練。如果能夠這樣用功,等到老的時候,就不會苦。因為是誰老呢?是身體老,對吧?身不是“我”,所以“我”不老。生病時是誰在病?身體生病,對嗎?身病,不是“我”病,身不是“我”。臨死時,是身死,不是“我”死。
我們之所以能夠脫離老、病、死,是由于心沒有黏著于它們。老了不苦悶,病了不難過,即便要死,也不沮喪,都可以平靜的從容以對。即便要與所愛的分離——比如年輕人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某天父母去世。因為心曾見過實相——領悟到一切都是來了就走。快樂來了就走,痛苦來了就走,一切都是來了就走。心已看見這樣的實相,即便最愛的父母死了,也會接受那是平常的事。
現在我們還未有真正的皈依,只是嘴上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寶還未成為真正的皈依,因為我們的心里沒有法。
如果我們的心是僧,就會有所皈依。如果我們的心有法,就會有所皈依。如果我們的心與佛陀無二差別,就會有所皈依。這稱為“已經抵達皈依處,抵達真正的三寶,”因為心已經得法。
大家還跟得上嗎?現在,隆波來作總結:第一,持守五戒。第二,心快樂,知道;心痛苦,知道,心不苦不樂,也知道。持續的知道,不用與它們有任何交涉,不用對治和干擾。僅僅如此訓練就行了。若能如此訓練,那么無需多久,生命就會比以前更加美好。
(法談部分完)
//v.youku.com/v_show/id_XMTQyMDI2NjA0NA==.html?f=25913344&from=y1.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