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是敏感脆弱的,尤其是爸爸媽媽在不經意間說出來的話,很可能造成無意識的心靈創傷。
有些口頭禪,也許爸爸媽媽并不在意,甚至自己說過就忘了,但卻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一片陰影。
口頭禪一
“你怎么又這樣了?”
“你怎么又這樣了?”,這句話相信不少父母都說過,在責備孩子時,這樣說話似乎也沒什么不妥。
但是,這樣的責備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不好的,父母這樣說不利于孩子不良行為的矯正。
如果孩子的做法不當,不妨換種方式,試試看給他一些小懲罰,或是直接告訴他怎么做。
口頭禪二
“你這樣做,我們就會……”
為了激勵孩子去學習或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往往會說獎勵、談條件。
只要孩子表現好,就能給他們一些物質獎勵或是滿足他們的合理愿望。
這樣的許諾和教育方式本來也沒什么問題,可惜的是,很多爸爸媽媽并不兌現,只說不做。長此以往,孩子會對父母的話失去信心,甚至不再信任父母。
對于孩子,身為父母,你應該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輕易許諾。
口頭禪三
“你如果再……我就……”
“你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
“你如果再不來,我們就走了!
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口頭禪,但類似這樣的威脅頻繁地出現在孩子的生活中,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比威脅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原因。
常常會有大人這樣跟小孩說,然后那個小孩就會表現出很急,甚至是哭鬧的狀況,甚至去搶奪家長希望他吃下的食物……
小孩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腦中自有優先級,家長實在不應該干涉太多。
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講:你如果不吃了,那我就要吃掉了,因為很浪費,浪費食物是很不好的事情。“因為很浪費”才是要干涉的重點,我們家長中的很多人卻常常忘記講。
口頭禪四
“別再添亂了,你只能幫倒忙”
孩子的好奇心重,也很熱情,他們看到家長做事的時候,也想幫幫忙,結果可能是幫倒忙。
但是盡管如此,家長仍要以正面鼓勵為主,千萬別說類似這樣的話,這話可是會嚴重打擊孩子積極性的呢。
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不良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 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或者總是說些負面的話,孩子就很可能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所有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總是在不經意間,給我們的孩子施加了無數的不良心理暗示。孩子變壞變差,根源還是父母。
口頭禪五
“你怎么這么差,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好”
雖然父母是出于無意識說出這種話,希望孩子能夠受到激勵,變得更好。但在這種對比里,孩子會自覺百般不如人。自信心被挫敗,進而變得自卑敏感。
正面教育永遠是第一位的,婉轉地贊美與鼓勵,會比比較要好得多。
“中國式家長”已經成了國際性的貶義詞。在美國高中校園里,中國式家長是個管孩子很嚴的家長;在紐約房產商眼中,中國式家長是為了 2歲女兒讀大學而買豪宅的焦慮者;在新西蘭,當地家長們發起奶粉保衛戰試圖對抗中國家長的瘋狂掃貨……
中國式家長最大的共性還有愛攀比,口頭禪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誰誰誰,哪哪比你好。”
這樣的教育方法是能讓孩子做出我們期待的事,但“比較'也給了孩子一個暗示“你不夠優秀”,于是,常常被比較的孩子,會變得自卑,長大后容易嫉妒。
“父母可以說孩子做的事對或者不對,但不能說他這個人是好還是不好。此外,不攀比不等于不為孩子設立教育目標。根據孩子自身的條件,挖掘他的潛能。”
口頭禪六
“真不像個男孩子,哭什么哭”
在大人的眼里,男生就必須是勇敢又堅強的。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男寶寶同樣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緒,同樣也有難受傷心的時候。如果家長習慣這樣說,孩子會把負面情緒壓在心底,漸漸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作為爸爸媽媽,你應該盡量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多跟孩子溝通,并引導孩子的情緒。如果我們能傾聽孩子,與孩子產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讓孩子變成一個情緒壓抑的孩子,導致將來無法正視或處理自己的情緒。
口頭禪七
“你好煩啊,能不能別叫我了”
在爸爸媽媽手頭堆著許多事,或是心情很糟糕的時候,孩子卻撞到了槍口上。
其實,這樣的話很容易傷到孩子。孩子不是父母情緒的宣泄口,如果你能夠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相信你的孩子也一定可以很擅長這件事。
情緒穩定才能給孩子真愛。
如果你確實有事需要忙,不妨換一種和緩的語速和輕柔的語調,小聲告訴孩子:“我們現在還在忙,有什么事兒待會說好嗎?”
等到不忙了,再去聽聽看孩子想說什么。
口頭禪八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難以拒絕攀比的其實是父母急切的心態。習慣了快餐文化的80后焦慮父母喜歡直奔主題:7個月了怎么還不會爬?不問原理,直接說怎么做就行,不靈就繼續到處求答案。
事實上,養育孩子不像生產產品,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怎么會有一種解決所有家長的問題的方法?
焦慮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會影響正常的判斷力。家長們不相信自己,只好轉而互相比較。其實,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懂孩子的基礎上變通出來的。
放手養育,陪伴成長,在孩子遭遇困境與挫折的時候,給予安慰與支持,孩子的歡笑,才是父母會得到的最實際的回報。
口頭禪九
“付出這么多,你卻不明白”
“愛攀比”、“焦慮”竟然成了“只要孩子學有所成,大人吃點苦無所謂”的中國媽媽的標簽,愛孩子難道有錯嗎?
首先問自己,你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嗎?你接納了孩子真實的自我嗎?
做父母的大多都不愿承認自己心里的那點小虛榮,而一旦孩子沒有如己所愿,做父母的就從山上跌落到谷底,得不到回報的愛會變得偏執焦躁: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孩子卻一點都不明白?為什么給了孩子最好的,而他卻對我們這樣?以后如果孩子對我們沒有我對他那么好,該怎么辦?
在專家眼中,當媽媽是要學習的。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留一些時間來愛自己、關注自己,讓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對挑戰,這樣才能放下許多焦慮。
否則,我們會下意識地從孩子那里需求愛,對孩子的期待會多于愛。“愛應該是自由的,是給對方所需要的,而不是把自己的無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口頭禪十
“慢點”、“小心點”
我們的習俗是過度表達關心,否則會被認為是冷漠。但請誠實地想一想,關心的潛臺詞如果包含了對被關心者智商的貶低,怎么能令人愉快呢?
最高的禮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說點什么和做點什么,而是得體和有分寸,以讓對方感覺有用或舒服為原則。
很多人卻忘記了這一點,經常誤把嘴上的客套當作關心,誤把迎合當作禮貌,誤把多余的指點當作幫助——這種習慣已深深地植入人們的意識,使人根本無法識別它的虛假性。
這種虛假性在成人與兒童的關系中更普遍。
孩子吃飯灑了一點湯,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喝水嗆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關門聲音大了點,乃至于作業寫錯了一道題,考試丟了幾分……凡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內容,幾乎都伴隨著“慢點”“注意點”“小心點”之類的提醒。我甚至在海灘上看到,三四歲的孩子踩沙子玩時,旁邊的父親也要不停地告訴孩子“慢點,慢點”,真不知孩子怎樣做才是恰到好處,才是他要求的“慢點”。
這種虛假的提醒不會真的幫助到孩子,只會給孩子添堵,因為孩子幾乎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都是不完善的,開始都做不好。
若家長把“慢點”“小心點”掛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潛臺詞告訴孩子,你是魯莽的,你總是做得不夠好,我必須時時提醒你。而孩子天然地想行為得體,希望得到肯定,特別是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他內心是非常愧疚的。
如果這時家長提醒他“小心”,他會立即意識到自己的“不得體”被別人注意到了,內心會很不自在。注意到的人越多,他越羞愧。
這樣你就不難理解你的孩子為什么會在大家的關心和安慰下“反應異常”了。
孩子吃東西不小心嗆了,其實只需要咳嗽一小會兒就沒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關注,更不需要提醒。一伙成年人只顧表達自己的關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給孩子添多少堵,制造多少尷尬!
那樣的場合,可能有的人甚至擔心,如果自己不說點什么會顯得不夠意思——本質上是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優越感和得體性,卻不能用同理心去體味一下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覺得自己在一伙人面前丟了面子、顯得很傻時,不發火又能怎樣呢?他是在用這種方式企圖找回面子。所幸你的孩子還敢于表達不滿,如果是一個特別敏感內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說,默默承受了這些憋屈,才更可憐。
家長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言行,向孩子過度表達關心,造成孩子的尷尬,繼而容易使孩子產生不愉快情緒。
所以解決思路也一樣:無所謂的小事,視而不見,不讓孩子難為情。你什么都不說,以愉悅而豁達的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調整自己的。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不管是最好的管”就是希望家長多向內用心,少向外用力。
孩子的感受通常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那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們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解他們。
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否定孩子的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就會感到困惑和憤怒,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比如通過全身關注的傾聽;幫助他們說出他們的感受。孩子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但是某些行為應該受到限制,需要家長引導。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不斷地被比較中長大的,父母拿我們和兄弟姐妹比較,老師把我們和同學比較,似乎沒有比較就沒有進步。
“比較”是容易讓人受到傷害,破壞親子關系的“殺手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和別的孩子比較,只和自己的過去比較,時時看到孩子的進步。
擁抱孩子,要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別人家孩子的復刻版。
“讓孩子自己作選擇,鼓勵孩子自立。”是父母最關心的話題,家長給孩子選擇機會是必要的,讓孩子感覺到他有參與決定的能力。
但是要注意,在為孩子提供的選項中,父母要充分考慮到選擇后果是否自己都能承受;提供選擇范圍應孩子的年齡成正比,孩子越小,給孩子的選擇越有限,而隨著孩子的長達,則要逐漸放手,給孩子更大范圍的選擇權。
贊賞孩子,絕不是“你真棒”這么簡單,也是需要夸贊方法的。空洞的贊賞會帶來很多“副作用”,比如有時候沒有人及時給到孩子贊賞,她就會很失落,好像有了“贊賞依賴癥”。
空洞的贊賞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引起焦慮,產生壓力,懷疑贊賞背后有父母操控等等…
消除這些副作用的藥方,就是在“你真棒!”后面,加上細節描述,比如“你真棒,你畫畫的配色特別有春天的感覺。”多用這種描述性的語言來贊賞孩子的時候,他們會因感到父母發自內心的贊美而備受鼓舞,同時也會因具體的肯定而對自己要求更加明確。
許多父母開始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貼標簽”。特別是一些正面標簽,“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真是個要強的孩子”,導致孩子為了保住標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勉強自己。
每一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為一個標簽活著,更希望孩子能自然成長,能自由地活出真實的自己。
養育孩子是也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
就像一部電影經典臺詞:“我們不可能當完美的父母,但當好父母的方法很多。”
精彩干貨
文章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