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都在干嘛呢,跟親友們吃飯聊天是正經事。糕媽在農村老家也參與了好多場“聊局”,大家坐在一起,嗑嗑瓜子,說些有的沒的。
聊啥,當然是子女咯!找工作的,找對象的,催生娃的……
媳婦兒千萬不能找外地的”
之前找了個銀行的小伙子覺得蠻好的,但聽說現在銀行效益也不好了”
我跟女兒說了,16年務必完成找對象的任務”
30歲以上的生育能力就差了,不能要”(此處應有怒摔)
聽到這里,我實在是忍不住八婆一下,“姑媽,找對象的事情您別管太多” “舅媽,這事兒你順著姑娘自己的心意,倆人感情好才最重要” “姨父,想做什么工作你讓我弟自己定”……
我當然毫無懸念地被炮轟了。
等到你孩子大了,你也會有這些要求!這是為他好!”
讓他自己選,選錯了怎么辦?這可是一輩子的事情!”
你跟老公努力為孩子創造好的條件,不就是希望他聽從你們的安排嗎?”
矮馬,嚇死寶寶了,一說起類似的話題,就有孤軍奮戰的感覺。我只能很同情看一眼我的弟弟妹妹們,收聲帶孩子去了。
說一說我自己的故事。
我生活在一個傳統的家庭,我的父母長輩和全中國90%的家長一樣,急于替我安排好人生:讀個好(有面子)的專業,找個穩定(但別太累)的工作,嫁一個本分(且有穩定工作)的老公,最好家境也差不多,然后過上全中國家長最喜歡的“賢妻良母的安定生活”。
高考完,想報新聞系,親友:反對!讀醫學最靠譜,工作穩定,還本碩連讀!讀別的都沒這個好,給你規定了都是為你好!
和糕爸談戀愛,當時他在北方某城市,親友:反對!兩個人在這么遠,雙方父母都不在身邊,誰照顧你們?不能找個本地的么?爸媽阻攔都是為你好!
生完孩子,想辭職,親友:反對!畢竟是一份穩定的工作,工資總還能發到一些,辭了再想回去就難了!
回憶我的成長史,幾乎就是一部和傳統“對著干”的血淚史。幾乎每到一個人生的重大轉折點,我的選擇都和家長們“想好”的不一樣。
我肯定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但我覺得自己現在非常快樂,非常幸福。
雖然老公是外地人,但我們非常相愛,兩邊老人也常常走動,每年春節都是全家在一起過。我調動過幾次工作地點,犧牲了一些發展的機會,但我至今都沒有跟糕爸異地過。雖然沒有“穩定工作”了,但我現在做的是自己真心喜歡而且有意義的事情。
從某種程度來說,我的幸福,都源自我的“不聽話”。
父母想著法兒干涉孩子的生活,不過是覺得自己“生活經驗豐富,能幫孩子規劃好路線,讓他工作無憂生活幸福”。看著那些著急替子女規定“找對象/找工作的要求”的親戚們,我有時候會覺得很好笑,一個固步自封坐井觀天的人,連自己的人生都沒規劃好,還想替孩子規劃?
以前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幾年時間就夠了。你確定,你足夠跟上時代的步伐了么?你洋洋得意的“好”規劃,在5年以后,10年以后,還是好的嗎?
總有人說我們國家的青少年沒有希望,沒有想法,可是再有想法的男孩子,父母還是希望他“有一個穩定但不要太累的工作”,再有想法的女孩子,父母還是希望她“本本分分相夫教子維系家庭”。一旦越界,家長們就極盡所能的勸說、阻止、“為你好”。
拜托,身為父母,先管好自己吧,多接受一些新觀點,多去外面走走看看,和另一半相親相愛,沒事追追劇跳跳廣場舞也不錯,但不要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假裝正義地行使著根本就不存在的權利。把你的人生過好了,就是最好的標桿和榜樣。就像張泉靈說過的那句話:保養好自己身體,老了別給孩子添麻煩;教育好自己孩子,長大別給社會添麻煩!
最后,我嘗試著回答一下鄉親們提出的三個質疑。
讓他自己選,選錯了怎么辦?這可是一輩子的事情!”
你給他選,就保證對了嗎?
等到你孩子大了,你也會有這些要求!這是為他好!”
所謂的“好”是自己奮斗來的,一定程度上也借助運氣和緣分,唯獨不應該是爹媽強加的。
你跟老公努力為孩子創造好的條件,不就是希望他聽從你們的安排嗎?”
我們努力為自己為孩子創造好的條件,是為了等他長大以后,在遵紀守法心存敬畏的前提下,想干嘛就干嘛。
我知道這很難,所以我要管好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充實有趣的人,這樣,才沒時間對孩子指手畫腳。
(點擊藍色標題直接查看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