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周王姬發病重,群臣慌亂,天下初定,四方不平,如何是好。
據《尚書》記載,太公(姜子牙)和召公提出建議,我們為王占上一掛吧,看看吉兇。
周公說:不可以向先王禱告嗎?
于是,周公就開始設壇禱告,大意是說:你們不要帶走姬發,帶走我吧。我比姬發能更好的服侍你們,姬發身負王命,天下需要他。
說來也奇怪,第二天,周王姬發的病就好了。《史記》中也有記載: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欲代武王,武王有瘳。
不過,最后,還是病死了。傳位于自己的兒子,姬誦,史稱“周成王”。
姬誦登基的時候,小啊,根據《史記》記載事件推算,約莫在十歲左右。周公擔心主少,四夷不服,為了穩定局面,當了“攝政王”。
什么意思呢?國君年幼,尚不能處理政事,以后你們都找我吧,我先暫時代替周王處理政事。
這一代替就出事了。
管叔表示不服。我是排行老三,按照長幼順序,攝政也得我來啊,你是弟弟憑什么讓你來攝政。
《尚書》中記載,管叔就拉著五弟和八弟,也就是蔡叔和霍叔散播謠言,說周公為威脅到周王姬誦的地位。周王年幼,慢慢的就聽信了,貶黜了周公,讓他回封地。
后來周成王姬誦意識到自己錯了,又把周公喊回來了。
管叔這個時候更不爽了,要起兵造反,但是呢,就管、蔡、霍三家的封地實力不夠。怎么辦?
拉上武庚。
武庚是商紂王的兒子。在那個時代有個規矩,就是滅國不滅祀。我把你國家滅了,但是呢,不對你的子孫后代趕盡殺絕。這很人性化啊。所以武王滅商后,就把紂的兒子武庚封在了原商國都殷。但是,武王擔心他叛亂,所以才派了三監監視他。武庚早就不爽,機會來了。
誰也預料不到,他們竟然會聯合在一起反叛周。
于是,管叔、蔡叔、霍叔、武庚以及舊商的徐、奄、薄姑等部落反了,史稱“三監之亂”。
情況十分緊急,這場叛亂影響到周王朝的統治。周公讓召公,坐鎮京都,自己率兵親征。并授予太公姜子牙征伐叛逆的權力。
出發前,周公對臣子們說:
殷人剛剛恢復了一點兒力量,就想乘著我們內部混亂,起來造反。重新奪回他們已經失掉的權位,說什么他們‘光復舊業的機會到了!’妄圖再讓我們成為他們的屬國。這是白日作夢!我告訴大家,殷人里頭有一伙人,愿意出來幫助我們,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們一定能夠平定叛亂,一定能保住文王和武王的功業”。又說:“我們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我們承受的是天命。為了這次出征,我又占卜了一次,卜兆表明,上天又要來幫助我們了,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你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我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
這段出征宣言,后來被史官記錄下來,就是《尚書》里的《大誥》。
周成王姬誦元年,周公率領大軍出征。年底來到黃河邊上,正好封凍,大軍順利過河,抵達孟津。許多殷人貴族紛紛前來表示支持。
第二年,周軍繼續東進,直逼朝歌。武庚沒想到周軍來的那么快,慌忙組織軍隊抵抗。可不敵周軍,武庚被殺。周公并分兩路,一路取管叔駐地衛,一路取蔡叔駐地鄘。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那么霍叔呢?歷史上對霍叔是否參與叛亂有爭議,《史記》和《尚書》中都沒有記載,不過霍叔在三監之亂被貶為平民,但保留了霍國,由其子繼承。霍叔是三監之中懲罰最小的一個,根據這個可以判斷沒有直接參與叛亂,只是參與了誹謗周公的事件,但并不想舉兵造反。周公東征也沒有記錄攻打過霍國。
這場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又加上霍叔是三監之一,也許霍叔就是躺槍了。
戰亂尚未平息,還有東邊的各個小國。其中有一個奄國,也是最大的一個。奄國還是舊商的舊都,舊到一塊兒去了。
周公擊敗武庚和三監之后,欲繼續向東掃清余孽。周公原計劃先攻擊奄國,戰勝后其他小國就容易對付了。這時有一個臣子向周公諫言:奄國太大,一時半兒打不下來,再加下我們剛剛打了仗,將士疲憊,不如攻擊奄國周邊小國,孤立奄國,最后一舉滅之。
好辦法啊,可是打這些小國,也不容易啊。由于將士水土不服,攻打這些小國打的很艱苦,不過最終還是勝利了,現在就剩下奄國了。
奄國,我來了。
成王三年,周軍北上攻打奄國。周軍占領西邊、南邊奄國鄰國,孤立奄國,奄國國君被迫投降。滅奄,是對殷商勢力的重大打擊。前文提到過,奄是商朝的舊都。隨著奄國的滅亡,其余小國紛紛投降。
至此,周朝算是徹底清除了殷商舊勢力。
為了徹底清除隱患,周公在洛水營造洛邑,作為周朝的東都,史稱“成周”。把原來的殷商領地拆分看,分封微子于宋,建立宋國。封武王少弟康叔于衛,建立衛國。封周公長子伯禽于奄國舊地,建立魯國。
而參與這次叛亂的秦人,一部分被遷往黃、槐一帶,一部分就集體調到西邊戍邊。此時,整個贏氏部落都淪為奴隸。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