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就有爭斗,大型的爭斗就是戰爭。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除了戰爭販子,幾乎沒有人喜歡戰爭。然而,從客觀的角度來講,戰爭也有積極作用,而且有一場戰爭竟然可以為華夏文明的形成奠定基礎,這場戰爭就是炎黃二帝和蚩尤之間的涿鹿之戰。
我們就來具體說說這場戰爭。
這場戰爭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地點當然就在涿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鹿縣。對戰雙方是黃河流域的黃帝和長江流域的炎帝共同對戰東夷的蚩尤部落。交戰總兵力大概有10000到20000人左右。
而黃帝則是我們首先要提到的。黃帝,號軒轅,又稱軒轅黃帝,被稱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華上古五帝之一。
軒轅生于軒轅之丘,本姓公孫,父親名少典,母親名附寶。
他的父親少典使我們漢族中第一個記錄于史冊的男性。傳說少典是華胥氏的孫子,伏羲和女媧的兒子。
后來黃帝和炎帝為了爭奪領地發生了阪泉之戰,勝利后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勢力日益強大。而一個叫蚩尤的部落首領妄圖一統天下,向黃帝部落發起挑釁。黃帝忍無可忍,于是爭斗在所難免。
涿鹿戰爭之前黃帝和蚩尤已經打了五個月的仗。但是因為蚩尤八十一個兄弟哥哥英勇善戰,且善于制造兵器,作戰能力很強,所以黃帝并未占上風。
然而,最終蚩尤部落卻落入了炎帝和黃帝的包圍圈,很長時間都沒有成功突圍。忽然一天天空刮起大風,飛沙走石。蚩尤族人認為這是突圍良機,于是蚩尤并命令盟友夸父部落配合自己突圍。
夸父部落首先發起突圍,卻被黃帝派出去的大鴻截住,蚩尤也很快殺出一條血路。此時黃帝早已知曉蚩尤的意圖,派三路大軍圍堵蚩尤,并對蚩尤發起總攻。
經過大戰,蚩尤將士們的尸體遍布于涿鹿之野,最后只剩下蚩尤一人逃入楓樹林,并被活捉,隨后被一個小將砍掉頭顱。
涿鹿之戰之后,一直以來的部落時代基本結束,各個小部落陸續歸順黃帝,黃帝也成為盟主。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中央共主的國家形態,中華民族也一步步的形成。
所以說,涿鹿之戰乃是華夏文明的奠基之戰。
戰敗之后,蚩尤所在的九黎族一部分融入華夏族,一部分渡過黃河去了南方,進入了新的部落----三苗,也就是現在的苗族。所以在今天的苗族還流傳著關于蚩尤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