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我最近花了不少時間,看了很多語言學和神經學的論文,以期尋找到幼兒學英語最好的方法。結果令人震驚!以我觀察現在身邊絕大多數家庭采取的英語學習方案注定收效甚微!
本文很長,但是干貨很多。建議爸爸媽媽們耐心看完,希望對大家以后給寶寶制定英語學習計劃有所幫助!
干貨開始之前,我先說明一下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學習目標:
見面會說 hello,知道蘋果叫 apple,紅色是 red,在我看來,這不叫會英語。能讀英文書籍,認識3000個單詞,這對學齡前兒童來說要求過高,也不現實。我以為學齡前兒童學英語的重點是聽和說,內在表現為能形成英語思維,外在表現為和同齡外國小朋友一起玩時能順暢溝通,使用英語時,腦中不需要轉換成母語。
本文即圍繞這個目標來衡量各類英語教學方法的效果。前面是講大腦學習語言的原理,后面是結論。著急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后面。
另外,請注意本文中提到的不同階段的年齡分界線在學術界有爭論,比如文中提到12歲是一個坎,學術界也有認為是13歲的。但無論如何,坎確實存在。
1 幼兒學語言和成人學法一樣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兩件事情:
我們小時候學母語時,沒學過語法,但我們很難說出語法錯誤的句子;
我們上學之后學英語時,語法是重點,考試必考,但我們如果脫離考試環境,生活中遇到外國人卻很容易說出語法不對的句子。
這其實就是幼兒學語言和成人學語言的不同之處。成人學語言主要靠歸納和記憶,這主要靠大腦中負責智力活動的區域。而幼兒學語言主要靠聽聲音,然后基于統計習得語言的規則,這主要靠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
對成人來說,大腦中的語言區域已經定型,幾乎不能再接受新的語言,而其智力區域卻高度發達。對幼兒來說,大腦中的語言區域處于快速發育的階段,可塑性很強,但智力區域卻很弱小。
所以,成人需要上課,需要背書,需要有意識地學習語言。而幼兒不需要上課,他們可以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習得一門語言。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在學術界實際是兩個詞——成人是學習 learn,幼兒是習得 acquisition。
12歲以后的青少年,大腦在這方面已經很接近成年人了,因此可以算作成人。實際上,對中學生的教學方法和對成年人的也沒有多少不同。
因為大腦的局限,所以一個悲觀的事實是,12歲以后再開始學習外語的人永遠不可能達到母語使用者的程度。有少數學者甚至認為這個分界線應該是7歲。
現在回到本文關心的幼兒身上。基于大腦習得語言的特點,我們總結出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幼兒學外語,應該充分利用其大腦特點,讓其習得外語,而非學習外語。
習得外語的具體方法會在后文論述,但即使只利用這個基本原則,也可以排除掉一些不靠譜的幼兒英語教學方法。
比如英語自然拼讀,其課程是教給小朋友一些規則,記住這些規則后,可以在看見一個不認識的英文單詞時,讀出其讀音;也可以在聽到一個單詞的讀音時,寫下這個英文單詞。
這個教法顯而易見是幾乎100%靠智力的,對幼兒來說屬于舍近求遠。其設計目的實際上是培養母語為英語的小朋友的閱讀能力的??吹揭粋€單詞,讀出它的讀音之后,英國小朋友自然能知道其意思,中國小朋友只能呵呵了。
2 幼兒的大腦為何更擅長學語言?
近年來得益于技術手段的提升,如 PET、fMRI、fNIRS 等成像技術被科學家們用來檢測腦部活動,并研究大腦如何學習語言,類似下圖。因此,我們知道了很多關于大腦的秘密。
這里首先簡單介紹一個重要概念——突觸。
大腦中有很多神經元,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兩個神經元之間如果有突觸就可以傳遞信息。人與人之間的神經元數量是差不多的,但是突觸數量各有不同。
嬰兒出生后,大腦高速發育,突觸不斷增長,到8個月時,大腦中大約有1000萬億個突觸。
但是,8個月其實是人一生中突觸數量的巔峰,從那之后突觸數量逐漸下降,到10歲時只剩下一半,到12歲時大腦基本定型。
下圖為突觸密集度的變化走勢,紅色部分是出生到一歲,藍色部分是1歲之后:
突觸為什么會減少?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突觸的減少與幼兒受到的外界刺激有直接關系。
嬰兒出生后對周圍成人說話高度敏感,他們有能力分辨出微小的語音差異,比如送氣、語調、發音方式等。大約8-10個月之后,嬰兒的大腦會建立母語意識,那些不屬于母語的語音將被大腦過濾掉。
在這個過程中,對識別母語有利的突觸將茁壯成長,而大量對識別母語無用的突觸將被修剪掉。
一個在各種語言學論文中被經常提到且不斷被先進實驗印證的案例是日本人說英語的故事。
日語發音中不包含對英語中 r 和 l 這兩個音的區分。因此,未經特殊訓練的成年日本人聽不出來 r 和 l 的區別,比如 river 和 liver 在日本人聽來是同一個發音。因為日本人聽不出來,所以自然也說不出來。
2012年,瑞典 Lund 大學的科學家通過 MRI 成像技術發現日本人聽到 r 和 l 時大腦中只有一個區域被激活,而英國人則有兩個區域被激活。因此,要讓日本人區分出這兩個音,唯有改變其腦回路才能做到。
改變腦回路最簡單的方法是什么?在嬰幼兒時期給寶寶足夠的刺激。一方面,實驗證明8個月以內的日本嬰兒,在聽到 r 和 l 時,大腦有正確的反應。另一方面,有很多在美國長大的日裔小朋友,并不存在這個英語障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這足以證明日本人不能區分 r 和 l 不是基因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除了突觸,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來自瑞士 Basel 大學的科學家們2008年開展的一項研究,其內容是不同年齡開始學外語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該研究用 fMRI 成像技術掃描了44位雙語人士的大腦,他們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各有不同,最早的是從出生開始,最晚的是9歲。
研究顯示,越早接觸第二語言,大腦越是更多地用語言區域來處理第二語言;越晚接觸第二語言,大腦越是更少地用語言區域來處理第二語言,反而越多地用大腦的其他區域來處理。
而語言區域對習得第二語言來說是更高效的。
綜上,可以得出一個宏觀結論——嬰幼兒時期是習得語言的黃金時期,宏觀來說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早接觸多刺激。如果嬰兒出生并生長在雙語環境中,那么會自然習得兩種語言,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母語就有兩個。如果錯過了黃金時期,有的損失是不能彌補的。
目前學術界按照開始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大致將嬰幼兒分為幾個階段:
0-3歲:一般是從出生就開始接觸雙語,這樣孩子會有兩個母語,稱為同時雙語;
3-7歲:第二語言不能成為母語了,但是能十分接近母語的水準,稱為早期順序習得;
7-12歲;
12歲以后。
下圖是華盛頓大學 Patricia Kuhl 教授提供的語言學習能力和年齡的關系:
總而言之,越早接觸,越容易習得,效果也越好。
3 如何激發大腦語言區域?
并非任何學習方法都能有效地激發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有一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方法,實際是無效的。
華盛頓大學大腦與認知科學系主任 Patricia Kuhl 開展了一項實驗。他們找了4組6-12個月大的美國寶寶,分別對他們進行中文訓練:
派中文老師給寶寶上了12節課,課程內容基本就是互動地玩;
給寶寶看12節課的視頻,視頻內容和中文老師講的一模一樣;
給寶寶聽12節課的音頻,音頻內容和中文老師講的一模一樣;
給寶寶上了12節英文課,作為對照組。
一段時間后對這4組美國寶寶進行中文測試。另外還有一組同齡的臺灣寶寶,不需要干什么,只是進行中文測試,作為對照組。
實驗結果如下:
首先,臺灣寶寶肯定中文水平上升,第4組美國寶寶肯定是中文水平下降。即上圖中的紅線和藍線。
其次,第1組美國寶寶,中文測試竟然達到了和臺灣寶寶一樣的水平。也就是說中文老師進行互動是有效果的。
第三,第2組和第3組美國寶寶,中文測試結果和第4組一樣的水平。也就是說看視頻和聽音頻是沒有效果的。
這個實驗向我們展示了和人的互動,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而視頻和音頻是無效的。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 Kara Morgan-Short 教授做了一個實驗。找來兩組志愿者教他們學習一種人造語言。一組教語法和規則,一組采用浸入式學習方法。然后用電生理學儀器檢測兩組志愿者的腦部活動。
結果是采用浸入式學習方法的一組其大腦活動更加接近學習母語時的狀態。更令人吃驚的是,語言學習結束6個月之后,即使這6個月志愿者們已經沒有再接觸這種人造語言,但他們的大腦仍然能很好地處理人造語言,他們也能在測試中表現出色。
綜上,本節的內容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讓幼兒獲得浸入式的語言環境,以人之間的互動為主要形式是幼兒習得第二語言最有效的方法!
這其實跟目前市面上很多培訓機構的廣告是一致的,但是如果你看了下一節,就會知道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
4 方法對了,但還需要時間
我們是不是只要在合適的年齡段給幼兒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方式,他們就能習得第二語言呢?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幼兒暴露在第二語言的環境中,還需要足夠多的時間,才能習得它。
暴露多少時間才足夠呢?
加拿大 McGill 大學兒童語言發展與障礙實驗室的 Elin Thordardottir 教授2011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主要研究對象為加拿大的雙語兒童(英語和法語),研究方向為幼兒在一種語言中的暴露時間,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影響。
數據分析結果有很多張圖,我就只挑一張容易看的給大家看看吧:
這張圖的橫坐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暴露在英文中的百分比,縱坐標是幼兒法語的聽力水平和單一法語兒童的差距。
從圖中的曲線可以看到當英語暴露時間高于60%時,即法語暴露時間低于40%時,法語水平呈現快速下滑。
作者在這篇論文中給出的結論是:
如果希望一門語言的聽力水準達到和單一母語小孩近似程度,需要暴露時間至少達到40%;
如果希望一門語言的表達水準達到和單一母語小孩近似程度,需要暴露時間至少達到60%。
這個暴露時間的比例是十分驚人的!
當然了,你可以說我的小孩不需要學到那么好的程度,我們少暴露一些,達到一個還不錯的水準就可以了。
請注意上圖中,后面急速下降的曲線!那不是一個平緩的下降,而是一個指數的下降。因此,即使暴露程度達不到40%,也別弄成4%,那幾乎就跟沒學沒有多少差別。
同樣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 Andrea AN MacLeod 于2012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有一項實驗數據我覺得可以參考。
這個圖第3列是幼兒在德語中暴露的時間比例,第5列和第6列是德語測試在同齡德語小孩中所處的百分比。
可以看到這9個孩子中有7個都有百分之20幾的德語暴露時間,已經不少了,但是他們平均起來看,其德語水平只能超過 10% 的德語孩子。說明其德語程度是比較差的。
本節后一個研究的數據也印證了前一個研究的結論,即暴露時間低于40%之后,語言學習效果迅速下降。
5 語言的退化
語言是不是一旦學會了就一勞永逸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學語言不是學自行車,一門語言長期不用就會逐漸退化。
隨著現在出國的人越來越多,我想大家身邊應該都有這樣的例子。一些小朋友小時候就出國了,長大后變得基本不會說中文了。這說明語言會退化,即使它是母語,也不能幸免。
那么對于幼兒習得的第二語言,退化速度只會更快。所以,一旦開始學第二語言,就得持續下去,并經常使用。
6 中國家庭的普遍障礙
綜合上述種種幼兒習得第二語言的原理,我總結了4個關鍵點:
在合適的年齡段(0-7歲)就要開始,越早越好;
學習方法以浸入式語言環境,人與人的互動為最佳;
第二語言的暴露比例理想情況下不低于40%;
長期堅持不間斷。
以上四條,對于絕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第3條最難做到。假設孩子每天醒著的時間有12小時,那么40%就是4.8小時,要求孩子每天有4.8小時的凈時間暴露在英語環境中,這實在很難做到。
我想來想去只有以下3種方法至少滿足其一,才有可能:
父母是跨國婚姻;
父母有很好的英語水平,在家能長期用英文跟孩子交流;
送小孩去有外教跟班的幼兒園,注意不是有外教上課,而是有外教跟班。
7 各種英語教育方法簡單剖析
這一節讓我們用前文所述的原理對當下常見的英語教育方法來個簡單剖析。
父母說英文:有大用,但需要英文水平夠好,且堅持足夠時間。
幼兒園外教跟班:有大用,但需要外教教學水平夠好。
幼兒園外教上課:有小用,其實很多外教都是沒有幼兒教育背景的,上課內容由中方領導指定,不一定能呈現浸入式的語言環境,搞不好課程還是偏重智力投入的。
課后上培訓班:幾乎沒用,通常一周一次,暴露時間根本不夠,即使天天上也只能作為補充手段。
請私教一對一:幾乎沒用,理由同上,除非天天請。
看英語視頻:沒用,除非小孩已經有較強的外語能力了。
聽英文歌:幾乎沒用,大部分歌都不需要互動的,小孩靠死記硬背,且時間短,只能作為補充手段。
看英文繪本等:有小用,但前提是成人用英語講,將親子閱讀改變為英文互動過程。
英文玩具學單詞:沒用,這類玩具一般是強調看和記憶,但重點應該是聽和互動。
早教機:沒用,沒互動且一般早教機強調記憶。
出國旅行:有大用,但需保證寶寶有很多時間和外國小朋友獨立相處,且旅行時間長一點。
我大致只能想到這么多了,大家還有想到的別的方式可以留言。
8 總結
我個人覺得吧,對大多數中國家庭來說,要達到前文所述的4個關鍵點,不大現實。
如果真的下定決心來學,那么投入一定要足夠,哪怕還不達標,也要努力向上靠。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投入不夠效果會指數下降??!
如果投入差距太大,考慮到語言還會退化,那很有可能到頭來付出很多,回報卻極少。這種情況,我建議學齡前不妨就算了,現在很多小學都開設了英語課,上小學了再學也還是差不了太多的。學齡前不妨把學英語的時間換成學體育或者藝術之類的,一樣是開發大腦。
雖然本文整體論調顯得悲觀,但其實我個人還是希望小朋友們都能在容易的階段習得英文。也希望本文對于爸爸媽媽們為寶寶選擇靠譜的教學方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