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大清就好比一座沒有圍墻的破房子,今天被鄰居拿走一塊磚,明天又被割走一塊地,眼看著房子千瘡百孔,就要散架了,但這房子的主人慈禧還是滿不在乎,非要把房子搞塌了才開心。這不,歷史剛剛進入20世紀,慈禧又閑不住了,她聽說列強們準備扶植光緒當房主,慈禧心想,這還了得,洋人拆房子割地,她都能忍,但不讓自己當房主,那是絕對難以忍受的。你們不是要扶植光緒嗎,那好辦,我就把這破房子搞塌,大家都別玩了。
慈禧一聲令下,大清向所有洋人宣戰(zhàn),然后又利用義和團,進攻洋人的使館。其實慈禧得到的消息也是道聽途說,洋人們根本沒有扶植光緒的打算,她慈禧這么聽話,洋人們哪有換代理人的必要。但慈禧的權(quán)力欲望非常強,一聽說洋人要對付自己,便準備先發(fā)制人,于是就有了這場大清向十幾個西方強國宣戰(zhàn)的鬧劇。
慈禧這個任性的決定,無異于亡國之舉,但這老太太有句名言,誰讓我一時不舒服,我就讓誰一生不舒服。這么一來,滿朝文武都不敢不從,整個大清,只有一個老頭是反對慈禧的,但由于這個老頭已經(jīng)致士在家,即使發(fā)對,也是鞭長莫及。這個老頭不是別人,正是有著大清裱糊匠之稱的李鴻章。李鴻章和慈禧正好互補,慈禧拼命的拆房子,李鴻章就拼命的修補。
哪里破了,就補哪里,李鴻章真可以說是大清第一忠臣。當時李鴻章正在南方悠閑的過著退休生活,但一聽說,慈禧向十一國列強宣戰(zhàn),頓時傷心的老淚縱橫,李鴻章當時就想,這老妖婆是非要把大清搞垮才罷休啊。后來的局勢果然不出李鴻章所料,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被迫帶著光緒跑到了西安。然后列強又逼迫清政府賠償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相當于大清百姓一人賠一兩。
對于大清百姓來說,這當然是一場屈辱,對于李鴻章來說,更是屈辱,因為代表大清和列強簽下這份屈辱條約的人,正是他李鴻章。當時慈禧逃到西安,在緊要關(guān)頭又想起了李鴻章,于是一封詔書,就把李鴻章調(diào)到了北京,擔任和列強的談判代表。李鴻章自然知道這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但沒辦法,誰讓他是大清裱糊匠呢,在房子就要倒塌的時候,他不出馬,誰出馬。
辛丑條約簽訂后,列強退出了北京,慈禧又可以繼續(xù)當她的老佛爺了。而李鴻章就不同了,他簽訂了賣國條約,當即就成了人們聲討的對象,賣國賊,秦檜等標簽全部貼在了李鴻章的身上。此時的李鴻章已是78歲高齡,在內(nèi)憂外患的打擊下,他最終病倒了,而且病得非常嚴重。
在李鴻章臨終前,好像還有一件未了之事,他眼睛圓睜,一直流著淚,張口像是要問什么話,但就是說不出。身邊的人見狀也都號啕大哭,說李中堂是大清一柱,不能就這么走了。但李鴻章已經(jīng)病入膏肓,說這些話又有什么用呢?這時身邊一些機靈的大臣,看出了李鴻章的心思,于是說道,兩宮馬上即可回鸞,其他未了之事,吾輩自可當之,請公放心。李鴻章聽了這話,隨即閉上了眼睛,安然離世。從此,大清失去了一位稱職的裱糊匠,這座破房子又堅持了十年,最終徹底倒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