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越文化)的基礎上,融合開埠后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源于歐美的近現代工業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現象。
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區別于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
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江浙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商業社會。商業社會的特點就是開放、多元和隨和。
吳越文化包容了國內外的先進技術、理念和人際關系。
在開埠之后,這些先進的事物迅速被當地人接受,并且與當地的吳越文化融合,形成海派文化。
1843-1949年期間,特別是19世紀30、40年代,以吳越民系為主的大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長。
建國以后,定都北京,商務印書館等文化單位遷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葉圣陶、夏衍、曹禺為代表的上海文壇驍將率隊陸續遷居北京,上海在電影等方面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
上海雖然不再是中國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礎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電影、小說在全國的影響還是很大。
開放以來,上海再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煥發了青春,充滿了活力,健康地發展。
上海·1987年6月-8月【攝影:Jason Wil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