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和老年患者很容易缺鈣,這里所說的“缺鈣”,指的是血液中的“缺鈣”。
如果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過低(<2.25 mmol/L),就會導致肌肉過度興奮,出現痙攣。
由于鈣磷代謝出現異常,導致肌肉細胞中鈣離子水平降低,會導致中老年人出現抽筋,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晚上,而且和溫度有一定的關系。
患有骨質疏松癥和糖尿病的人有很大可能會出現缺鈣的情況。
對于中老年人來說,需要適當的補充鈣質。
可是許多人每日每日補充鈣質,每日飲用純乳,為何仍會抽筋?你補充的鈣,并不是全部都能被身體吸收,而是會排出體外,所以你補充的鈣,大部分都會排出體外。
預防措施:在此情況下,應同時服用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藥物。
腿部痙攣,這是許多人都有過的體驗,那是一種極其不舒服的感覺。
有些人覺得腿部抽筋是因為缺乏鈣質,而腿部抽筋頻繁的話,就需要補充鈣質,這樣的觀念是否正確?事實上,要想知道這一點,就必須先明白“抽筋”的實質。
抽筋,在醫學上被稱作肌肉痙攣,指的是由于神經和肌肉受到刺激而產生的不自主的、沒有任何征兆的劇烈收縮。
在發作的時候,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壓迫感,這種感覺會持續幾秒到幾十秒,然后就會慢慢消失,但是會有一種局部的疼痛感。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抽筋有兩種,一種是運動抽筋,另一種是晚上抽筋,一般情況下不會造成二次傷害,但是如果是在高空作業、游泳等過程中出現抽筋,就要注意了。
晚上的痙攣:這是指在靜止狀態下的痙攣,比如在睡眠或者靜坐的時候。尤其是老年人、小孩,會出現小腿肚、腳趾等部位的抽筋現象。
病理性抽筋:多見于器質性疾病,也可見于中風后遺癥,常見的病因是先天性疾病,也可見于癲癇、破傷風、產后痙病、小兒高熱驚厥等。
熱病引起的痙攣:
在運動員中很常見,這是由于身體缺水以及身體內的電解質失衡所引起的。
劇烈運動后出汗,同時還會出現水分、電解質的流失,此時骨骼肌的負荷過大,再加上疲勞,就會引起局部肌肉纖維的超負荷運轉,引起抽筋。
如果沒有正確的伸展,會使肌肉和腱子的長度變短,靈活性變差,也會引起痙攣。
缺鈣型抽筋:
抽筋的一個主要病因是缺鈣,鈣是調控肌肉收縮的一個重要因子,如果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過低,就會引起肌肉的神經興奮性升高,進而引起肌肉收縮。
老年人、孕婦、維生素D3缺乏的人、攝入鈣不足的人都容易發生缺鈣型抽筋。
疾病抽筋:
對于心腦血管病、三高等疾病的患者,如果發現下肢酸痛、腿抽筋、行走不便等情況,首先要考慮是不是動脈硬化、狹窄或閉塞。
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腿部痙攣是由于脊柱神經根受到壓迫而引起的,并且脊柱神經根的血流減少。
第一類:器官方面的問題
心臟疾病引起的供血不足也會導致腿抽筋,心痛,未必就是因為心臟病發作。
防治:對此,應及時到心臟科就診,及時治療。
一旦下肢的血液供應得到了保障,抽筋自然就會消失。
就比如說患有冠狀動脈疾病本身應該是并不會引起腿部抽筋。
但是冠心病指的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會引起心肌缺血,出現心絞痛,嚴重的還會出現心肌細胞壞死,甚至出現心肌梗死。
這些供血不足則會導致出現意外狀況就比如說抽筋這種情況。
冠心病患者腿部出現抽筋的主要原因有:
第二類:鍛煉過度引起的肌肉痙攣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太多的運動量,但是在一段時間內,運動量突然增加,或是進行爆發性的體力運動,都會引起肌肉過度勞損。
在抽筋之前,往往會出現肌肉的劇烈收縮和劇烈運動,從而導致了局部的供血不足。
預防措施:
在運動之前要做好熱身活動,而且運動要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子做太多。
第三種:對下肢神經的外部刺激
有冬泳習慣的人要多加小心,有些人在游泳前沒有進行足夠的熱身,也有可能是因為平時沒有冬泳習慣,突然下水冬泳,從而造成腿部抽筋。
冬泳還會導致肌肉痙攣。
另外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蓋被子,也會導致感冒,抽筋可能會持續很久。
預防措施:
在游泳之前要做好充足的熱身活動,盡量避免在水中停留太久,同時在睡眠中也要注意保暖。
如果出現腿部抽筋,首先要找出導致腿部抽筋的原因,然后才能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果是50歲以上的人,最好是在日常生活中適當的補鈣。
第四種: 血液循環不暢
抽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久坐、久站等,由于局部肌肉受到壓迫,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暢,肌肉供血不足,從而引起抽筋。
第五種:其他
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會引起下肢血液循環變差,對鈣質的需求也會增加,從而引起抽筋。
如降壓藥、貧血等,都有可能出現不良反應。
1、抬起腳趾,抬起腳掌,就能很快止痛。
2、立即用手握住大腳拇指的一只腳,然后緩慢地把腳底朝自己的方向拉,這樣可以伸展腓腸肌。慢慢地把腳伸直,再使勁地把腳伸直,直到小腿的肌肉不再抽筋。
3、 或者用兩只手用力揉揉自己的小腿腹部。
綜上,我們知道抽筋是不可怕的,但是我們也需要重視,因為如果誘發出其他疾病那么這是不可忽視的,患者們也需要做到盡快治療,特別是不要嫌麻煩而一味的以為只是缺鈣問題,任何人都需要重視自身身體變化,才能平平安安長長久久的生活下去。
參考資料:
[1] 楊寶峰,陳建國.藥理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23.
[2] 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117.
[3] 萬學紅,盧雪峰.診斷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38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