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中午接到姑姑的電話。
隔了幾百公里,電話音質不好,可是我仍然能夠聽出姑姑語氣中無法掩蓋的焦慮和煩惱。
表哥天天要么在家打游戲,要么出門瞎買東西,對待工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近三十歲的人,明知家庭條件不好,但是依舊安于現狀,沒有擔當。
表哥這個狀態其實已經持續很多年了,全家人也勸表哥“改邪歸正”很多年了。
可是表哥仍然我行我素,打罵皆受,油鹽不進。
姑姑和姑父心急如焚,束手無策,常常打電話跟我訴苦。
而我除了安慰,別無他法,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表哥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家庭條件不好,但他選擇了無視,依舊開開心心地打游戲,悠閑地逛街刷淘寶,而不是努力工作,改變現狀。
面對表哥這種情況,比起“恨鐵不成鋼”的憂慮和憤怒,其實我更多的是疑惑。
明知自己這個年紀應該好好工作,為什么能玩的那么開心?
明知自己窮,為什么還能窮得這么心安理得?
01
窮不可怕,最怕窮出慣性
我從來不歧視窮人,也不覺得經濟條件差是什么難以啟齒的事情,因為每個在社會打拼的人都知道生活不易。
比起那些不擇手段取得財富的人,我敬佩那些窮得坦蕩的人,他們不因貧困而自怨自艾,愿意腳踏實地去努力,走出困境。
我相信這些人的窮是一時的,因為老天從不虧待努力的人。
真正讓我看不起的,是那些明知自己窮,還不想辦法改變現狀,耽于安逸的人。
這些人把窮當成常態,把平庸當平凡,甚至不斷安慰自己“年輕時窮一點沒什么”。
明知眼前的安逸不是長久的安逸,也明知當務之急是好好工作,走出困境,但是這些人卻失掉了斗志,渾渾噩噩,不思進取。
他們似乎沒有什么危機感,感受不到生活的壓力。
他們窮出了慣性,窮的心安理得。
我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年輕人,你憑什么窮的心安理得?
憑著“年輕就應該享受生活“”的狹隘認知?
憑著對接受挑戰改變安逸現狀的恐懼心理?
還是憑著認為年邁的父母仍能勉強支撐家庭?
??
不管哪一個答案,我都能看見這些“窮的心安理得”的人的特點:懦弱,缺乏責任心和上進心,不懂反思和感恩以及心理的普遍不成熟。
02
最該做的是馬不停蹄地努力
曾經在微博看到過一段話。
“小時候一直不理解,父母為什么可以那么早起床?長大后才明白,叫醒他們的不是鬧鐘,是生活和責任。
所有的歲月靜好其實都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是的,現實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生活中有很多像我表哥一樣的人,他們安逸舒適,無憂無慮,“年少不知愁滋味”。
同時也有很多像我姑姑姑父一樣的人,雖然年邁但仍要操勞擔心,苦苦支撐,心急如焚。
誰不想歲月靜好和詩與遠方?我的表哥想,我的姑姑姑父想,我也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想。
可誰不是為了生活繼續喧囂地活著?為眼前的茍且努力著?
很多人需要明白,眼前的安逸是別人給的,是父母家人給的。他們在為我們承擔生活的重擔,努力為我們遮風擋雨,給我們營造一種安全溫暖的氛圍。
我們最不該的就是享受這種脆弱的安逸,因為這是一種別人放棄了自己的詩和遠方,拼命努力,扛下了所有的不容易,才能給我們的安逸。
朋友圈有一張照片給我留下過很深的印象。
隆冬時節的火車站,一位媽媽肩上扛著一個比自己還高的行李袋,懷中抱著尚在襁褓的孩子,凍得通紅的手還拉著一個很大的行李箱。大雪紛飛中,她嘴里咬著毯子防止孩子受凍,一步一個腳印,艱難前行。
無論我們察沒察覺,這個世上,有太多的人活的不容易,生活從來不曾簡單過。
我們年輕的時候,趁還沒被生活磨掉勇氣和激情,請好好工作,請好好努力,馬不停蹄地努力。
我們曾經享受著別人帶來的安逸,也該努力給別人帶去安逸。無論是對家庭還是對社會,這是作為子女,作為成年人的擔當和責任。
世事艱難,之所以能窮的心安理得,不是因為真的歲月安穩,而是有人在為我們苦苦支撐。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學會珍惜安逸而不是享受安逸,更希望大家能夠馬不停蹄,砥礪前行,去創造屬于自己、屬于別人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