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通過出臺地方性法規或者規章,甚至政府規范性文件,規定住宅小區內的車位產權歸誰、如何利用、禁止或限制轉讓等。這些規定涉及到改變和限制所有權,涉及到人民重大的財產權利,是否有效,值得探討。
誰投資,誰所有,這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建設的建筑物構筑物及附屬設施屬于建設用地使用權人,這是物權法的明確規定。要改變這些原則與規定,只有法律才可以。立法法規定,關乎民事基本制度的事項,只能制定法律。所有權就是涉及民事基本制度的問題,也是人民最重要的財產權利,通常只能由基本法律規定,如民法通則、物權法。如果給地方性法規、規章甚至規范性文件留出干涉所有權的空間,勢必使法律的尊嚴與人民的權利受到損害。因此,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都無權改變與限制所有權,也無權界定、限制車位的所有權。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區分所有權糾紛司法解釋》體現了這個重要原則,第十八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案件中,涉及有關物權歸屬爭議的,應當以法律、行政法規為依據。”這里明確排除了地方性法規(包括所謂的特區法規)、規章與政府規范性文件干涉所有權的效力,這是對物權最有力的保護,也是這個司法解釋中最大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