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一門天人合一的學問,這門學問是促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
《易經》不只是能算卦,能預測未來,它在很多領域提醒著人們趨吉避兇。
它是一部大道循環的自然“天書”。
這部書的道理可以滲透到生活,人生經歷,歷史哲學,宇宙規律等方方面面。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就利用《易經》的一陰一陽啟示,領悟了二元對數(陰為0,陽為1),進而奠下了計算機運用的原理。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則由《易經》認識了共時性原理。即:許多現象是在同一時段發生,彼此之間可能有某種神秘聯系。而這正是占卜的主要依據。
《易經》里出現的卦象,占驗之辭大概有九個等級。
從好到壞依次是:“元吉,大吉,吉,無咎,悔,吝,厲,咎,兇”。
其意思是:“最為吉祥,非常吉祥,吉祥,沒有災難,懊悔,困難,危險,災難,兇禍”,當然,這要看一個人的所處環境與地點而定。
人的吉兇禍福,一半是由時位所決定,有如命中注定的客觀條件,而另一半則取決于當事人自己對時與位的認識。以及由此而采取的相應行動。
因為當卦辭爻辭揭示吉兇時,后續還有個人可以修正或改變命運的彈性空間。
更重要的是,六十四卦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碼,其中首尾相應,福禍相倚,甚至有吉中帶兇,兇中帶吉。
當你剛剛陷入人生懊悔情緒時,隨即便會出現轉機。
在你正想彈冠相慶時,危險卻已悄然而至。
自我意識的覺醒,自我責任的提升,道德品質的修養,以及樂天知命的智慧。才是改變自我,趨吉避兇的利器。
人生遭遇雖然有一定的步驟與結局,但是苦樂卻是個人的“德行,智慧,能力”所左右的。
德行修養是離苦得樂的最佳保證。
智能覺悟使人顯示整體而根本的視野,不為苦樂所困,能力卓越的人會立即采取行動,或是改變現境,或是自我調適。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習慣了《易經》的許多啟示,
比如在逆境當中,會想到否極泰來。
會篤信車到山前必有路。
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遇到分配不均,則知道“有損有益”。
每一卦都有好有壞。要說那一卦最好,大概就只有“謙卦”了。
人有真才實學,又能謙卑自處,這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你要腳踏實地活在每一個當下。
若想改變自己的命運格局,也是可以的。就是從自己的計劃來開始改變,首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態度,用心選擇合乎自己需求的人生旅途。
《易經》是趨吉避兇的學問,生活的方式可以變,而生活的法則不變。
風水輪流轉,一切皆有定數,你若不想改變時,依照原有的定數,循序漸進。
你若想要想改變時,原有的定數是可以變的。
宇宙萬象實際上都是遵循一定的軌道,并且有一定的限度。
人一生下來便肩負使命,但命運有多重選擇。想要改變時,原有的定數是可以改變。
人生的命運決定自己的選擇,慎重趨吉避兇,便是最有效的改命途徑。
上進心向善心,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自然界的變化,是一陰一陽互相交感產生的結果。我們是自己的主宰,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全部責任。
應當改變的方式,就要適時的權宜應變,有所變有所不變,才能精確到位。
先決條件在于生存的自然規律。心想事成決定未來變化仍有定數,卻可以改變選擇自己所要走的路十分重要。
把人的問題和自然界現象結合起來,用模擬萬物的形態和事例來輔導眾人,天人在我們的內心合一。
陰陽合一,質能互變,物極必反。
天下萬事萬物都脫離不了自然規律的支配,以天道尋找人世的化解之道。即為天人合一。
天高明,無所不覆,地博厚無所不載。人效法天地才能開啟自己的智慧。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如果沒有矛盾就沒有變化,若是沒有變化就不可能進步。
我們不但不能害怕或消除矛盾,而且有時候還要制造一些矛盾來謀求進步。
我們的行為最好憑良心,合乎倫理道德的要求。凡是應該做的,不論結果怎樣都應該去做,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才是正當的態度。
一切吉兇,都伴著七情六欲產生,只要情緒起了愛好或憎惡的變化,吉兇隨之出現。
上天所佑助的人,必定順應天道,所以吉祥而無所不利。
人與人,人與物,天與物,都有相應的力量。
其中人與人相應,特別是稱為感應,互動力量,對吉兇影響很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應該堅忍耐煩。只要意志夠堅定,自然心想事成。
宇宙萬事萬物,各有不同本性,然而不同之中,必有共同的通性。
只有“仁”是萬事萬物共同的需求。
“仁”是道的根本。所以道德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天道,人道,地道,都在我們心中。
看清自己,自然能做好自己。
德本才末,有才有德。
人處天地之間,一方面要規規矩矩,腳踏實地,先站穩腳跟再謀求表現生存技巧。
大家憑良心,立公心。自己先立德立行。
人類的歷史循環往復,周而復始,上下無常,剛柔相宜,唯變所適,形成風水輪輪流轉,有時東風壓倒西風,有時西風壓倒東風,形勢風頭勝過人力。所以說一切皆有定數。
歷史會不斷重現,但每一次都不一樣。
平衡時打破平衡,不平衡時謀求平衡,只要人活著就有做不完的事兒,人人都是一個太極。
有所變,有所不變,時時以合理為訴求,凡事好商量。
天下萬事萬物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堅持真正的精誠專一。也就是回歸原點,既仁又誠。
可見上天護佑與否,完全看我們的道德實踐,正或不正,當位或不當位。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只有修己以誠,自律自主,上天才會加以佑助。所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上天是公正而無法公平的。給我們同樣的機會,卻不保證我們有同樣的結果。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個人的什么?在個人的道德人格。
人的吉兇是依據合不合道的向善,合乎道即吉,離經叛道,當然是兇。
盡人事以聽天命,人只管克盡自己的心力,
敬鬼神的目的在于加強自律,知過能改,隱含著鬼神的及時啟示。尋求妥善自處之道。
圣人是以《易經》來通曉天下的,確定天下大業,決斷天下所有的疑難。樂天知命,可以無憂。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四件事:一為人子侍奉父母該做的事兒,二做臣子侍奉君上應該做的事兒,三做弟弟應該敬長兄應做的事兒,四是朋友之間互相對待應該做的事兒。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宇宙萬象千變萬化可以用錯綜復雜來描述,在這錯綜復雜的現象背后,有一個簡單明了的宇宙秩序,也就是變化的原則,咱們稱為一陰一陽謂之道。
我們不否認占卜算命,看風水是易經的功能之一,但是不能由這些小用淹沒了《易經》的大用。
真正的大用就是應用在大事上面 ,對人類重大難題提出合理?求,也是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法。首先我們必須正本清源,還原《易經》的真實面目。